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偶不是我们情感缺失的答案

标签:
两性关系 |
分类: 关爱婚姻 |
大多数人都渴望真爱
渴望拥有美好爱的关系
看看文学艺术和电影电视作品
就会明白我们是多么强烈地
被深刻不朽的爱情所吸引和感动
保护层太厚,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共同问题,因为这个厚厚的保护层,我们触碰不到自己的真我,也触碰不到别人的真我,结果就是,我们不仅常常感觉到要命的孤独感,我们也无法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因为真正的亲密,是两个人真我与真我的相遇。
保护层之所以太厚,是因为有太多的伤痛。我们惧怕这些伤痛,不敢去面对它们,于是使用了种种自欺欺人的办法,将这些伤痛包裹起来,并由此形成了保护层。
不过,如果能从一个旁观的角度看看自己内心的伤痛是什么,对它先有一个了解,那会帮助我们更有勇气地去面对它。

弗洛伊德曾说,人的两大动力是性与攻击。
弗洛伊德的这个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反驳,而现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客体关系理论将其修正成,人的两大动力是亲近与疏远。
可以看出,客体关系理论完全是从关系的维度去审视人心的动力的。与人亲近,尤其是与自己喜欢的人亲近,是我们一大动力。但同时,有时适当地与人疏远,保持一种孤独,给自己一个空间,这也是我们一大动力。
如果亲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产生创伤。如果疏远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一样也会产生创伤。
既然心理学称,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那么也可以说,人类的创伤基本都可以归为这两类:亲近需要没有满足的创伤,疏远需要没有满足的创伤。前一种创伤,即遗弃创伤,后一种创伤,即吞没创伤。
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其实是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再现。同样也可以说,我们成年后容易袭来的创伤,其实是童年时早就被袭击过的创伤。
亲密关系中的头号难题
遗弃创伤和吞没创伤,几乎总是在一起出现。它们先是一同出现亲子关系中,而等这个关系中的孩子长大后,它们就会一并出现在情侣关系中。
多数女性都有遗弃创伤,她们的先生大多都在逃避她们。她们的先生则是有典型的被吞没创伤,那也就是说,她们的先生没能力发出分离攻击的信号,或者发出了太太也接收不到。
有一个女性,她的男友有了第三者,于是她逼问他,你爱不爱我,你是要和她在一起,还是要和我分手,快说,我只要你一句话。
她男友给了很经典地回答:打死我也不说。
她难以理解这个男人这句话的意思,而在我看来,这个男人无法说出“我想和你分手”或“我想离你远点”这样的分离攻击的话来,他不允许自己发出这样的言语,但他通过行动来表示这个意思。
很有趣的是,那个第三者是一名有过严重被抛弃创伤的女子,所以她们两个都将他抓得很紧。
后来,这个男人又对她说过一句话“这种局面也不是我想要的”。对于这句话,我的来访者认为是,他拒绝不了女人。
同样的,多数男性是有过吞没创伤的,他们也一样为亲密关系而深深苦恼。
之所以男人和女人都如此苦恼,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没有意识到,配偶不是我们情感缺失的答案。这是一个很深的道理。
后一篇:如何高品质陪伴我们身边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