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和小编语】:有一个妈妈,曾经认为自己是孩子的老师,要教导他,孩子的人生才会顺遂;成为萨提亚妈妈后,她发现,孩子其实是自己的老师,自己做不到时,教导什么都是白费功夫。为了孩子,修为自我的母子共同成长过程----
妈妈,你看我表现的好不好?
一天,叮当跑来问我“妈妈,你看我表现的好不好?”我不由的心中一动,想起一个故事。
一个人,他的窗外长着一棵大树,有一群孩子每天来大树下玩,欢声笑语,十分开怀。可是,这欢笑声却打扰了他休息,于是,他走向孩子们说:“谢谢你们每天来我这里玩,你们玩的开心让我也很快乐,所以,我决定给你们二十块钱。”孩子们自然高兴的很。
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他再次走向他们,说:“你们真可爱,不过我今天只有十块钱可以给你们。”孩子们想,十块钱也不错,于是又高高兴兴的玩了一天。
第三天,孩子们来了,他走过去对着他们说:“孩子们,我今天只有一块钱可以给你们了。”孩子们很失望,对着他说:“才一块钱,哼,我们以后再也不来了。”
内驱力 外驱力
所以,叮当问我时,我愣了。到底,我们给孩子的夸奖和鼓励带给了他们什么?
上面那个故事里,孩子们在没有得到主人公的鼓励时,快乐是由自己内在而生发的。单纯、自发,心理学讲“内驱力”;而得到鼓励后,快乐转化为由外在的东西所决定。复杂、不自主,为“外驱力”。在这内外不同驱动力微妙的转化后,原本属于自己、谁也拿不走的、属于孩子本身所体会到的快乐却被掌握在了给予鼓励的那个人手里。这难道不是控制吗?
当叮当问我那个问题时,她的快乐,是来自做了某件事情本身而由内心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还是有赖于我给予她的肯定?
当我们的快乐要依赖于外在时,会发生什么?------我可以给她,也可以不给她;我心情状态好时,可能会满足她、鼓励她,心情状态不好时,可能会不理睬她,甚至反而评批她。那么,我是她的母亲,可能是这世上最爱她的人,尚且如此,别人呢?
如此,我们的人生、孩子的人生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赢得不由自己控制的别人给予的东西而活?
一道几何题带来的满足
忆起自己的曾经,初中时的一天,放学了,同学老师都走了,我一个人在教室解完一道颇有难度的几何题,心里带着难以名状的、充实的、满满的满足与成就感,背着书包回家,那时,看着夕阳是美的、看着来往的人是和蔼的、看着漫长的回家的路是短暂的。
今天,老公叫我从家里拿东西给他送到院子门口,临出门时,想到他刚在外面吃完早饭,喝点热水会更舒服,就顺手倒了杯水,揣到怀里暖着,拿出去给他喝。他喝着,我想着大冷天能喝口热水让他舒舒服服的出门办事,心里又升起那满满的满足。而这份满足是不需要他肯定我、感谢我而就能够得到的。这就是内驱力所带给我的谁也拿不走的快乐----我更愿意叫它“喜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