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萨莫绿洲】家庭教育中的“期待效应”

(2017-09-20 10:05:25)
分类: 学习萨提亚

【萨莫绿洲】家庭教育中的“期待效应”


当一个人持续的从一个视角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说ta拥有了某个信念。父母持续关注孩子的问题和不恰当的行为,其背后的信念可能是:我的孩子是没办法把事情做好的,ta是不值得被信任的,ta不能为自己负责……

我知道,有人可能会反驳,说自己没有这些想法。信念在我们行为表现的背后、在心里比较深的位置,一般我们很少注意这些。所以,也许你可以停下来反思一下……

信念会影响、改变自己和他人,这叫“期待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萨莫绿洲】家庭教育中的“期待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年轻的塞浦路斯国王——封面图中就有他,没看出他有多年轻——同时他也是一位手艺精湛的雕刻家。一次,他为雕刻一个美女石像倾注了全部心血,把她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最后自己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为此,他日思夜想,茶饭不思,最后感动了宙斯(天神的领袖),把这个石像变成了真正的美女,满足了皮格马利翁的愿望——封面图就是他,没看出他有多年轻。

 

现代心理学对皮格马利翁效应做了科学的研究。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一定要在不告诉学生本人,只需注意并长期观察他们就可以了。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期待效应对于我们如何改变自己和他人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我在前文提到的孩子“问题”的形成其实就是一个负面的期待效应。比如,家长担心孩子撒谎,于是就反复向孩子强调说谎的坏处,当孩子的表达不一致的时候反复追问,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行;家长这么做的时候,孩子会感觉自己被被监视、被限制了,这让ta感觉不舒服,为了防止父母过分关注或担心, ta的有些事情就不跟家长分享,必要时会骗骗家长;而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事情不跟他们说,甚至还骗他们的时候,可能会更紧张,觉得担心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于是采取更多的措施去预防,于是就这样循环下去……

 

这就是一个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家庭教育里面经常会出现“自证预言”或“自我实现的预言”,其实这就是期待效应在起作用。

 

当然,很多事情是说不清因果的。我们很难确定是究竟是父母的想法在先还是孩子的行为在先,它们极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一点点互相激发的。

 

不过搞清楚因果关系一点儿都不重要,前文说过,孩子的问题一定由孩子不恰当的行为和父母不恰当的对待方式两部分组成,而且这两个部分形成了负面循环。如果要解决“问题”,关键是打破个循环,搞清楚谁先谁后没什么用处。对于家长来说,转变自身对待孩子的方式是更有效、更容易操作、同时也是更容易把控的方法,所以,转变关注点,打破负面循环,给孩子正面的、积极的期待就变得很重要了。

 

假设一个孩子身上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占了80%和20%(这是为了把事情说清楚进行的一种简单粗暴的划分,人的品质比这复杂的多,简单分为优势和劣势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主要关注那20%的劣势,那么由于期待效应的作用,劣势会被放大,而优势部分由于不被关注进一步贬值,于是劣势整个的比例就变大了——“问题”终于形成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而如果我们关注优势和资源,同样由于期待效应的作用,优势和资源被放大,劣势由于不被关注而贬值或消退,于是“问题”就解决了。这是个微妙的过程,不直接针对问题,却快速而有效解决了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视角(或信念)。


【萨莫绿洲】家庭教育中的“期待效应”


【萨莫绿洲】家庭教育中的“期待效应”

期待效应还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在关系中,人们的表现是互相激发出来的,更极端一点说,是彼此创造了对方。我们看到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或与不同的人相处时,行为表现是不太一样的,这就是不同的关系氛围激发的结果。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会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有很多伤她心的男人”(后一个是玩笑),说的都是关系激发出来的状态——我们前面举的撒谎的例子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所以,家庭教育里面没有纯粹的坏人或受害者,也很少有谁对谁错这样的观念,我们要在家庭关系的背景下去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父母的问题,是关系互动出了问题。

 

打个岔吧:接纳孩子、相信孩子、关注优势、给孩子正向积极的期待,孩子就能做的更好,就能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吗?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但实际情况却比较复杂。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上很少有父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当他们期待的结果长时间不出现的时候,渐渐的也就开始怀疑甚或放弃了,继续采用旧的熟悉的模式。从原来的思维模式转变到另外一个思维模式其实是比较困难的,旧的方式是我们熟悉的,虽然无效,但还是能带来确定感,保持现状永远比做出改变要简单。

 

虽然没办法一下子做到,但也不可能一点儿也做不到。作为父母,你只需要做到积极的信念比消极的信念长久的多那么一点点就够了。

 

最后,从关系的角度出发,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某个“问题”时,可以先问问自己:我的哪些方式让ta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我可以做些什么让ta变得不一样?


成长咨询顾问

伏绒  13759954200

杨顺  18092304295

陈鹏  18149026228

小苏  18709221851

大包  15129209390

张静  13309236266

家暴致死案始末:面对渣男,一定要及时止损!

【关系】关系里最沉重的负担:不能做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