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贝曼系列20┃看约翰·贝曼是如何与家人相处的?

(2017-10-24 13:55:35)
标签:

西安家庭教育

西安萨提亚

西安心理咨询

西安亲子关系

约翰贝曼

分类: 心理学之窗

贝曼系列20┃看约翰·贝曼是如何与家人相处的?

对贝曼来说,萨提亚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生活。而他,也在每一天的生活里,在每一件事情中,学习并领悟它的智慧。


温暖的光芒:

不再愤怒,因为不再害怕被伤害


小时候,妈妈的一个Good,会让贝曼感觉良好,而一句Bad也足以让他跌入地狱——“我觉得整个人都被否定掉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伙伴玩耍,那个男孩自己不小心摔倒了,哭著来找他的妈妈,告状说是他推倒了自己。妈妈听后很生气,不听他的解释,动手打了他,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妈妈对他的不信任让他很受伤,也让他的自我价值感受挫,因此感到愤怒。

而萨提亚模式让他意识到:


真正的自我价值不该单靠别人的评价,而应取决于自己。


现在,他不仅释怀了这件往事,而且哪怕有人当面出言不逊,说他“真的很逊”,他也不会轻易愤怒。因为他知道自己并非真的那么不堪:“那只是他的观点,他并不能决定我是怎样的人。”


当然,他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刀枪不入”,偶尔也会想要动动肝火。但萨提亚模式就像深植于血液的预警器,随时提醒他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前不久,太太从多伦多回来,他去接机。结果,太太没有提前告诉他是哪班飞机,害他在机场足足等了2小时。“我本来可以生气的,感觉自己受了伤害。也许,以前我会这么想,但现在我对自己说:她并不是故意的,而且只是忘了说,并非针对我这个人。”这时,他反而为太太平安出现在自己面前而感到高兴,他甚至意识到,自己刚才的焦虑中,还包含著很多对她的牵挂和担心。


而在平时,朋友们总是惊奇地问:”你为什么从来都不发火呢7”他的回答是:“不发火,是因为自己不再害怕被别人伤害。”


豁然开朗:

亲密关系,给差异一个容身之所


小时候遭遇二战,他跟随家人在几个国家间辗转求生,用来对抗恐瞑的法宝便是音乐。当外面战火纷飞,每个人都在为是否能活到明天而焦灼不安时,他庆幸还有自己最心爱的音乐,可以在那里寻求心灵的宁静。16岁时,他在小镇上组建了自己的乐队,人们亲切地叫它“John’s Band”。


对音乐的喜爱一直持续到现在。期间,他非常喜欢歌剧,但太太却很讨厌,每次都抱怨“真不明白有什么好听的”。同样,每次两人一起去看太太最爱的芭蕾舞表演,贝曼都会呼呼大睡到结束离场。如果纠缠于哪种艺术更值得观赏,那么,结果很可能是两人持续的争吵,爱好带来的不是乐趣,而是相互埋怨。

但贝曼却用萨提亚来解决问颢——


差异不表示某方一定对,而另一方一定错,我们可以用不同方式来看待差异。


他告诉太太歌剧的迷人之处,同时也从太太那里了解到欣赏芭蕾舞的乐趣。现在,两人经常一起去听歌剧,看芭蕾舞表演。感情非但没有损失,反而彼此多出了一个兴趣。


不久前,贝曼家的厨房重新装修过。动工前,太太的很多创意,在他看来非常稀奇古怪。天哪,竹子的地板!这简直是个十足的蠢主意,既昂贵又不实用。然而,“虽然我不喜欢,但我可以接受。”亲密关系中,差异必然存在,但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重点应该是那个与我们形成亲密关系的人。


不久后,他就庆幸当初没有反对太太,因为现在,他每天都享受著竹子地板的好处:“既干净,又柔软,美妙极了。”瞧,有时候放过差异,还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好处。


贝曼系列20┃看约翰·贝曼是如何与家人相处的?

爱与赞赏:

我能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


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就力图让他们明白:爸爸希望你们成为成绩出色的好孩子,但即使你们没有考进好学校,我依然很爱你们。如今,即使很多时间被用于传道授业,但他仍然没有忽略孩子们的感受。每到一个地方讲学,他都会买些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明信片寄给孩子们。有一次,台湾邀请方做了一套带有约翰·贝曼头像的邮票,他很自豪地寄给了儿子。5个孩子中,有4个曾跟他一起到过亚洲。他对他们说:“亲爱的,跟我一起去,看看你们的父亲在做些什么。”


因为自己曾在UBC(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后来还在那里执教,对母校有著很深的感情。所以,他曾开玩笑地对孩子们说:“你们可以选择任何一所大学,但UBC却必须要读。”3个孩子成全了他的美意,但最小的两个对他说:“不,爸爸,那是你的大学,而我要去读我的大学了!”他感到很开心。因为他始终认为:


帮助孩子确立自我价值感,建立自信,学会爱与被爱,让他们愿意学习新的东西,愿意去冒险,是每个家长留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而亲子关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险境:孩子按照父母的心意做事,父母就给他们爱,一旦孩子违背了他们的心意,父母便用“收回爱”作为惩罚。这往往让孩子感到自卑。其实,当孩子逆自己的“旨意”行事时,恰恰是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爱的时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