兰亭集序导学案
(2013-11-20 11:21:24)
标签:
教育 |
一.预习部分
基础知识梳理
1【注音】
癸(
趣(
曾(
2.【重点词语】
暮(
群贤(
映带(
列坐其次(
是(
足以(
夫(
或因(
暂(
及其所之(
感慨系(
已为陈(
况修短随化(
未尝不临(
固(
虽(
其致(
3.【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2)趣舍万殊(
4.【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3)或取诸怀抱
(5)所以游目骋怀
(7)俯察品类之盛
5.【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3)齐彭殇为妄作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一词多义】
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次
(1)列坐其次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5)君与家君期日中
7.【虚词运用】
所以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之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5)暮春之初
8.【特殊句式】
(1)死生亦大矣
(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5)亦将有感于斯文
(7)虽无管弦之盛
(9)引以为流觞曲水
(11)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13)悟言(于)一室之内
9.【名句填空】
⑴
⑵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⑷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⑸
⑹
向之所欣,
二.解读文本
1.作者在文中发了什么情感呢?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文中语句:
2、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第2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阅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用文中句子回答)
(1)名士相聚之乐
(2)环境幽美之乐:
(3)聚会活动之乐:
(4)气候宜人之乐:
(5)视听享受之乐:
3.作者在这些段中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可以说是作者从
容淡雅的心境所致。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会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世俗生活,作者概括出哪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用文中句子回答):
4.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这种忧患是(抄写文中句子):
5、由“信可乐也”,转而“岂不痛哉”,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6、第三段,作者心境是什么?
7、作者因何而悲?
三.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3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虚诞(dàn)
B.殇子(shāng)
C.悼念(dǎo)
D.嗟悼(jiē)
2.下列加横线的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修楔
B.喘息
C.彭殇
D.应该
3.下列语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B. 虽无丝竹管弦之胜,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C . 是日也,天朗气清,慧风和畅。
D .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4.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全)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C.感既系之(附着)
D.喻之于怀(比喻)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鸡鸣桑树颠
7.下列关于“期”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注定)
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希望)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D.秋以为期(约定的佳日)
8.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9.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C.①悟言一室之内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下列句子中,相同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11.下列及横线的词语的意义古今不相同的一项是:(
(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5)亦将有感于斯文
(7)或取诸怀抱
A.(1)(3)(5)(7)
C.(1)(3)(4)(8)
12.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群贤毕至
(3)引以为流觞曲水
(5)所以游目骋怀
A.(1)(2)/(3)(5)/(4)(6)
C.(1)/(2)(4)/(3)(5)/(6)
1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1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15—18题
15.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知明而行无过也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16.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失其所与,不知
B.及其所之既倦 足以极视听之娱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向之所欣 或因寄所托
17.对该文段理解和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前面段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
B.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C.人生难测长短,所以“死生亦大矣”。
D.作者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非常悲观。
18.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8分)
⑴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
⑵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9.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
B.我书比钟繇,当抗行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B.意甚悦,固求市之。
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2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的性格的一组是(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A.①②③
2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2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译文: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译文:
参考答案
一.预习部分
1【注音】
guǐ
2.【重点词语】
暮:晚。
修:长,引申为高。
虽:即使。 盛:盛大。 是:这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骋:使…奔驰(使动用法)足以:足够用来
夫:引起下文的助词。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诸:从……中。
因:依、随着。 趣:趋向,取向。舍:舍弃。
曾:竟然。 之:往、到达。 迁:变化。
陈迹:旧迹。 以:因。兴:发生、引起。
临:面对。喻:明白。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
虽:纵使。
3.【通假字】
(1)
“悟”通“晤”,会面
4.【古今异义】
(1)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2)古:这些文章
(5)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6)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5.【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4)名词作动词 ①② (5)数词作动词 (6)动词的使动用法
(7)动词的使动用法
6.【一词多义】
临
(1)面对,引申为“阅读”。(2)面对,引申为“迎”。(3)面对。(4)将要。
次
(1)旁边 水边(2)驻扎(3)次一等(4)次序(5)下一等。
(6)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致
(1)情致(2)达到(3)得到(4)招致
修
(1)高(2)长(3)学习
期
(1)至 、及 ,注定(2)期望、要求(3)时间期限(4)周、满(5)约定
7.【虚词运用】
所以
(1)表原因(2)以此 用来(3)表方法
之
(1 助词 表定语后置(2)动词往达到(3)助词
的(4)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5)音节助词 衬足四个音节
8.【特殊句式】
(1)判断句
(5)介宾短语后置(6)介宾短语后置
(9)省主语 (群贤)(10)省主语(群贤)
(11)省介词宾词 (12)省介词“于”
9.略
二.解读文本
1.【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2、【明确】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3.【明确】
——“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
4. 【明确】 “当其欣于所遇„„感慨系之矣。”
5、【明确】在于“死生亦大矣”。
6、【明确】悲夫!
7、【明确】(1)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
三.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1.C
8.A
15.D(A“趣”通“取“ B“輮”通“煣” C“知”通“智”)
16.B(前者是动词,到,往;后者是助词,的。A都是动词,交往,结交。
C都是介词, 因为,依靠。D都是助词,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17.D(悲观的说法与文意不合,作者对人生是执着的,只是因岁月的流逝而悲叹)
18.(1)但是当他们对所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符合了自己的心意时,便愉快地感到满足,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
(2)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决定,最后期限是趋向灭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怎么能不令人悲痛呢!
19.B
20.D
21.C
22.D
23.(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到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