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说走进孩子内心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说什么?

标签:
情绪管理 |
分类: 原创分享 |
电影《大话西游》里,至尊宝为了证明自己的“真心”,曾让紫霞仙子和白晶晶分别进入他的心里,跟他的心直接对话。这个能力太牛了,简单粗暴,不用再根据对方的言语和行为猜来猜去了,直接进入内心一探究竟——这是开了外挂呀。
还有一类电影的情节设定是互换身体(其实说互换灵魂也行,总之就是,身体和灵魂不是原配了),如前几年的《女男变错身》,以及前几个月让整个二次元沸腾的《你的名字。》,套路大致是这样的:男主和女主互换了身体,各自体验着对方的生活,然后通过这种方式对对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懂得,最后爱上彼此。
这些题材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它们很好的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幻想:在亲密关系里,我们渴望完全了解对方,渴望了解TA所有的行为和生活,渴望知晓TA所有的秘密、想法或情感。
前面的例子都是关于恋爱关系的,跟我们要说的孩子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亲子关系也属于亲密关系,广义的亲密关系指的是不限性别年龄的两个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恋爱关系、夫妻关系只是亲密关系中的一种。因此,只要处在亲密关系之中,我们无意识里多多少少就存有上述幻想。
当然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没有超能力的。但我们发展出了一种虽然看起来不是特别炫酷,但实际上已经很厉害了的能力——心理理论能力。
什么是心理理论能力?说白了,就是能根据别人的言语和行为来推测、判断TA内在的情绪和认知。我们无法直接进入别人内心去问,也无法跟人互换身体直接去体验,于是只能去推断、去想象,根据我们能直接感知到的信息(行为,言语,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等)来间接了解对方的内心。
心理理论能力使人类甩出其他动物好几个层级。据说,最“聪明”的动物最多只能判断出镜子中的影像是自己而不是其他动物,根本无法猜测其他动物行为背后的动机、想法或情绪。而两三岁的孩子就已经可以玩“假装游戏”了,虚构出一个场景(比如把一堆沙子想象成一个超市),想象自己是这场景中的一个人物(如收银员),然后想象这个人物在虚构的场景中的行为、想法和情绪。另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演员,演员在演戏的时候,需根据角色的经历和背景想象TA会有的想法、情绪以及行为反应等等。
实际上,我们在跟人相处的时候,一直都在不断的使用心理理论能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对方、跟对方产生共情。
所以,当我们在说走进孩子内心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说什么?如果可以有超能力,我相信家长们倒并不满足于仅仅拥有直接进入人的内心的能力,因为我们不单想要了解孩子,还希望他们能理解并认同我们的想法和良苦用心——也即是对孩子产生影响——所以看起来互换身体还是不错滴。
且慢!互换身体是两个人的事儿,父母愿意,孩子倒不一定呢。好多家庭的情况是,父母巴心巴肝的想去了解孩子(其实了解只是个噱头,施加影响才是最终目的),孩子只是嫌烦,希望父母离得远远的。
好吧,我可能闲心操得太多了。现实情况是,哪种超能力我们也没有。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锻炼我们的心理理论能力吧。
了解孩子和影响孩子的程序稍微有点儿不一样。了解孩子是通过孩子的行为知晓TA的认知和情绪状态;而影响孩子是通过影响孩子的认知和情绪状态来影响TA的行为。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识别情绪和想法,以及,表达情绪和想法。为此,西安家和萨提亚学院特意邀请两位心理学大咖,为你奉上两场精彩绝伦的关于情绪和沟通的讲座:
3月22日18:30——21:30,林文采,情绪的力量
4月02日14:30——17:30,李崇建,沟通的力量
前一篇:萨提亚国家大师林文采西安大型讲座
后一篇:萨提亚:一条充满爱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