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说接纳孩子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说什么?
(2018-01-23 18:42:13)文/包开亮
家庭教育中,接纳孩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充分的接纳孩子,会给ta营造一个安全信任的家庭氛围,孩子跟父母会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会向父母敞开自己,有什么事儿会跟父母交流,也愿意听从、采纳父母的建议——这是好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梦寐以求的事儿。所以,我们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
接纳是个非常简单的词儿,我想没有人不认识、没有人不理解,可是它也给很多家长带来困惑,一方面是感觉很难做到,另一方面是不知道怎么把握尺度。
比如,经常有家长这样问:我知道接纳很重要,可是面对孩子不好的行为(撒谎,打架,没礼貌,玩游戏,看电视,抽烟,谈恋爱……)怎么办?难道这些行为也要无条件的接纳吗?那我岂不是在纵容孩子,ta难道不会变得更加变本加厉吗?
好犀利的问题。理念总是美好的,现实却往往要把它撕裂。
于是,补救措施来了:当然不能无条件接纳孩子这些不好的行为,我们要把孩子这个“人”和ta的行为区别对待,无条件接纳孩子,有条件接纳ta的行为。
完美!(请自行脑部金星原版或王祖蓝版金星的语气、表情和手势。)
但是……我想到了一个笑话。
有个渔夫因为家穷娶不上媳妇,打了二十多年光棍。有一次他出海打鱼的时候,抓到了一条美人鱼,后来他又把她放了。渔夫回来后跟另外一个渔夫谈起这件事,另外那个非常惊讶,问他:
“Why?”
而这个渔夫反问道:
“How?”
好吧,我的联想有点丰富。但这掷地有声的反问太有力度了,我几乎都能看见渔夫的脸。
是呀,How?
你怎么把孩子和ta的行为分开来看,你如何做到在不接纳ta的行为的同时又接纳了ta这个人?
我觉得这种说法就是在玩文字游戏,除了糊弄人没有别的用处,有时候甚至会给家长带来误导,让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名正言顺的惩罚、训斥孩子,美其名曰“我只是不接纳ta的行为,ta这个人我是接纳的”。
我们在语言上可以区分人和行为,就好像你可以在语言上区分灵魂和身体一样。但实际情况是,孩子这个“人”就是通过行为、想法、情绪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或者说ta这个“人”就等同于ta的行为、想法、情绪感受等等——把这些都剥离开,ta这个“人”在哪儿呢,你找来我看看?
所以,当你一边粗暴的对待孩子的某个你不认可的行为,另一边还告诉ta“我依然是爱你的,我是接纳你的”,不但你自身是矛盾的,你给孩子传递的也是矛盾的信息,孩子只能感受到你对ta的不接纳。
我个人认为,接纳孩子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
1、对于孩子的行为和想法(主要指那些不被我们认可或者我们觉得不合适、不恰当的行为和想法):
(1)忽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小毛病”(比如,吃手、说脏话、不懂礼貌、写字姿势不标准、偶尔粗心、对老师有意见、觉得学习没用、对将来没打算等等)都可以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自己调整过来,如果大人过多干预反而会使它们固化下来形成问题。退一步说,即使面对孩子无法自行纠正的行为和想法,先选择忽略也是非常好的开端。
(2)不过多关注,不大惊小怪。如果忽略效果不明显,我们也可以稍微关注一下,但是要平和的面对,家长不要有太过激烈的反应,要让孩子感觉到ta的行为和想法都是在大人的意料之中的,并没有什么特别出格的地方。在这个前提下,你可以告诉ta不认可ta的哪些行为和想法,你觉得它们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但仅限于陈述你的看法和建议,至于孩子是否采纳、是否立马改变,交给孩子自己去决定,尊重ta的选择。
(3)试着从多个角度解读孩子。孩子的行为背后都会有其相应的心理原因,我们要关注这背后的原因,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表现。当孩子说“我不想去学校了”,不一定就是ta厌学了、对学习没兴趣了,ta背后的意思可能只是在说“我好累呀,我需要释放一下压力”,或者是“我在学校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谁能关注一下我呀”;当孩子写作业拖拉的时候,ta并不一定就是“懒”、“怕麻烦”、“没有时间观念”、“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也有可能是在说“妈妈,我想通过拖延跟你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或者是“看,我都已经这么慢了,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你们就别再给我施加压力了,我快受不了了”,或者是“我好希望自己能把作业完成好,如果不能做好,我还不如不做呢”……
曾子曰: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2、对于孩子的情绪(主要指负面情绪):
(1)允许孩子有情绪,尊重ta表达情绪的权利。有些家长不允许孩子有情绪,比如,不让孩子哭,不让孩子表达对老师、对朋友或对家人的不满和抱怨等等。压抑情绪会消耗许多能量,这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和改变。
(2)抱着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态度。我们会因为孩子的某个行为而有情绪,但其实孩子的行为只是一个“导火线”,家长内在的认知评价系统(期待、想法、信念、价值观等等)才是使情绪爆发的“火药桶”。如,你本来希望孩子上学后能主动安排好学习,但却经常看到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于是开始担心孩子的未来,焦虑水平直线上升,又想起家里其他人不管孩子的学习,只是你一个人在操心,不禁增添了一些委屈和愤怒,这个时候看看孩子的表现,再对比隔壁家懂事的小明,一场暴风雨就开始酝酿了……从头至尾,孩子的行为表现可能并没有明显的不同,而你的内心却早已是天壤之别。
另外,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的情绪而激起自己的情绪,如,小明放学回家后饿了,而妈妈还没有做好饭,于是小明生气了,开始抱怨,而妈妈会把这些看成是对她的指责,开始辩解或攻击、指责小明——小明生气的表现指向的是“妈妈要为我的情绪负责”,而妈妈在潜意识里也接收到了小明传递的信息,以指责作为回应。而如果抱着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态度,就不容易被对方的情绪卷入、感染。
(3)陪在孩子身边,如果ta有需要,适当的安抚ta的情绪——如,说出孩子当时的感受(生气、愤怒、委屈、羞愧、后悔等等之类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跟ta一起抱怨;或者什么也不说,跟孩子保持肢体接触。
以上是我能想到的关于接纳孩子的方方面面,欢迎补充,不服来辩。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