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爱
(2018-04-20 16:01:15)爱•给予和撤回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训育行为,倾向于将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
以“控制”和“爱”为基准进行分类:“控制”型训育包括打、叫喊和胁迫,“爱”型训
育则包括了其他所有行为。随着大量研究结果的出现,大家很快明白:“控制”所造成的
影响要比“爱”恶劣。
遗憾的是,很多乱七八糟的养育手段都被一股脑儿归类到“爱”的旗号下,其中有些
是对孩子的理解、教导、温暖和体谅,但有些则严重缺乏爱;事实上,其中不乏是在用爱
去控制孩子,要么在孩子表现不好时收回爱,要么在孩子表现良好时施以大量的关心和喜
爱。这就是有条件养育的两种面目:“爱的撤回”(大棒)和“正面强化”(胡萝卜)。
本章我将探究这两种手段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和后果以及产生这些后果的原因。最后,我
还要详细阐述一下惩罚的概念。
爱的暂停
与其他养育手段一样,“撤回爱”可以以不同形式、不同强度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最
轻微的表现方式是:面对孩子的某些行为,家长会不动声色地撤出“阵地”,变得冷漠、
缺乏温情——或许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而最强烈的表现形式则是,家长会直截了当
地宣称“你那样做我就不爱你了”,或“你做那样的事,我都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有些家长会以明确拒绝的方式收回他们的爱,也就是说会以忽视孩子来教训他。他们
也许不会明说,但意思表达极其明确:“如果你做我不喜欢的事,我就不关心你,我会假
装你根本不在场。要想让我再理你,你最好乖乖听我的话。”
还有的家长会选择在身体上与孩子隔离,其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家长要么会走开
(往往孩子会哭泣或惊恐地大喊“妈妈!回来!回来!”),要么将孩子一个人留在房间
或其他家长不在的地方。这种策略可以准确地称为“强迫性孤立”。但这个标签会让许多
家长觉得刺耳,于是找到了一个不致招人反感的词代替,以便让我们可以避免直面真相。
或许你已经猜到了,这个更招人喜欢的委婉语就是“暂停”。
事实上,这个非常流行的训导技巧就是“撤回爱”的版本之一——至少是在违反孩子
意愿强迫把他们送走时。当孩子感到生气或失望,家长让孩子选择——回房间或去其他好
玩的地方,这种做法没什么不对。如果她选择花点时间独处,如果所有的选项(何时离开、
去哪里、做什么、何时回来)都掌控在她自己手里,那么这就不是驱逐或惩罚,通常还可
以说是有益的。我这里说的并不是这种情况,我的焦点在于“暂停”经常被家长用于向孩
子下达宣判:单独监禁。
了解这种养育技巧的本质还可以看其名称的来源。“暂停”事实上是“暂停正面强化”
的缩略语,后者起源于半个世纪以前,用于训练实验室动物。例如,心理学家斯金纳及其
助手努力训练鸽子在闪光灯的影响下啄起某些特定的钥匙,他们安排了不同时段提供食物
作为按照试验者意图行事的奖励;有时他们还会试图用减少喂食量的方法惩罚鸽子,或者
甚至关掉实验室内的所有灯光,观察鸽子啄钥匙的行为是否会因此“消失”。这项实验还
选择了其他动物作为实验对象。于是,斯金纳的同事于 1958 年发表论文,名为《暂停正
面强化——黑猩猩与鸽子的行为控制》。
之后没几年,同类实验心理学杂志就开始刊登诸如以“暂停时段与压制儿童异常行为”
为标题的论文,在这种特定研究中,那些受制于“暂停程序”的儿童被描述为“发育迟缓、
符合收容条件的对象”。但很快,这种介入手段就被不加区分地予以采用,甚至就连对
“像对待实验室动物那样对待儿童”的理念会感到震惊的育儿专家,也热衷于建议家长在
孩子做错事时对其施以暂停。不久,它就变成了“青春期前儿童育儿专业著作中最常被推
荐的训育手段”。
我们所讨论的这种技巧来源于“控制动物行为”的手段,这 6 个字足以引发我们的担
心和质疑。当然最后两个字我们前面已经遇到过:我们的焦点应该限定在孩子的行为上吗?
与所有惩罚和奖励手段一样,“暂停”也只是停留在行为的表面,这个词当初发明时就是
仅用于以一种特殊方式迫使一个有机体行动(或停止行动)。
中间两个字“动物”提醒我们:原来发明“暂停”的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
物种没有区别。我们可以“发出”更为复杂的行为,包括说话,只是学习的天性被认为是
共同的。我们当中不相信这个理念的人会质疑是否该让我们的孩子经受从训练鸟类和啮齿
目动物发展而来的手段。
最后,本书旨在让大家质疑:我们应该以控制模式为基础来养育孩子吗?
即使其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没有令你不安,那就请重新审视“暂停正面强化”本身。
家长通常不会在拿出贴纸或糖果的中间突然决定停止,那么孩子被施以“暂停”的到底是
哪些“正面强化”呢?有时是他在做某件有趣的事时被迫停止,但也不仅限于此,即使是,
我想实际情况也要复杂得多。当你将孩子赶走,无异于屏蔽了你的存在、关心和爱;或许
你从没有这样想过,事实上,你还会坚称自己对孩子的爱不会因其行为不当而有所减少;
但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这里的重点是孩子是怎样看的。
撤回爱的后果
在后边一章中,我会详细阐述可以取代“暂停”的办法。但现在让我们回归细致分析
“撤回爱”的整体概念。对于许多人来说,首先要问的是这种养育技巧是否有效。不过我
要重申的是:这个问题远比看起来更复杂。我们必须质疑:“什么叫做有效?”——我们
还必须要在孩子行为的暂时改变与其对孩子造成长期深远的负面影响之间作衡量。换句话
说,我们需要高瞻远瞩,需要看清隐藏在可见行为之下的真实情况。记住,前一章提到的
大学生调查已发现,有条件的爱可以成功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式,但代价也是惨重的。这一
点也尤其适合于爱的撤回。
以下描述来自一位我们称为“李”的低龄儿童的家长:
以前发现李开始淘气时,我真的不必非要用剥夺特权的方式去威胁他,甚至不用提高
自己的声音,我只需冷静地宣布我将离开房间,有时我必须要做的只是走到房间另一角,
远离他,并且说我会等到他停止喊叫、抵抗或其他任性举动。大多数时候这一招都十分灵
验,他会哀求我“不,不要!”然后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听我的话。起初我就此认为这种
灵巧的处理方式就足够了,无需惩罚,就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结果。但我却禁不住总是
想起孩子眼中流露出的恐惧,我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李来说与惩罚无异——或
许只是象征性的,但对于他来说仍十分可怕。
一项旨在研究撤回爱的效应的调查结果可以从根本上支持这位家长的结论:其有时看
上去有效,但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采用。20 世纪 80 年代初,两位来自美国国立精神卫生
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对 1 岁左右儿童母亲的养育行为进行了观察,发现“爱的撤回”——故
意忽视孩子、强迫与孩子身体隔离——似乎一般都会与其他技巧结合使用;先抛开其他手
法不说,无论其是解释还是掌掴,总之加入了“爱的撤回”,就会更容易让这些低龄儿童
顺从母亲的意愿,至少是暂时顺从。
不过研究人员对所看到的结果更加忧心,他们强调不建议家长使用“爱的撤回”。首
先,他们指出:“从长远来看,惩罚性养育技巧可以确保孩子立即顺从,但不一定真正有
效。”其次,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对撤回爱的反应可能会让家长以为可以进一步训
导。”恶性循环就此产生:孩子的哭闹和反抗会导致更多“撤回爱”的使用,然后引发孩
子更多的哭闹和反抗,以此类推。最后,即使这种养育技巧可以产生效果,研究人员似乎
仍对其“为何会产生效果”感到不安。
数年前,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挑战性地提出“控制”类法则和“爱”类法则之间存
在的区别,指出通常被认定为属于后者的“爱的撤回”实则与更加严厉的惩罚手段如出一
辙,二者都是在向孩子表达:如果他们做了令我们不满意的事,我们就会为了改变其行为
给他们制造不愉快。(唯一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让他们不愉快:是引起身体疼痛的体罚,
还是引起精神痛苦的强迫性孤立。)二者的基本点均是:强迫孩子将焦点放在其行为对自
己产生的影响上,这当然与培养孩子关注自己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
接下来,霍夫曼继续大胆质疑:在某些情况下,“爱的撤回”可能会比其他惩罚手段
更恶劣、更残酷。“尽管其不是直接对孩子构成身体或物质威胁,”他写道,“但爱的撤
回所造成的感情伤害却要比诉诸武力更具有破坏性,因其施加的最终威胁是‘抛弃’或
‘隔离’。”另外,“尽管家长知道一切都会过去,但低龄儿童不会知道,因为他完全依
赖于家长,并且缺乏经验、没有时间观念,而这些正是能意识到家长态度暂时性的必要条
件。”
即使孩子渐渐意识到妈妈爸爸最终会再次回来和自己讲话(或者说很快撤销暂停),
但他们却很难从惩罚带来的震动中完全恢复过来。霍夫曼认为,“爱的撤回”可以成功迫
使孩子的行为更加符合成人的要求,但促使其行为做出改变的动机却是深深“焦虑自己可
能会失去家长的爱”。这也正是令发现“撤回爱”可以换来暂时顺从的国立精神卫生研究
院的研究员们踌躇不前的原因所在。事实上,另几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这种形式的
养育技巧会倾向于“让孩子陷入比打屁股还要更久的精神不适”。
有关“撤回爱”的研究并不多,但即使是少量的调查研究,结果也是令人不安的一致。
作为承受方的孩子,更容易自卑,会出现整体精神状态变差的迹象,甚至会更容易滑向犯
罪。如果我们将这些家长的行为看做是更广义的“心理控制”(“撤回爱”是其“定义性
特征”),那么受此待遇的年龄稍大的孩子会比同龄人更容易陷入抑郁。
毋庸置疑,家长拥有强大力量——利用孩子需要家长关心认可以及害怕失去家长情绪
支持的弱点去操控孩子的行为。但这种恐惧不同于怕黑,大多数人长大了就不怕黑了,而
前者却经年不散,破坏力极大。对于我们来说,童年时期没有什么比家长如何看待自己更
重要,对“被抛弃”的不确定感和恐惧感,都可以深深影响我们,即使已经长大成人。
那么我们已经完全明白:“撤回爱”所造成的最显著的长期影响就是恐惧感。即使作
为年轻的成人,曾被家长这样对待的人也会更容易焦躁异常,他们会害怕暴露愤怒,会不
敢面对失败;由于需要回避依附感,将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团糟——或许是因为他们害怕再
次被人抛弃。(经历过“撤回爱”的孩子,长大后会“从根本上认定自己‘不可能满足交
易的条款’。也就是说,他们从没指望从家长那里获得自己需要的认可和支持,因此,此
时他们试图不依赖他人的保护和情感宽慰建立生活。”)
我并不是说你曾在孩子 4 岁时将她单独留在房间就意味着她一定会弄糟自己的人生。
另一方面,这些后果也不是我今天清晨淋浴时的突发奇想。这不是推测,更不是从心理治
疗专家那里听来的逸闻趣事。大量研究均已证明这些恐惧感与早期养育行为中“爱的撤回”
有关。许多育儿书籍几乎对此只字未提,但其日积月累的后果却不能小觑。
事实上,还有一项研究发现值得一提,即对孩子道德发展的影响。霍夫曼曾对一组 7
年级学生展开调查,发现有“撤回爱”经历的学生,道德感一般较差,在决定如何与他人
交往时,这类学生不会特别顾及周围的环境和氛围,也不会考虑某个人的感受和需要。相
反,由于学会了“为避免失去家长的爱而对家长的话唯命是从”,他们更倾向于墨守成规、
不知变通。如果我们关心的是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富有同情心且心理健康的人,那么就
必须意识到施以大量“爱的撤回”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包括后面提到的其他形式的
惩罚。
前一篇:无条件养育——有条件养育的后果
后一篇:无条件养育……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