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先生的企鹅》整本书阅读策略
(2018-10-06 10:13:58)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 |
如果一本书,我读得津津有味,而又适合学生阅读,大多数时候,它就会入选我们班级共读的书目之。
于读书和写作二事,我喜欢“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亲自试过,才知道事情之难易;我喜欢“杀猪宰羊,厨师先尝”,亲自尝过,才知道味道之甘淡。我不喜欢“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这无异于一个不会游泳的教练,声称自己能够教出一个游泳冠军。
与学生共读时,我以我三十几岁的领悟,带领他们抵达书本的更深处;而他们以他们十几岁的天真,启发我换一种角度看到更美妙的风景。
整本书阅读,我大多数时候采取这样一种方式:
师生自由阅读整本书;由我或者负责组织读书会的学生提出几个话题;发布话题,全体学生单独把自己的理解形成书面文字;小组交流,形成比较完整的意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如果这本书刚好还被改编成了电影,那就推荐观看电影,比较电影和书本同异。
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观,是全班共同观照的点,而其余,就一千个读者就一千个哈姆雷特吧。这样的异中求同,求同存异,既把握了整本书阅读的大致方向,也保留了阅读体验的丰富多彩性。
话题一:你认为在家养只企鹅有什么条件?
话题解析:这个话题,指向对全书内容的综合概括,需要在阅读全书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怎样养一只企鹅,从表面上来看,是属于知识性的问题,实际上,和情怀有关。
邓曦恒:我认为至少要三个条件:一是有一个大型的制冷地下室;二是充分了解企鹅的生活特性;三是要有一颗不厌其烦、努力探索的心。
彭章熠:1.要有一个空的冰箱,把温度调到最低,在门上打几个小洞,这样企鹅就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还要在冰箱里装个额外的把手,让企鹅能在里面来去自如;2.要有钱,因为企鹅要吃新鲜的活鱼,还要大块大块的冰;3.还要做好精神准备,因为你永远猜不透企鹅下一步想干什么;4.如果你要养活一只企鹅,那必须要有别的企鹅来,要不然的话一只企鹅会寂寞成疾,生病;5.你还需要有时间和企鹅玩。
姜岚:1.因为企鹅是南极动物,所以就必须在那么低温度的地方生活;2.如果你要养企鹅就必须要在正确的时间喂正确的食物,只能投喂鱼、虾、乌贼之类的海鲜,不然可能会中毒哦;3.需要合适的活动地点,尽量不要在人太多的地方,因为这样可能会使动物和人都受伤。
卢老师的话:养一只企鹅,除了让企鹅吃得饱、住得舒适,还要给它找一个伴,让它精神上不寂寞;养一只企鹅,除了让企鹅吃、穿、玩,还要给它自由的空间;养一只企鹅,除了用食物饲养它的身体,还要用爱陪伴它的心灵,因为精神的需要和身体的需要同样重要。那些被单独圈养的猪是不快乐的,因为社交的需要不被满足;那些被抱走新生牛犊而被迫多产奶的奶牛母亲是不快乐的,因为母爱的需要不被满足。正像课堂上邓曦恒同学总结的那样,养一只企鹅的前提条件是,你必须了解企鹅。
是的,那种不了解所爱之人的爱,不以所爱之人希望的方式来爱的爱,只不过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付出。
话题二:波普先生为什么能够去北极?
话题解析:波普先生从一个粉刷匠变成极低探险家,实现了人生的飞跃,这是一个传奇——而且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见的传奇。不是每一份梦想都能够圆满,但是,每一份圆满,必然有理由。
李浩铭:没了波普先生,企鹅们会十分急躁不安,因为他们的主人离开了他们。波普先生常看那些极地的书,也对企鹅十分了解。如果他不去北极的话,那剩下的人不能保证企鹅的健康,可能还会危及企鹅的生命。当然,波普先生主要还是应该感谢自己的抉择,杜雷克上将把企鹅送给波普先生也是有原因的,可能是那封信的内容,让杜雷克上将看到了,波普先生那无限热爱的极地梦和那颗纯真善良的心吧。
郑萱婷:因为他有向望北极的心。在书中,虽然他只是一个油漆匠,但他每时每刻想去南极和北极看看那无边无际的闪光冰山和皑皑白雪;只要他一听到城里有上演关于南北两极的电影,他一定会一马当先冲到售票窗口报到,而且一下子就是连看三场;如果图书馆买进了关于或介绍南北极的书,他也肯定是第一个前往借阅。就是因为这样,加上杜雷克上校送给他的企鹅需要他的照顾,他就去了北极!
邓曦恒:我认为他之所以能去北极有五个原因:1.因为他是企鹅的监护人,他和企鹅的感情最深厚,能安抚企鹅;2.我认为他不仅对南极了解,在北极也一定能派上用场;3.因为这是一本描写梦想的书,从一开始便埋下了愿望和伏笔,波普先生想去南极北极这句话在书的开头便有了;4.因为波普先生已经为企鹅的生活做了很多很多,甚至濒临破产,他后期带企鹅演出也是实属无奈之举,去北极探险是他应有的回报;5.因为波普先生爱企鹅,爱动物,爱自然,所以他能去北极,也必须去北极。
刘泽江:为什么波普先生可以去北极呢?为什么波普先生有梦想就能实现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波普先生的经历吧:第一步,收到一只企鹅,因为他寄信给了在极地探险家杜雷克上校;第二步,饲养企鹅;第三步,为了库克再养一只企鹅;第四步,照顾库克和特蕾莎及它们的孩子,即使他们家很穷)第五步,带领企鹅们走上演艺之路;第六步,去北极开展企鹅繁殖计划。这是波普先生达成梦想的过程,六步,每一步都不可思议。这只是因为他敢于追随梦想吗?不,不全是。即使他寄出了信,收到一只企鹅,如果他不会养或他不喜欢,他能达成梦想吗?如果他让库克自生自灭,他能达成梦想吗?所以,实现梦想不能只停留在想的阶段,也并不只是追随便能完成梦想。梦想既要去大胆地博,也要细心地做。当然,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世界,爱梦想的心!
卢老师的话:如果波普先生梦想的实现有一个原点,那么就如田鸿宇所说的那样,他懂得表达!如果波普先生没有写那封信,就不会得到一只企鹅,就不会有后来传奇的经历。我们大胆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梦想,其实,是把自己置于过河卒子的位置,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有多少人的梦想,还未及说出口,就破灭了!
话题三:关于《波普先生的企鹅》,书和电影,你更喜欢哪一个版本讲述的故事?
话题解析: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能够自圆其说的学生,都是思维开阔而严谨的。这种论述,对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邓曦恒:小说是一个描写梦想的故事,而电影是一个讲述亲情和爱的故事,我更喜欢电影版的,是因为以下几点:1.和书比起来,电影情节更合理,因为很明显电影的时代要新一些,在技术上更有可能把企鹅从南极运回来,但我觉得书中有一个错误,书中说企鹅是被放在干冰中被运到波普先生家的,干冰虽然可以保持低温,但会造成企鹅二氧化碳窒息,更何况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从南极如此远的地方运到他家里;2.电影中有更多的伏笔,比如说老鹰,这是波普先生儿时和父亲的暗号,最终成了队长宝宝的名字,还有队长,一开始看到企雕时伸开鳍作飞翔的样子,最后果然背上绑了个风筝飞起来逃出了动物园,“企雕”这个名字实在值得深究;3.电影中加入了另一条线做辅助感情线,用企鹅和人作对比,很让人感动!
刘泽江:书中的波普先生与电影中的波普先生是不一样的,他们,是两种人。书中的波普先生是一个追随梦想的人。他这个人,胆大:敢于对探险家提出重要的建议,敢于斥巨资训练企鹅,敢于走上演艺之路。他这个人,心细:仔细照顾小企鹅,营造家中的微型南极,仔细帮忙孵化,仔细训练。他这个人,有爱:爱动物,爱生命,也热爱梦想。所以,书中的波普先生能够咸鱼翻身,成为探险家。影片中的波普先生是一个油嘴滑舌的人。他那个人,无爱:不爱他爸爸给他的企鹅,认为工作比爱更重要,是企鹅一点一点的改变了他,他有了爱,又爱上了身边的一切。两相对比,一个是追随达成梦想的故事。另一个是改变自身的故事。我喜欢后者,但我更喜欢前者一些。后者虽有一波三折,可总归没有前者那层深意,后者已没有作者的初衷。因此,我喜欢书上的波普先生!
程茜:我更喜欢书中的版本,虽然只是个人喜好,却还是有些儿原因:我觉得在电影中的波普先生是个成功的商人,所以抱着企鹅并不是稀罕物的心态,而书中的波普先生尤其喜欢企鹅,对企鹅也就更呵护,更体贴!
田鸿宇:我比较喜欢书里的波普先生,虽然他们非常穷,但波普先生常常陪孩子,虽然他每天很脏,但他每天过得很快乐。但电影中的波普先生就不一样了,他几年都不回家,妻子与他离婚了,家庭生活一点都不幸福,而且书中的波普先生只是有点穷,除了穷就没有其他烦恼了,并且其他人对他也特别好,对企鹅也特别亲切,但电影里的管理员却想把企鹅私藏起来卖掉,所以我比较喜欢喜书中的故事。
这本书,是周末读的,我建议孩子们邀请父母一起读书或者看电影。如果父母想了解孩子们的心思,如果父母想把自己的人生智慧或者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们,那么,一起读书,一起看电影,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邓曦恒妈妈:我看了电影版的《波普先生的企鹅》,片中的父亲因为工作等事务影响,不能用心关爱子女,与子女关系冷淡,但是因为企鹅出现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他最终明白了爱的重要性,明白了用心去爱身边的人或者事物,才是最重要和幸福的事情,我们何尝不是呢?
姜岚妈妈:这是一个幽默的电影,有时让你开怀大笑,有时让人紧张,有时又让人伤心!电影充满了童心和想象。希望看了电影之后,你能让内心的梦想不会随着长大而消失,要勇敢面对生活带给自己的各种考验。愿你永远快乐,能够成为自己梦想成为的人!
文景妍妈妈:波普先生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无尽的财富,仅仅凭着对极地探险的无限热爱和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终于完成了在旁人包括家人看来都是天方夜谭的伟大奇迹,这怎么能不令在现实面前畏缩却步的我们汗颜呢?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感谢卢老师的推荐!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和景妍共同阅读和欣赏。
卢老师的话: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有一个愿意放下手机,花费时间,陪孩子读书、看电影的爸爸或者妈妈,真是家庭的一大乐事和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