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2012-01-17 11:19:56)
标签:
杂谈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理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重点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
(3)体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风范,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
学习过程
一.预习部分
(一)了解孔子与《论语》
1.关于孔子:
孔子的思想主张:
2.关于《论语》:
(二)梳理基础知识
一、注音
喟(
曾皙(
铿(
二、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
三、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
四、重点实词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毋吾以也
5、不吾知也
7、则何以哉?
9、摄乎大国之间:
11、因之以饥馑
13、比及三年
15、夫子哂之
1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19、非曰能之,愿学焉
2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3、舍瑟而作
25、何伤乎?
27、春服既成
29、风乎舞雩
31、吾与点也
3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35、夫子何哂由也
37、唯求则非邦也与
3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9、非诸侯而何
五、一词多义
1、如
(1)如或知尔
(3)如其礼乐
2、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3)则何以哉
(5)以侍君子
3、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4、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5、为
(1)由也为之
(3)赤也为之小
6、知
(1)居则曰
(3)不知木兰是女郎
(5)孰为汝多知乎
7、居
(1)居则曰,“不吾知也!”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鹊复见
(6)囤积居奇
六、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
七、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3、不吾知也
5、摄乎大国之间
7、异乎三子者之撰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八、重要语句翻译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
(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
(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九、名句填空
1、莫春者,___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
2、以下名句皆出自《论语》,请填完整。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
(3)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
(5)人而无信,__________。
(7)往者不可谏,_________。
(9)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
(1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二 文本解读
1.全文根据内容可分三层,请划分层次,并概述内容。
2.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了孔子在教学上哪些态度?
3.三个学生的志向各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孔于是怎样表示态度的?
4.写曾点答话时的动作为什么比较详细?曾点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
5.孔子的四个弟子性格各有什么特点?
6.“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肯定还是否定三个学生的话?
7.“点”的志向是什么?那为什么他要说:“吾与点也”呢?
8.你更喜欢孔子学生中的哪一位?为什么?
三 课堂练习巩固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千乘之国(shèng)
B、毋吾以也(wú)
C、冠者五六人(guàn)
D、喟然叹曰(ku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唯求则非邦也与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3、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B.居则曰
C.如或知尔
D.以吾一日长乎尔
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
C、异乎三子者之撰
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C、子路率尔而对曰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因之以饥馑
C.如或知尔
D.如或知尔
7、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鼓瑟希,铿尔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9、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11、下列句子从活用角度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C.风乎舞雩,咏而归
12、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6分)
A.居则曰:“不吾知也。”
C.异乎三子者之撰
(二)课内阅读
13、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
C.以俟君子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C.
D.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家邦国家”范围的一组是(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⑤亦各言其志也
A.①②⑤
16、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6分)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1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三)课外阅读
[注]①劝进,劝登帝位。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士少有全者
C.无所改窜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喜怒不形于色
B.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
C.使者以告,籍便书案
D.乃赍酒挟琴造焉
2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任性不羁”的一组是
①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③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⑤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2、把文言文阅读材荆中匦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酵获免。(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部分参考答案
一、注音
Kuì
二、通假字
1、希,通“稀”,稀疏
三、古今异义
1、古:诸侯相见
四、重点实词
1、侍:陪侍
4、
7、何以:做什么
9、摄,夹、迫近
11、因:接着
14、且:表递进,而且
17、方:方圆
20、如:或者
23、舍:放下
25、何:什么
27、既:已经
31、与:赞成
35、何:为什么
38、安:怎么
五、一词多义
1、如:(1)假如
2、以:(1)介词,因为
(4)介词,用
3、方:(1)方圆
4、尔
5、为
6、知:(1)了解
7、居
(1)平日、平时(2)处于某种地方(3)居住(4)过了(5)坐(6)积蓄、储存
六、活用现象
1、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3、后,名作动,落后
5、勇,形作名
七、句式
1、状语后置
6、状语后置
10、状语后置
八、重要语句翻译
(1)
(2)
(3)译文: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4)译文: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
(5)译文: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
(6)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
九、名句填空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补充
(1)思而不学则殆
(4)更也,人皆仰之
(7)来者犹可追
(11)小人常戚戚
三、随堂练习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D(年长)
4、答案:C(撰:才能)
5、答案:A(介词,比)
6、答案:B(B、用、拿//认为;A、比;C、如果;D、有人)
7、A(代词,你们;其余三项均是作词尾用。)
8、D(“为”均作动词用,治理;“如”至于//或者)
9、C(介词,因为;A动词,用,做;B介词,用;D句中语气词,可不译。)
10、B(为什么;A什么;C与“如”连用,意思是怎么样,如何;D什么。)
11、B(形容词作名词用,其余三项均是名词作动词。)
12、C(介宾短语后置,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
13、B
14、A(A、均为“拿”“用”
15、C
16、D(D项,彬彬有礼的是冉有。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17、(1)我去处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得人人都有勇气,而且得为人的道理。
(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3)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18、A(全:保全)
19、B(A: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顺承;B:均为介词,替;C:介词,把//连词,表原因;D:于是//却)
20、C(①阮籍的才能与爱好
21、B(阮籍不愿意与晋文帝联姻,谈不上误了好事。
22、(1)钟会屡次拿时事问题询问阮籍,想凭借阮籍的回答的情况来施加罪名,阮籍都因喝得大醉而免于获罪。(“数”“因”“致”“以”各1分,意思通顺1分)
(2)阮籍时常随意,驾车独行,不顺着道路走,直到到了尽头,就大哭着返回。(“率意”“由”“穷”“返”各1分意思通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