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不关心:我都是为了你好,你为什么总是不好?

标签:
亲子教育 |
分类: 原创分享 |
“小明,妈妈虽然平时会打你、骂你,但我都是为了你好,你将来就会明白了。”
“别看你爸爸对你比较严厉,有时候显得很冷漠,但其实他心里是非常爱你的。”
“老师批评你是为了你好,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们,所以你要体谅老师呢。”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孩子为什么却老是不理解?不但不理解,还总是不停抱怨、不停的跟我们对着干?
你告诉孩子你不接纳ta的行为但接纳ta这个人,而对于孩子来说,不接纳ta的行为就是不接纳ta的人。同样的道理,你对待ta的行为方式不恰当,孩子就会认定你对ta不好,就不会跟你合作,总是跟你对着干。是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阿德勒说:“所谓母亲的技巧,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
“可我的动机是好的呀?”你可能会反问。
是的,正如哈耶克所说:“通往地狱之路,通常是由善意铺成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判断行为的好坏是该看它背后的动机还是看它所造成的结果呢?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话题,西汉时期就有人开始在司法判决上讨论这个问题了。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原心定罪”的主张,即主要以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和目的定罪,不以行为的结果定罪。比如说,母亲生病了没钱医治,儿子为了给母亲治病跑去抢劫,这样的行为在西汉有可能会被无罪释放——儿子是为了孝顺母亲,儒家多么看重孝道呀,说不定还给颁发一个“最佳孝子”荣誉证书呢。当然了,你也能很轻易的想到“原心定罪”的副作用,我就不再赘述了。
不管是以动机来判断还是以结果来判断,它们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孩子主要是以结果来判断行为的,所以如果你只是有一个好的动机,那你的养育之路必然是坎坷的。
我们也看到过或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年少时不理解父母,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甚至怨恨父母,但长大后终于体会到父母当时的良苦用心了,感动不已……如果这个人刚好人生比较成功,ta还会说要感谢那一段经历,它们成就了ta等等之类的话——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也有一些小感动呢?
是的,孩子长大后是可以体会到父母一部分行为背后的动机——不是还有人说当了父母才体会到自己父母的不易吗——但是,孩子成长的契机已经被耽误了呀。
那为什么还会有人感谢那一段经历,说它们成就了ta呢?拜托,成功者永远是少数,你要想一想,有多少人毁在这上面?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是她做出了很多正常人都做不到的成就,你能就此判断失明、失聪可以让人成功吗?
孩子小的时候,几乎纯粹以结果来判断父母的行为,慢慢大了以后,也会从动机的角度理解行为,甚至有的时候会过于看重动机(青春期的孩子有时候会有“道德洁癖”,是非观特别强,往往就是因为他们过于看重动机),再到后面又会把两部分综合起来,但基本上还是以结果导向为主——走了一个循环。
所以,家长应该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怎样理解和判断行为的好坏?答:只看结果,不看动机,表面上好才是真的好,噢耶。
判断父母的行为时只看结果不问动机,而理解孩子的行为时要多看看孩子背后的心理原因——其实也就是动机嘛。
为毛搞两套标准呢?因为,成人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从这两个角度理解事物的能力,而孩子还只能以结果为导向,父母要把这个能力教给ta。怎么教呢?像本文开头那样去要求ta?拜托,这种事儿我们拿来要求自己那是美德,而要求别人几乎就等于耍流氓。于是,你就只剩下做给ta看了,此乃身教重于言传也。而如果你在孩子小的时候跟ta一样,对待ta的行为只看结果不问动机——作为父母,你竟然跟孩子的认知水平一样,那孩子怎么成长呢?
如果你已经长大,而你对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在小时候对待你的方式上有很多不理解地方,甚至有很多怨恨、愤怒、委屈等负面情绪,辣么,11月24日—27日,张天安老师的家庭重塑课会比较合适你。
前一篇:家和心理青少年领袖成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