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情绪

标签:
大包情绪 |
分类: 原创分享 |
人类如果是完全理性的,那实在是太完美了,但很可惜不是。
家长知道用什么的方式对待孩子是好的,学生也知道如何跟老师相处对自己最有利,可是当情绪来的时候,这些方式都要靠边站。
怎么调节我们的情绪呢?我提供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1.暂停。当我们感觉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先停下来。如,看到孩子写作业比较慢,心里开始焦虑,可能忍不住要去催TA甚至批评TA,那么赶快停下来关注自己的情绪。有些家长反应停下来比较难,往往都是直接就“发作”了,或者叫“没忍住”。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暂停:
(1)离开现场。
(2)把注意力集中放在呼吸上,感受自己的呼吸。感觉呼吸的快慢,留意自己有没有压抑呼吸,感受呼气和吸气时的各种不同,如吸气和呼气时的温度是不是一样、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是不是一样多等等。刚开始做的时候注意力很容易就被脑海中的念头和想法分散开,一旦意识到,马上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呼吸上。
上面这两个方法很简单,所以很多人就不把它们当回事。知道这些方法之后家长再说“暂停不了”我也就只能“呵呵”了,你又没吃炫迈口香糖,为毛会“根本停不下来”呢?
2.认知调节。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开创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他对于情绪的产生是这样阐述的:诱发情绪困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不合理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
举个例子来说,父母看到孩子快十点了还没有写完作业(事件),于是可能会有以下想法或评价:
现在都这么慢了,以后肯定会更慢;
TA明明可以很快就写完的,但TA就是懒、不主动,故意在这儿拖延;
这么晚睡觉,会影响孩子长身体;
TA必须得按我说的来做我早都说过让TA快一点了,可TA就是不听我的,太不像话了,把我的话当耳旁风。
当你有了这些想法和评判之后,你可能就会焦虑、生气、愤怒、沮丧……
上述例子中的这些想法和信念都是不合理信念或非理性信念,所以管理情绪的方法就是挑战不合理的信念,进而使自己拥有合理的信念。我们可以逐条反驳一下:
你怎么知道孩子现在慢,将来会更慢呢?孩子在小的时候做事情会比较慢,因为TA还不熟悉,TA需要在做事的过程中慢慢体会,所以一般的规律都是越来越快的。
除了“懒、不主动”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原因使TA比较慢吗?当孩子累了、有情绪、畏难、想引起父母关注等这些时候都会比较慢,你怎么就这么确定是懒呢?
晚睡跟长身体之间有必然联系吗,你知道孩子晚睡多少天就会影响到身体发育吗,你能确定这个影响有多大吗?
孩子必须要听你的吗,如果不听你的就代表是TA不好吗?难道TA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节奏吗?
怎么样,听着是不是像是在抬杠?阿尔伯特•艾利斯专业抬杠六十多年,他发现人们的不合理信念要远远多于合理信念,我们往往凭着感觉或直觉去做判断,很少审视这些究竟合理不合理。艾利斯总结了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如“孩子必须要按我说的来”“周六必须要把作业写完”“对别人必须要有礼貌”“任何时候都不能撒谎”。
(2)过分概括化,以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来断定TA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理解为我们俗称的“贴标签”。如,孩子写作业慢,就认为TA懒、不主动、态度不认真。
(3)过度反应,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如,发现孩子撒谎了,父母会觉得孩子人品出现了问题,自己的教育太失败了;孩子不去学校了,觉得TA以后的人生肯定完了,整个家庭将陷入不幸之中。
说到这里,看过我前面的分享的人会不会觉得略有些熟悉的感觉?如果我们把不合理的信念去掉,换成合理的信念,这跟我之前的分享中描述的接纳孩子的状态是不是有点像?是的,艾利斯本人也提到,“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就是让自己或对方意识到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并与之辩论,从而达到对自我或他人的无条件接纳”。
有人可能要反驳了:就算你前面抬杠的部分都很有道理,我这样做可以消除我的情绪,但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呀,如果我接纳了TA或接受了合理的信念,那TA就还是这个样子,也不会变得快起来呀,你只是把问题抹掉了,而不是把它解决了,这不是自我安慰吗?
我擦,在哪里谈接纳,哪里就会碰到这样的反问,我也是无语了(当然,这个过程是在我脑海中完成的,感觉自己好像有点分裂了呢——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出来我被家长伤的有多深,所以,家长盆友们,要对我好点儿、对我温柔点儿呢)。
教育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说过:“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一种想法,认为如果你接纳一个孩子,TA就会保持原状;要想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好的办法是告诉TA你现在不接受TA的哪些行为。”可能这也是我们的一个不合理信念吧,从直觉上来体会,感觉就是这样的,但实际情况更可能是:
当你接纳了孩子现在做事的节奏,知道TA在这个体验中慢慢熟练、慢慢成长,你就会看到TA有能力的一面,这对孩子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当你接纳孩子在有情绪、畏难、想引起父母关注等这些时候的表现,你可能就会更多的去思考怎样排解孩子的情绪,怎样让作业任务变得不那么难,怎样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等等——这些不正是解决之道吗?
当你接纳孩子偶尔可以晚睡,你就可以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晚睡对于TA来说更难受的好不好?),你也可以更客观的探究睡眠对孩子的影响,同时也能看到弥补的可能性。
当你接纳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虽然没按照你说的来做让你有些失望,虽然如果听从你的建议可能会更有效率,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比不同方式的结果,对它们有更深入的认识),那么你就可能由此思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情形时,怎样表达会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TA会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议。
上述这些方面,哪个不比直接发脾气好呢?
3.能量调节。从心理能量的角度看,情绪就是能量的积压,所以只要释放积压的能量,情绪也可以得到缓解。唱歌(不会唱光喊叫也行)、跳舞(不会跳乱蹦跶也行)、跑步(不会跑——额,想必没有不会跑的吧),这些都可以有效的释放情绪能量。
另外,有心理学家对比了“想”、“找人倾诉”和“书写”对人的情绪的作用,发现“倾诉”和“书写”都能有效的调节情绪,而单单在那儿想会使情绪越积越多。所以,如果你有情绪,找人说一说或自己写下来也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你可以按照认知调节的思路来,在倾诉或自己记录的时候分析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让别人反驳你或自己反驳自己;也可以随便说、随便写,只为释放情绪能量——这两种方式都是有效的。
说了这么多之后,可能有人(其实我不确定有没有人,我就假设有人吧)会问:“为什么要把事情搞得这么麻烦、费这么大事去管理我的情绪,直接向孩子发脾气不行吗?”
……
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限于篇幅,今天我就不反驳你了,我回头再专门写一篇文字,你等着我。
前一篇:你的孩子凭啥比别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