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导学案
(2011-11-05 15:59:14)
标签:
教育 |
《扬 州 慢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重点难点:
1、巩固有关知识。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
2.写作背景: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3.扬州简介: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4.填写有关扬州的诗句:
A,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B.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C.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D.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E.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淳熙(
黍(
2.解释字词
夜雪初霁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
予怀怆然
淮左名都
清角吹寒
算而今重到须惊
3.翻译小序:
4..尝试着把全词翻译成现代诗歌:
5.用双斜线标出朗读节奏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6.写出词的韵脚:
二、内容梳理
(一)小序解读。
学生朗读词前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哪几方面内容?
明确:词作的时间
所见所闻扬州景色 (
( 感 慨 今 昔),
他人的评价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
具体一点,是哪一个字?
明确:
(二)、整体感知,把握表现手法。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如今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
2、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扬州城空在何处。
明确:
就“空”写一段赏析文字。(50字左右)
3、下阕中,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请用一字概括。
明确:
因为: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
明确:
6、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
7、“名都”是作者联想的,非眼前之景,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8、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就虚实结合特点,写一段赏析文字。
赏析:
9.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三).赏析名句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你选出体会较深的两个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赏析: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抒发了什么情感?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课堂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练习
1.下列黑体的字形音义全对的一组是:
A.酹(lèi古人祭奠把酒洒在地上)
B.转徙(xǐ迁移)
C.东南倾(qǐng歪、斜)
D.佃(diàn金花)头银篦
訇(hōng声音很大)然
2.下列括号前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A.暮霭(ǎi)
B.怆(chuāng)然
C.姜夔(kuí)
D.那堪(kān)
3.下列句子都是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用“/”表示),划横线的部分是领起的内容。选出划线范围全不当的一项:
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⑤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⑦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
C.④⑤⑥
4.下面诗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常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5.根据诗词诵读节奏的知识,选出下面节奏划分正确的一组:
A.①坎坎ㄧ伐檀兮,置之ㄧ河之ㄧ干兮
③采菊ㄧ东篱ㄧ下,悠然ㄧ见ㄧ南山
B.①云ㄧ青青兮ㄧ欲雨,水ㄧ澹澹兮ㄧ生烟
③夜久ㄧ语声ㄧ绝,如闻ㄧ泣幽ㄧ咽
C.①却看ㄧ妻子ㄧ愁何ㄧ在,漫卷ㄧ诗书ㄧ喜欲ㄧ狂
②南朝ㄧ四百ㄧ八十ㄧ寺,多少ㄧ楼台ㄧ烟雨ㄧ中
③银瓶ㄧ乍破ㄧ水浆ㄧ迸,铁骑ㄧ突出ㄧ刀枪ㄧ鸣
④蒌蒿ㄧ满地ㄧ芦芽ㄧ短,正是ㄧ河豚ㄧ欲上ㄧ时
D.①江山ㄧ如画,一时ㄧ多少ㄧ豪杰
③念去去ㄧ千里ㄧ烟波,暮霭ㄧ沉沉ㄧ楚天阔
6.下面对诗歌《春江花月夜》的内容和写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将“春江”“花”“月夜”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象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无限优美的场景。
B、《春江花月夜》的语言清丽纯净,虽然是宫体诗题材,却没有丝毫的敷衍做作。
C、本诗属于近体诗,单句字数和韵律固定不变,但句数有突破,写景抒情极力铺陈。
D、全诗融入了情人离别的思念,对时间久远,空间无限,个体渺小的无奈,悠悠情思,绵绵不尽。
7.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
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
8.下列诗句都是写景的,其中实写的是: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
A.
C.
9.下面各句中涉及到的人物正确的一组是:
①谢公宿处今尚在
②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④出师一表真名世
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A.①谢灵运
B.①谢棻
C.①谢灵运
D.①谢灵运
10.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A.主语是拟人化的“废池乔木”,表明惨遭金兵破坏摧残的城池、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创伤仍然严重。
B.主语是拟人化的“废池乔木”,表明惨遭金兵破坏摧残的城池、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渴望安定。
C.主语是幸存的少数扬州市民(省略),表明他们看到被金兵破坏的残破城池、干枯的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物质、感情创伤似很严重。
D.主语是幸存的少数扬州市民(省略),表明他们看到被金兵破坏的残破城市、干枯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渴望安定生活。
11.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深意是(多项选择):
A.叹“扬州芍药甲天下”,如今自生自灭
B.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以寄哀思
C.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情伤感之情
D.遥念恋人的孤寂,抒发离情之苦
E.表现了扬州的寥落,名都的沉沧
12.对“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这句话的翻译准确的一句是:
A.千岩老人认为《黍离》这首诗很悲哀。
B.千岩老人认为这道词像《黍离》一样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C.千岩老人的诗我认为它像《黍离》一样悲哀。
D.千岩老人认为《黍离》这首诗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3.对诗句理解分析正确的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幽静清新景色,表达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扬州战乱的惨状。)
C.海上明月共潮生。(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在水边望去,就好像月亮和潮水一起涌出一样)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想到“扬州芍药甲天下”,将来芍药盛开时节,有谁来欣赏呢?表达作者惋惜之情。)
(二).阅读《扬州慢》,完成14—18题。
扬州慢
14.“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了昔日____________;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则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运用了________手法,抒发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之情。
15.“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16.“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
17.《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
18.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这是为什么?
答案:
(三).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9—21题。
《点绛唇 》 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注:①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
②第四桥:即甘泉桥,在吴江城外,以泉品居第四得名。
③天随,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号。陆龟蒙,苏州人,居松江甫里。辛文房《唐才子传》谓其时放扁舟,备书籍、茶社、笔床、钓具等,优游于太湖之上。
19.“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写燕雁之远去,旨在表明什么?
答案:
答案:
2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述此词“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即哀感通过景物写出,试结合词句评析。
答案:
附参考答案:
一.
(一)3. A.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B.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C.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D.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E.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二)
1.注音略
2.解释词语略
3.
淳熙丙申冬至日,我路过扬州。昨晚的雪停了,天气转晴,放眼望去尽是荠麦。走进扬州城,四面都是萧条景象,冬河依然碧波荡漾。暮色渐渐降临,军营的号角发出悲凉的声音。我的心多么悲伤,面对扬州的今昔,感慨万千,于是自创词牌《扬州慢》。千岩老人认为有
走过昔日繁华的街道,不见人影,
只有青青的荠麦在冷风中哀鸣。
自从金人扫过长江之后,
荒废的池塘,憔悴的树木,
夜色渐渐降临,清冷的号角声,
久久回荡在这座空城。
当你此时和我一道同来,
这残破的景象也会使你震惊。
纵然你年轻英俊,才华缤纷,
曾在美人的闺房中享受过春梦,
此时,忧伤会断却你的诗魂。
二十四桥依然无损,
月光摇荡在水波中,清冷无声。
最可怜的是桥边的芍药花,
花开花落,无人过问。
5.6.答案略
二,内容梳理
(一)1.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明确:“悲”字。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1.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赏析: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关眼。
3、明确:“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4、明确:名都。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6、明确:繁华热闹。
这些景象词人和我们并没有看到,而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今昔对比
7、明确:虚写
8、明确:实写。
9、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
(三).1. A.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B.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C.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赏析步骤同上。
3.A.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B.这是用声来衬托宁静。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C.来突出“黍离之悲”。
4.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三.课堂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1.B
11.A
14.答案:扬州的繁盛
15.参考答案:用了拟人修辞。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作者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
16.答案:承上启下。
17.《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
参考答案:A.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B.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C.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18.参考答案:杜牧在扬州生活多年,写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描写了当时繁荣的景象,社会影响很大。姜夔身处名都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一座空城,自然联想到他。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19.参考答案:暗喻自己漂泊江湖之感。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
20.参考答案:这几句怀古伤今,今世如何?只有衰残柳枝当风舞。柳本纤弱,哪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舞”字执著有力,苍凉之中,无限悲壮。此一自然意象,实为南宋衰世之象征。
21.参考答案: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秋雨,饱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到结尾处又用衰残柳枝当风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无限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