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论述 |
中医理论形成的早期,
是先从“怎么办”开始的,
有了许多经验,然后思考“为什么”
在怎么办和为什么的反复验证过程中,
最后形成完整的理论“是什么”。
这就奠定了中医理论
以解决问题为初衷与核心的
不受具体物象束缚的寻找疾病相关因素
的思维方式的特点,
从而建立了更高维度的
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底层逻辑的具有
强大的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论。
比如最早的中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
所记载的药效大都是针对具体症状的
后来陶弘景开始
根据药物来源、形态并结合功效
对药物进行分类
之后的历代本草在不断的疗效经验和分类
的思考、结合、总结中提炼出
药物的功效和规律
尤其是张元素先生对药物归经理论贡献良多
而且正是中医理论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特点
使得历来在中医学中是医药不分家的
从张仲景开始
把药物的功效同黄帝内经所阐述的
天人相应、藏象、经脉气血的运行规律
紧密结合
而黄帝内经正是秦汉以前中国人在漫长的
年代里对疾病的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及人体生理现象和疾病治疗
的长期实践、反馈与观察思考的论文汇编
这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不断修正
的最终成果
因而对其后的两千多年中国医学
具有底层思维逻辑的价值
现代医学理论则是
首先建立在“是什么”的基础上的
受制和纠结于具体的物象
以至于从分子结构到基因序列、信息转导
以及肿瘤的产生和生长规律、免疫过程
等等,研究得一清二楚
却始终缺乏有效的绿色的长久的解决之道
在抗生素、激素、降糖降压等
苟且维持的过程中
表面上人的寿命得以延长
但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全面退化和机体生态
的持续性破坏
使得人类在所谓的“超级细菌”、
“高致病性病毒”、“自身免疫性疾病”、
“严重及慢性过敏性疾病”
等面前束手无策,
无病生存状态在一生中的比例越来越少
得可怜
陌上桑
202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