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2016-11-27 08:29:0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 |
别意与之谁短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一、背诵蓄势
师:我们刚才背诵的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古人喜欢交游;或者求学,或者做官,或者游历,李白更是“一生好入名山游”,一路上有很多奇妙的相遇,也便随着很多难舍的分别,所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古代和现代不同,交通不便,会面很难,所以离别,就会显得难舍难分,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首送别诗。自由读这两首诗,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自由诵读。
生1:我发现这两首诗标题中都有一个“送”字。
师:这就表明了:
生1: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生2:我发现这两首诗的标题结构差不多,都是送什么人去什么地方,只是第一首多了一个地点而已。
师:如果我们一定在第二首诗歌的前面加上地点的话,那么,这个地点是——
生3:渭城。
师:渭城,就是咸阳,也就是秦朝的都城,在长安西北边。过了渭河上的咸阳桥就离开长安地界了,所以,咸阳就成了西行送别的最后一站。一般人送别送到这里,就要分手了。送别诗有很多,每一首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味,所谓“一心一境,一诗一境”,我们今天就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诗。
二、读诗文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这首诗歌。
生齐读,语速很快。
师:你们觉得你们刚才的朗读和这首诗的内容和感情协调吗?
生4:我觉得我们读得太快了,不能表达送别的忧伤的感情。
生5:读得这么快,仿佛希望老朋友快一点走一样。
师:是的,读得慢一点,声调低一点,才能够表达出分别的难舍难分之感。再读。
生再齐读,语速稍慢。
师:这一次的感情深了一点,但是,依依不舍不仅仅靠语速缓慢就能够传达出来,还需要读准节奏。请看大屏幕,按照标示的节奏自己试着感受一下。
投影: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读,读得铿锵有力。
师:诗歌朗读的节奏,不是一刀两断的断,而是藕断丝连的断哦。听我范读一遍。
师范读。
师:听我读到“天—际—流”的时候,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6:我感觉到水在慢慢流淌,仿佛一直流到天边去了。
师:那么,你们再读读,读出这种延绵不绝之感。
生齐读,读出了韵味。
三、明诗意
师:现在我们已经基本读通了这首诗,现在,再进一步,读懂这一首诗。
投影: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自由读诗歌。
生7:我想问一问“西辞”是什么意思?
师:哦,这个问题提得好,我昨天自己正在琢磨这个问题呢。你跟我心有灵犀啊。谁来答疑解惑?
生8:我觉得是告辞了向西边去的意思。
师:像唐僧一样一路向西吗?
生9:我觉得是因为扬州在东边,黄鹤楼在西边,西辞,是从西往东去的意思。
师:地理学得不错哦,你的理解更接近诗意,因黄鹤楼在广陵之西,孟浩然由西边往东边去,所以说“西辞”。
生10:我想问一问为什么要说“下”扬州?
生11:我觉得还是因为扬州在东边,黄鹤楼在西边,孟浩然坐船顺流而下,所以说是下扬州。
师:你真会学以致用。现在,我们来一句一句说诗意。我说诗意,你们说诗句。
投影:(不按顺序出示)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师:接下来,我说诗句,你们读诗意。
师生合作,加深印象。
师:那么,理解了诗意,是否就真的读懂了这首诗呢?我要考考大家。“广陵”是哪里?
生一时语塞。
师:答案就在诗歌中哦。
生12:我知道,就是扬州!
师:广陵是扬州的古地名,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好,继续,“烟花三月”使你想到哪些成语。
生13:繁花似锦。
师:真会听讲!繁花似锦这个词语刚才在诗句大意里出现了。
生14:争奇斗艳。
生15:百花齐放。
生16:枝繁叶茂。
师:没有花呢。
生17:鲜花盛开。
师:一朵花也是鲜花盛开,但是不能说是烟花,来,把烟花的注释齐读一遍。
生齐:形容花开得繁盛,像浮动的烟雾。
师:还有一个词语,姹紫嫣红,也能传达烟花三月的意境。来,读读这些词语,一边读一边想象这烟花三月如诗如画的美景。
投影:
繁花似锦、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百花齐放……
四、入诗境
师:我们读一首诗,不应该满足于读通读懂,还要入情入境,还原诗歌当时的情境,把自己当成诗人同时代的人,去和他们对话,交流。
投影:
这是一次怎样的送别?
师:想想诗歌的时代背景,地点,人物等等,再回答。
生18:这次送别发生在盛唐。
师:这是一个繁华的时代,我们顺着“繁华”去思考。
生19:这次送别发生在繁华的时间,烟花三月。
师:这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是扬州,是一个——
生齐:繁华的地方。
师:而且这次送别还发生在李白繁华的年纪,他当时27岁,正是血气方刚,仗剑远游的时期,李白内心向往扬州,心情也繁华,所以说,这一首送别诗,并不通常我们所感觉到的悲悲切切。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呢。
投影:
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
生3:我知道,我记得卢老师好像讲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故事。
投影: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李白读到孟浩然的《春晓》后对其钦佩不已,后来两人成为朋友。孟浩然是李白最仰慕和喜欢的人,以至于他公开对全天下的人赤裸裸地表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生笑。
师:在这里,风流的意思,是风度,风采的意思哦。黄鹤楼风景优美,是古人登临赋诗的好地方,有一天,李白来到黄鹤楼,看见如此美景,正想提笔赋诗,却发现上面已经有一首崔颢的《黄鹤楼》了,他读了之后,发现这首诗的确写得很好,只好无奈“搁笔”。这就是——
投影: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师:天才诗人李白对黄鹤楼上“搁笔”这件事耿耿于怀,后来写过几首模仿《黄鹤楼》的诗作,大家有机会读一读。而这次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终于为他扳回一局。孟浩然读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崔颢写了八句,你只写了四句,但是你却赢了。你是赢在我们的感情上啊!”那么,请再细读诗歌,你从那些词句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
生读诗歌,犹豫不决。
师:看来大家都还拿不准,那么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
师:交流开始。
生20:我觉得是“唯见”,“唯见”是只看见的意思,其实,黄鹤楼周围应该有很多景物,可是,这时候在李白的眼里,他只看见了老朋友的身影,只看见了长江水。
师:是啊,这就是“我的眼里只有你”啊!
生笑。
生21:我觉得是“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尽”,李白一直看着孟浩然远去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了才离开。
师:也许,直到看不见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吧。
生22: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是“孤帆”,其实,当时的长江之上,未必就只有一艘船,但是李白的眼里就只有孟浩然的这一艘船。
师:所以,这孤独的,不仅仅是帆,是船,更是人啊!
生23:我也想补充一下,李白站在岸边看着孟浩然远去,站这么久,一定需要花时间,我觉得舍得为一个人花时间,就是深情的表现。
师:是啊。我们读一读屏幕上的话。
投影:
李白在黄鹤楼上凝望的身影,
站成了一种恒久的姿态,
这种姿态,
叫久久伫立,深情
目送
师: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来到李白身边,看看这一双深情凝望的眼睛里,都有什么?
生24:我觉得有对老朋友的思念。
生4:他的眼睛里浮现的应该是孟浩然在扬州生活的情景吧。
师:而他,也多么希望自己可以陪他一起去啊,所以,他的眼睛里,有对扬州的向往。
生25:我觉得,他的眼睛里还可能有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他们一起喝酒吟诗的情景。
生26:我觉得还有担心,毕竟孟浩然要去那么远的地方。
师:这时候,李白多么希望孟浩然能够一帆风顺啊。是啊,这一双凝望的眼睛里,有万千的情绪,万千的不舍,万千的祝福,但是,此时此刻,这些情绪,全部化成了“一江水”,滚滚东流。
投影:
长江水滚滚东流的动态图片。
师:现在,让我们看着这滚滚长江水,把李白眼睛里的深情,用我们的声音表达出来,再读诗歌一遍。
生齐读,韵味十足。
六、悟诗法
师:看着这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我又想起了李白的几首其他的送别诗,你们读读看看,重点品味红色字部分,发现了什么?
投影: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生27:这三首诗,都写到了水。
生28:这三首诗,都用水来表达离别的感情。
师:尤其是第三首,“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更是把离愁别绪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像长江水一样有长度的东西,这种表现手法,我们以前也接触过,叫着——
生7:化虚为实!
师:要成功地化虚为实,必须找到虚和实之间的联系,那么,水和人的情感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29:水……感情……
师:你说得比较含糊,请尝试着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生29:水有深有浅,人的感情也有深浅。
师:嗯,确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8:水和人的情感一样,是切不断的。
师:是啊,李白在另外一首送别诗里还写下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句子。
生30:我觉得水很纯洁,人的感情也很纯洁。
生18:水波涛汹涌,就像人的感情一样会波澜起伏。
师:是啊,都不平静。
生31:涓涓细流会汇聚成大海,就像人的感情会逐渐加深一样。
生8:其实,我一听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都谈得很好,水常常被诗人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以后还会遇到很多,当我们再读到这样的作品的时候,可以听下来想一想,这如水般的深情,是如何萦绕在当时的人的心头的。今天晚上的作业,我们就试着写一首小诗。
投影:
你能够借用“水”的意象,用诗歌的方式,来尝试着表达你的某一种情绪吗?
师:明天,我们点评作业。来看大屏幕,一千多年过去了,黄鹤楼依然巍巍屹立,李白的诗歌依然在代代传唱,那黄鹤楼上目送的身影,定格成了一幅最美的画面。
投影:
(黄鹤楼的图片渐渐消融。
李白凝望的图片渐渐出现。
音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切入。)
目送
是一种最美的姿态
你的身影是帆
我的目光
是河流
陪你,去
你想去每一个地方
师:孩子们,将来有一天,你们长大,要离开我的时候,我也会把我的目光和期望,变成一条河,陪伴你们去想去的每一个地方。下课!(音乐继续)
附学生作业:
行驶在大海的船
155班 刘星睿
在码头边,
我和爸爸送走了,
去德国上班的叔叔。
看着那漂在水面的船,
缓缓的消失在,
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
我看着远方,
那波涛汹涌的水面,
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担心。
就在这时,
我的脑海里,
呈现出那只船。
它在茫茫的大海中央,
起起伏伏地行驶。
经过无数次电闪雷鸣,
风雨交加的船,
依然勇往直前。
它乘风破浪,
最后将叔叔安全地,
送到他要去的地方。
在那里,
叔叔开始了,
像这只小船一样的,
起起伏伏的事业生涯。
小
155班 方孜淳
小河轻轻流
带着山上孩子的纸船
向下流
给山下的孩子
一个惊喜
小河轻轻流
小河轻轻流
带着树叶
树叶上写着
松鼠妈妈
给松鼠爸爸
的一封思念的信
小河轻轻流
纸船
树叶
顺着水流而下
哗啦啦
哗啦啦
小河带着纸船和树叶
带给山下的孩子
一个惊喜
带给松鼠爸爸
一份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