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导学案
(2011-11-21 12:44:59)《庖丁解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预习
(一
)大家心中的庄子及影响:庄子,名(
(二)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三)文言知识梳理
1.识记注音
庖(
莫不中(
怵(
2.参照译文,解释文中括号前词语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附: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騞地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砉然向然
技盖至此乎
4.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依乎天理
虽然,每至于族
所见无非全牛者
5.指出文中活用字的类型
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
6.辨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视为止,行为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7.解释一词多义
道:臣之所好者,道也
怀其壁,从径道亡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
视为止,行为迟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吾今为之虏已
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合于《桑林》之舞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每至于族
二.感知文本
1.抄写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句子:
关键动词:
给人的感受(文中句子):
这说明什么(用两个词语概括):
2.技艺高超的原因
抄写过渡句:
庖丁的观点是(文中句子):
解牛的三个阶段(文中句子):
这说明什么道理:
3.庖丁的人生追求是(文中句子)
4.解牛和养生的联系
“养生”的意思是:
文惠君的道:
庖丁的道:
他们的相似点:
5.小结:
牛体比喻:
刀比喻:
三.课堂练习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所踦( Yǐ
C.
大郤( xì
)
大窾(kuǎn)
謋然(huù)
2.从词类活用角度,解析不当的一项是:
A.良庖岁更刀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以无厚入有间
D.栗深林兮惊层巅
3.下列句式判断错误的是:
A.
臣之所好者,道也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4.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乎)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会合)
C、庖丁释刀对曰(放下)
5.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感觉)
C、因其固然(依照)
6.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出) B、虽然,每至于族(即使这样)
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警惕)
7.下列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C.依乎天理(天理)
8.下列各组句子相同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C.而刀刃者无厚
9.对“视为止,行为迟”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
C.视为/止,行/为迟
10.下列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B. 良庖岁更刀,割也
译: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C.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是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在磨刀石上磨刀刃,像新的一样。
D.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11.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写了庖丁解牛的动作:“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一幅完整的解牛图。记叙这四个动作,突出了他的动作优美。
B.庖丁能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筋骨盘结的牛,喻指人世虽然复杂凶险,只要顺乎其理行事,勿强行,勿妄为,自然触处皆通。
C.庖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每当解牛之时,总是小心翼翼。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而是善刀而藏之。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也是养生之道。
D.依理,谨行,藏锋,三足鼎立,可谓庖丁绝技给我们的有益启示,而且此策坐而可言,起而能行,很有实用价值。
12.翻译下列句子
(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译: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译: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
(4)臣之所好者,道也
译:
(5)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
B.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
C.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
D.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君之不杀笑躄者
B.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
C.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
D.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平原君喜宾客的一组
(
①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③
⑤
A.①
A.平原君从政期间,三次离开相职又三次复就此位,封地在东武城。
B.平原君没有按请求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是因为他觉得跛足人因一笑就要其妾的命太过分。
C.平原君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并亲自到门上致歉,是为了挽回爱色轻士的影响。
D.在邯郸危急的时刻,李同的建议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国献身,因此,平原君封李同的父亲为李侯。
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4分)
(2)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译:
(3)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3分)
参考答案
一,预习部分答案略
二.感知文本部分答案
1.句子: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感受: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说明:技艺高超,有美的享受
2.过渡:借文惠君的赞叹和提问,过渡下文。
观点: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总结下文)
解牛的三个阶段勤学苦练的过程。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道理:“视为止,行为迟”“怵然为戒”善于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3.人生追求: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4.养生主,见预习部分
文惠君的道:在复杂的斗争激烈社会矛盾中,自由自在,游刃有余。
庖丁的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
相似点: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5.牛比喻社会,刀比喻人。
三.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B.2.D.3.B.4.B5.B.6.D.7.D.8.D.10.C.、
13.D
17.(1)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居.稍.怪.定语后置)
译:过了一年多,身边逐渐离去的门客超过一半,平原君觉得这事奇怪。
(2)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且,将要。患,意动用法)
译:秦军迅速围攻邯郸,邯郸非常危急,将要投降,平原君非常担忧。
(3)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遂.之.却.被动句)
译:李同于是和三千人的军队奔赴秦军,秦军被他们击退了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