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
博山,又名辰巳山,位于淄博市博山区东南17.5公里处,博山之阳有南博山庄,其阴有北博山庄,均以此山而得名。至清雍正十二年(即公元1734年)设博山县,故将此山只取又名辰巳山,而不再称呼其本名博山了(为避免与县名重复)。
芜湖人洪銮在清朝乾隆四十年前后曾任博山县知县,著有《博山志稿》,对博山(辰巳山)的记述如下:“辰巳山,县东南四十里,亦名博山,下有南博山庄、北博山庄,邑得名以此。”这时博山立县才40多年,对县名的由来作此记载当是较为真切的,说明辰巳山在历史上有名气。
博山(辰巳山)为一山两峰。西峰,俗称“大擂鼓堆”又叫“大秃毛顶”,远望象博山炉。东峰,如龙蛇蜿蜒。两峰相距仅有几百米。博山之顶海拔483米,历来未见建筑物;东主峰海拔稍低,为海拔474米,至迟在宋元以来就有庙宇、水池等建设。
博山(辰巳山)在淄河上游,山之阴是石马支流,山之阳是瓦泉支流,博山将它一分为二,位置象剪刀上的轴心。历史上著名的常熟川(淄河上游的粮仓)和长峪道(沿淄河的古大路),也是由此分叉。博山自古以来就具有战略位置,它夹在两条淄河支流中东西长南北窄,似乎自泰山、原山方向奔腾东走,至王家庄、谢家店戛然而止,博山就是一条巨形山龙的龙头。它的山名来历很古,最初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但明朝以前就已有别名辰巳山了,取名依据“辰龙巳蛇”这一属相搭配。
博山(辰巳山)周围的村庄出现很早,附近不止一次发现龙山文化的石器、陶器。春秋战国时期乃是齐鲁交界地,从汉墓遗存情况看,汉代的村庄规模已是不小了。传说隋朝王薄起义之后,左才相也率众在博山(辰巳山)举起义旗,人们称他为“博山公”,但具体事迹极少流传。又有人说,邢家庄女英雄邢金定也曾占此山为王。明末清初以后,辰巳山北多是阁老孙廷铨的佃户庄,辰巳山南多是翰林赵执信(读shen,阴平,同伸,通假字借用)的范围。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在辰巳山下的北博山村东南方驻扎一个分队,多达97人,又有伪军近200人,山上山下互相换防,对博山南部地区犯下了滔天罪行。我党也经常组织地方武装予以打击;到1945年日伪失败投降,山上只剩残存的雕堡和颓墙碎砾了。
博山山上的庙群创建于何时现在还未有考证结论,但在隋代已有庙宇建筑,由于历史战乱原因,多次损毁。《续修博山县志》载:“创自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其实这是读碑之误,这是“迎真门”上的嘉靖石碑记年。原石根本没有“创”字,而是重修记年。既然元代是重修,创建当是更古了。现存规模是明代嘉靖形制,本有石殿大小四口,重修后仅有主殿尚存旧貌了。80年代以来邻村聚资整修,碑碣再现天日。最有意义的是(重修宣圣庙碑》,此碑立于清朝顺治丙申年(公元1656),撰书者虽无名气,文章也斑驳无法卒读,但捐资名单中有两行并列为:
刑部尚书任濬(又浚)诰封夫人冯氏
兵部尚书孙廷铨诰封夫人宋氏
冯氏是任浚的原配,宋氏是孙廷铨的续妻。查任、孙履历,立碑这年二人都在北京当尚书。这说明在当时的益都县西南山区有两位“部长”级官员在皇帝身边,这是值得乡民自豪的。
另外,道光五年立《重修十帝阎罗碑记》,是南邢村著名岁贡生孙崇祚撰文,孙号“鲁山”,人称“秀才母子”。徒弟多有成就。
光绪间较好的碑有谢鸿宾书丹者和王树英撰书者。民国24年徐怀新撰书碑也是上乘之作。
辰巳山顶部植被状况优于下部,多是柏树、刺槐,近年又种火炬树若干。下部多为梯田,野生药有:元胡、黄芩、丹参、大棘、远志、连翅等几十种。矿物有紫石等,地质以石灰岩为主。
辰巳山旧庙会在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四月十五日为庙会正日。建国前名声振于鲁中地区,据《淄博经济史料》载:“淄博的庙会,当以博山县的辰巳山庙会为最早。”
|
|
http://s7/middle/8a47a139hab4c680c9d86&690
一九九二年树立的碑记
http://s6/middle/8a47a139hab4c6a0657b5&690
http://s5/middle/8a47a139hab4c6a24dbf4&690
山上的戏台及水池
http://s16/middle/8a47a139hab4c6a435adf&690
山上庙宇正门
http://s11/middle/8a47a139hab4c6a712f4a&690
现存旧时的石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