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是病,你家孩子有吗?
(2018-04-26 17:46:50)分类: 亲子教育 |
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精神疾病领域最权威、流传范围最广的诊断手册。在这本手册里,第一次将“网瘾”作为一种新的精神障碍类型收纳其中,诊断标准有以下九条:
1、过度沉迷于网络,把上网或游戏作为主要的日常活动,惦记之前的网络活动,期待下一次活动;2、出现“戒断”症状:如果玩不了游戏、上不了网,会显得烦躁、焦虑、悲伤、愤怒等;
3、玩游戏的时间得越来越长,也即出现“耐受性”;
4、对上网或游戏难以自控;
5、对其他的活动和娱乐失去兴趣;
6、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但仍然停不下来;
7、在网络、游戏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中,隐瞒、欺骗家人、朋友等周围的人;
8、把网络、游戏作为逃避或缓解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焦虑,失望,挫败等)的主要手段;
9、因为沉迷网络或游戏,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惜失去重要的机会或付出很大代价。
与此同时,认知神经科学家们把这些网瘾少年找出来,观察他们的大脑,发现大脑的内部结构产生了显著的生理性变化,如,负责认知、注意力调控的前额叶皮层受损,负责情绪调节、情绪控制的双侧纹状体受损。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如果青少年在儿童时期就被网络或游戏绑架,他们的大脑只有在上网或玩游戏时才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说白了就是,除了上网,其他的活动都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马上回家,把你家孩子的手机收了,电脑卖了,让ta永远不要接触电子产品?
如果这样,那你就错了,大错特错。
为什么?这一点我们明天再说,不想等到明天的,我给你提供了一个“干货”预览版:
“网瘾”没有你想得那么普遍,只有很少的人才会被诊断为“网瘾”;
大家普遍认为毒瘾比网瘾严重得多,实际上毒瘾也不是轻易就会形成的;
从各种“瘾”形成的机制来看,环境因素起到的作用更大;
正因为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改变孩子沉迷网络才有可能;也正因为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父母一般的对待孩子玩手机、玩电脑的方式才大错特错,进一步把孩子推向“网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