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害羞是指因胆怯、怕生或怕被人嘲笑而心中不安。许多孩子在家的时候表现的活泼开朗、有说有笑,但是当面对来家里做客的陌生客人或者陌生的环境,孩子就会表现的扭扭捏捏,躲在父母身后。孩子的害羞主要是因为接触到了陌生的人和环境,内心存在着恐惧造成的。害羞并是太大的问题,但是过分的害羞会影响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内向、沉默、胆小、缺乏自信。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家长需要鼓励孩子跨过害羞这道影响人际交往的障碍。孩子之所以会害羞,是因为不知道怎样和陌生的人进行交流、不知道如何适应陌生的环境。这时,家长就应该教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相同情境的故事来给孩子讲解,把孩子带到故事中,让孩子用同理心去思考,如果他是主人公他会怎么做。另外,家长需要配合亲身示范的方法,先让孩子模仿家长如何与人交流,慢慢的再让孩子独立地、主动地去与别人进行交流。
以下,博识教育专家提供5种方法,让家长通过这5招帮助孩子突破害羞的防线:
一是正确认识孩子害羞,理解孩子。家长要理解、体谅孩子害羞的心情,避免当着别人面命令他做他不愿意或不会做的事,甚至责备他,使他更觉得紧张。
二是教给孩子交往方法,让孩子有准备地与陌生人接触。如,在路上,可让他知道他将去哪里,让他知道或回想一下那里的大人或小朋友的名字,可能玩的游戏,到那儿后怎能样与别人打招呼。但要注意孩子的反应,有时过分准备,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焦虑。
三是鼓励孩子多开口说话。一开始,他不好意思说的话,您就先说一遍,让孩子学着再说一遍,不管孩子说得好不好,声音够不够大,您都应该鼓励他。在鼓励孩子开口说话的同时,您也可以教他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这样,别人会更喜欢您的孩子。对孩子来说,也增加了开口说话的自信心。
四是要多鼓励孩子,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措辞。尽量以鼓励为主,不要在言语上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平时,不要在别人面前给孩子戴上“这孩子就是害羞”之类的“帽子”,这种定性的话只会起到负面的强化作用。孩子到了2岁以后,可以开始培养他的自理能力,自己睡觉,到自己上厕所,自己刷牙洗脸,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等。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比那些“父母包办”的孩子更活跃,更愿意探索陌生的人和事。
五是鼓励孩子多玩“勇敢者”游戏,给孩子锻炼的机会。鼓励孩子多在户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尝试玩沙子、抓虫子、拍皮球等“脏脏”的游戏,在台阶上跳上跳下、相互追逐、抢皮球等“危险”的游戏,是帮孩子练胆量的好办法。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参与课外活动和适合孩子参加的社会活动,并且鼓励他积极发言。全家外出时,可以让孩子问路、购物;在家里,可以让孩子接电话等,锻炼孩子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