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宣石——冰清玉洁享盛名

(2014-01-02 00:51:34)
中国宣石文化漫谈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宁国所在的天目山山脉及周边地区,曾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地质活动。据有关地质科研表明,宁国地区在过去数亿年的时间里,活跃过冰川、火山、地震、发生过高温炎热、低温寒冷的极端天气,有过深海、浅海、陆地的几次轮回。宁国的山川河流形成大约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的新生代晚期。受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影响,南部地壳隆起,绵延二百余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南高北低的地貌特征。
     巍巍天目山奇峰争鄂,千姿百态,涓涓三津河灵泉秀出,奔流不息。上苍垂青,给这片神奇的土地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陶土、紫沙、砩石、大理石、花岗岩、高岭土、石棉、煤炭。而宣石乃是这诸多宝藏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宣石,又称宣城雪石,主要产于安徽宁国山区,蕴藏在东天目山主峰癞痢尖北侧及东津河流域的狭长地带。其分布面积大约在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宣石直接来源于地质运动,而不是地质演变,其石质细致坚硬、性脆,地质学上称石英岩。石英岩是天然产出的具有稳定外型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其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下,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
     石英岩是以石英(SiO2)为主要成分的沉积变质岩石,颗粒细腻,结构紧密,硬度高,吸水较差。由于石英岩独特的晶体结构,使其呈现出缤纷华丽而又独特的颜色及纹理,有特殊的装饰效果。而其中白色显晶质石英,颜色洁白与雪花相近,山石迎光发亮,具有雪的质感,背光则皑皑露白貌如积雪覆于石上。硬度约摩氏6~7度。密度为2.64g/cm 3 ~ 2.71g/cm 3 。
     宣石首先是作为观赏石为人们所认识,并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石。同时,在现代地质科研中,作为沉积岩石的一种,亦经常在各类学术著作中被述及。
上品宣石以色白为主,杂以锈黄、灰黑等色。宣石大多有泥土积渍,须用刷洗净,才显示出洁白的石质,故越旧越白。特别是经年把玩,退去"火气"后,白而糯,有如玉般沉着。
     宣石按其性状,分以下种类:“灯草宣” 、“米粒宣”、 “马牙宣”、“水墨宣”、“白宣”、“墨宣”、“ 彩宣”等。
     灯草宣:形似灯草成束状,色赭黄,多与白宣相依,善以表现雪山之中丛林、人物、亦可作山中奇峰。
     米粒宣:其色黑白相间,形似米粒,常伴马牙、灯草宣并出,可作象形石观赏,其量甚少,鲜有所见。
     马牙宣:形似马牙,与白宣、水墨宣共生,表面棱角非常明显,有沟纹,细致多变,类似灯草细条状,密集簇生,表现山脊积雪覆压尤为生动。也常以表现山中人物或树木等,作象形石观赏。
     水墨宣:常以杂在白宣中,黑白分明。浓淡有致,善以表现水墨山水景致,有浓郁的国画韵味,作象形石,也可作画面石观赏。   
     白宣:色似白雪,无杂质,以白而糯者为上乘,善以表现雪山冰川之景色。
     墨宣:墨宣以墨色为主,其中间以白色经线。可作研石,也可作象形石观赏。
     彩宣:宣石中之奇品,因其色彩丰富,为世所珍,量少而罕出。
     宣石最早的应用,应该追溯到唐以前的汉晋时期。宁国于东汉208年置县,其后与古徽州一样,经历过一次中原移民的过程。中原先进文化的植入,乃是一次文化的洗礼。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宣石从沉睡亿万年的山野来到人间。
     宣石首先是作为文人清玩之物登堂入室的,为文房之宝。而后便作为砚台磨制的石材之一,成为与歙砚同一时期或许更早出现的砚台。这可以从李白的两句赞美宣石砚的诗窥出端倪。诗云:“麻笺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其诗出现在南宋高似孙《砚笺》中,云“宣石砚   李白诗:麻笺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明高濂撰《遵生八笺 》亦载有“……宁石砚、宣石砚”之句。  
     宣石砚比歙砚的平均摩氏硬度约硬度高3.5度左右,比端石平均高一倍左右。其坚硬耐磨,磨墨无声,滑不拒墨,且越磨越亮,砚上残墨陈垢,一濯即洁,是砚中之上等佳品。关于宣石砚的资料,相关的古籍文献鲜有记载,至于其如何失传,尚无从知晓,诚为憾事。
     自唐以后,至宋明及清初,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中心的南移,宣石开始了大规模应用的黄金时代。
宣石体态古朴,以山形见长,除了文人清玩之物和作为制砚之石,更多的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叠石作品和花卉盆景的优良选材,在古代苏杭地区的园林建筑和苏派、徽派盆景中应用广泛。
     《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园林建筑大师计成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计成,字无否,江苏苏州吴江县人,生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而且也能诗善画,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具体描叙了宣石的性状,并在《选石》篇中将其类分中国名石之列。《园冶》是这样描述宣石的:
     宣石产于宁国县所属,其色洁白,多于赤土积渍,须用刷洗,才见其质。或梅雨天瓦沟下水,冲尽土色。惟斯石应旧,愈旧愈白,俨如雪山也。一种名“马牙宣”,可置几案。
     明清之际的扬州,商贾云集,市井繁荣,生活奢华,文化昌盛,是富甲天下的东方之都。清著名学者李斗的十八卷笔记体游记《扬州画舫录》,成书于乾隆六十年( 1795年 ),是这一时期扬州社会生活图景的再现。书中多处出现关于宣石的记述:
     卷二:“余氏万石园出道济(石涛)手,至今称胜迹。若近仇好石垒怡性堂宣石山,淮安董道土垒九狮山,亦藉藉人口。” 卷二:“又江南石工以高资盆增土叠小山数寸,多黄石、宣石、太湖、灵璧之属”。卷十二:“更点宣石如车箱侧立,由是左旋,入小廊”。又“江氏买唐村 ,掘地得宣石数万,石盖古西村假山之埋没土中者”。其“掘地得宣石数万”、“ 假山之埋没土中”的描叙,可见宣石的应用
规模之大、应用范围之广、时代跨度之长。
     扬州个园是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其四景假山之一冬景假山,是宣石的代表作品。这座倚壁假山,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时仍育雪意,故建此雪山冬景。游者伫立山下,有一种寒风凛冽,积雪未消的感觉。这座假山出自康熙年间山画派巨擘石涛之手。石涛,清代画家,其作品和绘画理论对清以后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制作盆景的宣石洁白如玉,棱角明显,质地坚硬,皱纹细而多变,呈多面结晶状,表现北国雪景最佳,也可做树桩盆景的配石。宣石山水盆景是在浅口水盆中制作,以山石和水为主要原料,配制草木、人物和其它装饰品,模仿壮丽雄伟的自然景色,构成的立体山水画面。山水盆景移天缩地,以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为创作素材。
     乾隆年间苏州人沈复在其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中详细地记述制作盆景的心得和见闻,并有宣州白石即宣石的记载:“芸见地下小石有苔纹斑驳可观,指示余曰:以此叠盆山,较宣州白石为古致”。
     清初著名学者李渔平生绝技有二,一则辩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他当时在南京的芥子园别墅,就藏有不少砚石、名石,并著有《芥子园石谱》,集古人画山石之法,提供石玩者以仿山水画的雅石皴法,来物石选石。李渔的戏曲理论作品《闲情偶寄》有“长盆栽虎刺,宣石作峰峦”之句,其“峰峦”二字把宣石作为象形山石的主要特征,简明扼要而又极其生动形象的点化出来。同时,也表明宣石是当时中国古代主要的盆景流派-----苏派、徽派盆景的重要选材。
     由于宣石独特的形态和冰雪的质感,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钟爱和追捧,并进入曹雪芹、李方膺等文坛书画大家的视野,成为文学艺术的创作题材。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颠峰之作。曹雪芹不仅是一位小说家、诗人和画家,同时还是一位石迷,其诗画作品多有以石为创作题材。《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主人翁贾宝玉佩带的“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由此可见,曹雪芹对石头的钟爱。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对宣石有如下的描述: 
     “走进林黛玉的闺阁,因见暖阁之中有个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载着一盆单瓣水仙,点着宣石”。
      宣石进入曹雪芹这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作家视野,进入侯门大宅的贾府,充分说明了古代宣石尊贵的地位。
     《芭蕉宣石图》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又疑为李鱓)所作。图中数支兰草,一杆芭蕉,后立一块嶙峋的宣石,整幅画面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该画是以宣石为绘画创作的代表作品。可以想见包括石涛、郑板桥在内的同一时期的清初扬州画坛的大家,无不有过以宣石为创作题材的作品。
     民国《宁国县志.艺文录》辑有《宣石赋》一篇,乃清初宁国文坛名宿汪作霖所著。《宣石赋》 洋洋洒洒一千三百余字,古风劲吹,汪洋恣肆,纵横捭阖,极写宣石性状和宣石所承载的厚重的人文精神。其赋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华辞丽章,文采飞扬。著者汪公作霖,字雨公,康熙三十七年正贡,“性嗜古,田庐萧然晏如也”。这篇古今第一篇吟唱宣石的赋文,不仅为宣石赋予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我们今天研讨宣石历史文化的重要基石。

     世事沧桑,星转斗移。清中叶以后,由于宣石产量所限,加之古代大量的园林工程应用,尤其清咸丰洪杨兵燹以后,宣石的光华渐被历史的尘埃甄掩而销声敛迹,宣石渐已成为古董和文物偶尔出现。 近年来,随着国内赏石热的兴起,及赏石界、史学界人士的挖掘,使历二百余年沉默的宣石,得以重现人间,惊艳于世。也使得一代宁国人有责任弘扬和传承这一寄托人类感情、哲理、信念和价值观的东方古老赏石文化。
     宣石因稀有而珍贵,因品高而价重,乃中华奇石之瑰宝


  将宣石列为宁国之宝,是因为它在中华奇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赏石文化历史上久负盛名,在品质上具有独特的个性,稀有、罕见、异乎寻常。

  “宣石”原名宣州雪石,又名宣城石,分布在东天目山主峰北侧及东津河流域大约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主产区在宁国南极乡境内。因古时宁国县属宣州府管辖,宁国的这一奇石是宣州知府进贡皇上的主要贡品之一,所以称之为“宣石”,实际上“宣石”名不副实。

  宣石在地质学上称石英岩,属沉积岩石的一种,内含大量白色晶质石英。石形呈结晶状,石面棱角明显,皴纹细致多变,色白如玉、稍带光泽,具有雪的质感,呈现出缤纷华丽而又独特的颜色及纹理,有特殊的装饰效果。明末园林建筑大师计成在中国首部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中具体描叙了宣石的性状,并将宣石划为中国名石之列。《园冶》描述为:宣石产于宁国县所属,其色洁白,多于赤土积渍,须用刷洗,才见其质。或梅雨天瓦沟下水,冲尽土色。惟斯石应旧,愈旧愈白,俨如雪山也。

  宣石按其性状,可分为以下种类:灯草宣:形似灯草成束状,色赭黄,善以表现雪山之中丛林、奇峰。米粒宣:其色黑白相间,形似米粒,可作象形石观赏。马牙宣:形似马牙,表面棱角明显,沟纹细致多变,密集簇生,尤以表现山脊积雪覆压为生动。水墨宣:颜色黑白分明,浓淡有致,多用以表现水墨山水景致,有浓郁的国画韵味。白宣:色似白雪,晶莹剔透,善以表现雪山冰川之景色。墨宣:以墨色为主,其间绕以白色经线,常作研石或作象形石观赏。彩宣:因其色彩丰富得名,量少而罕出,宣石中之奇品。

  宣石体态古朴,以山形见长,石色洁白,又间以杂色,深得古代园林家的喜爱,多用作园林中的冰山雪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叠石作品和花卉盆景的优质材料。北京故宫御花园里就有宣石做的大型冬山,扬州个园是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其四景假山之一的冬景假山,也是宣石的代表性作品。这座冬山选用洁白、圆浑的宣石叠成,山石盘亘,其色如雪,石英含点,闪闪发亮。远远看去犹如石上覆盖着积雪,山后粉墙上开尺许圆洞24个,上下4排交错排列,风起呼啸有声,颇有“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意境。游者伫立于山前,有一种寒风凛冽,积雪未消的感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宣石结构紧密,石质细致坚硬,也是古代砚台磨制的优质石材之一,用宣石制成的砚,磨墨无声,滑不拒墨,且越磨越亮,砚上残墨陈垢,一濯即洁,是砚中之上等佳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给予宣石砚以高度的赞美,有诗为证:“麻笺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可见,早在汉唐时期,宣石砚已经颇有名气了,较之歙砚,宣石砚或许是更早登堂入室的文房之宝。遗憾的是,世事沧桑,星转斗移。宣石砚这尊文房瑰宝竟然在流动的历史长河里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至于其如何失传,尚无从知晓,古籍文献也没有任何记载。

  宣石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石名珍,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冰雪的质感,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钟爱和追捧,从而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题材,为宣石赋予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乾隆年间苏州人沈复在其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中详细地记述制作盆景的心得和见闻,并有宣石的记载:“芸见地下小石有苔纹斑驳可观,指示余曰:以此叠盆山,较宣州白石为古致”。清初著名学者李渔的戏曲理论作品《闲情偶寄》也中有“长盆栽虎刺,宣石作峰峦”之句,生动形象的将宣石作为象形山石的主要特征点化了出来。清代著名学者李斗的十八卷笔记体游记《扬州画舫录》,是这一时期扬州社会生活图景的再现。书中多处出现有关宣石的记述,如:“余氏万石园出道济(石涛)手,至今称胜迹。若近仇好石垒怡性堂宣石山,淮安董道土垒九狮山,亦藉藉人口。”由此可知,康熙年间山画派巨擘石涛不仅赏石画石,还造园叠石、对宣石极为赏识。宣石在曹雪芹的笔下还进入了侯门大宅的贾府。《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对宣石有如下的描述:“走进林黛玉的闺阁,因见暖阁之中有个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载着一盆单瓣水仙,点着宣石”。古代名画《芭蕉宣石图》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所创作,图中数支兰草,一杆芭蕉,后立一块嶙峋的宣石,画面参差错落,层次分明,是以宣石为绘画创作的代表作品。可以想见包括石涛、郑板桥在内的同一时期的清初扬州画坛的大家,无不有过以宣石为创作题材的作品。由此可见,早在明清时期,宣石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宣石的地位也是十分尊贵的。

  自唐至清初,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中心的南移,宣石开始了大规模应用的黄金时代。清中叶以后,由于宣石产量所限,加之古代大量的园林工程所耗用,尤其是经历太平天国战争的浩劫,宣石的光华逐渐暗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以至于现在的多数宁国人竟然不知宣石为何物,更不知自己家乡的土地下竟然蕴藏着誉满中华的奇石,实为憾事。因此,关注宣石、宣传宣石、推广宣石,弘扬宁国的石文化,使宣石的光华重新惊艳于世,宁国人应该担负起这一历史责任。(责编:石泽凤)

中国宣石文化漫谈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宁国所在的天目山山脉及周边地区,曾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地质活动。据有关地质科研表明,宁国地区在过去数亿年的时间里,活跃过冰川、火山、地震、发生过高温炎热、低温寒冷的极端天气,有过深海、浅海、陆地的几次轮回。宁国的山川河流形成大约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的新生代晚期。受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影响,南部地壳隆起,绵延二百余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南高北低的地貌特征。
    巍巍天目山奇峰争鄂,千姿百态,涓涓三津河灵泉秀出,奔流不息。上苍垂青,给这片神奇的土地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陶土、紫沙、砩石、大理石、花岗岩、高岭土、石棉、煤炭。而宣石乃是这诸多宝藏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宣石,又称宣城雪石,主要产于安徽宁国山区,蕴藏在东天目山主峰癞痢尖北侧及东津河流域的狭长地带。其分布面积大约在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宣石石质细致坚硬、性脆,地质学上称石英岩。石英岩是以石英(SiO2)为主要成分的沉积变质岩石,颗粒细腻,结构紧密,硬度高,吸水较差。由于石英岩独特的晶体结构,使其呈现出缤纷华丽而又独特的颜色及纹理,有特殊的装饰效果。而其中白色显晶质石英,颜色洁白与雪花相近,山石迎光发亮,具有雪的质感,背光则皑皑露白貌如积雪覆于石上。硬度约摩氏67度。密度为2.64g/cm 3  2.71g/cm 3。宣石以色白为主,杂以锈黄、灰黑等色。
   宣石大多有泥土积渍,须用刷洗净,才显示出洁白的石质,故越旧越白。特别是经年把玩,退去"火气"后,白而糯,有如玉般沉着。
   宣石按其性状,可分以下种类:“灯草宣”“米粒宣”、“马牙宣”、“水墨宣”、“白宣”、“墨宣”、“ 彩宣”等。
    灯草宣:形似灯草成束状,色黄,多与白宣相依,善以表现雪山之中丛林、人物、亦可作山中奇峰。
    米粒宣:其色黑白相间,形似米粒,常伴马牙、灯草宣并出,可作象形石观赏,其量甚少,鲜有所见。
    马牙宣:形似马牙,与白宣、水墨宣共生,表面棱角非常明显,有沟纹,细致多变,类似灯草细条状,密集簇生,表现山脊积雪覆压尤为生动。常以表现山中人物或树木等,作象形石观赏。
    水墨宣:常以杂在白宣中,黑白分明。浓淡有致,善以表现水墨山水景致,有浓郁的国画韵味,作象形石,也可作画面石观赏。   
    白宣:色似白雪,无杂质,以白而糯者为上乘,善以表现雪山冰川之景色。
    墨宣:墨宣以黑为主,间以白色经线其中,墨似积墨,可作研石,也可作象形石观赏。
    彩宣:宣石中之奇品,因其色彩丰富,为世所珍,量少而罕出
    宣石最早的应用,应该追溯到唐以前的汉晋时期。宁国于东汉208年置县,其后与古徽州一样,经历过一次中原移民的过程。中原先进文化的植入,乃是一次文化的洗礼。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宣石从沉睡亿万年的山野来到人间。
    宣石首先是作为文人清玩之物登堂入室的,为文房之宝。而后便作为砚台磨制的石材之一,成为与砚同一时期或许更早出现的砚台。这可以从李白的两句赞美宣石砚的诗窥出端倪。诗云:“麻笺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其诗出现在南宋高似孙《砚笺》中,“宣石砚
李白诗:麻笺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高濂《遵生八笺》亦载有“……宁石砚、宣石砚”之句。宣石砚比的平均摩氏硬度约硬度高3.5度左右,比端石平均高一倍左右。坚硬耐磨,磨墨无声,滑不拒墨,且越磨越亮,砚上残墨陈垢,一濯即洁,是砚中之上等佳品。关于宣石砚的资料,相关的古籍文献鲜有记载,至于其如何失传,尚无从知晓,诚为憾事。
    自唐以后,至宋明及清初,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中心的南移,宣石开始了大规模应用的黄金时代。
    宣石体态古朴,以山形见长,除了文人清玩之物和作为制砚之石,更多的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叠石作品和花卉盆景的优良选材,在古代苏杭地区的园林建筑和苏派、徽派盆景中应用广泛。

http://www.xuancheng.org/data/attachment/forum/month_1001/20100130_e58cff5f435564451a0fSD6PD2gbmRD8.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