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你会帮孩子舒缓情绪吗?
(2012-08-19 17:19:24)
标签:
情绪舒缓情感表达模式内在需要 |
分类: 亲子教育 |
父母你会帮孩子舒缓情绪吗?孩子哭了,家长不是直接命令孩子:不许哭!就是讨好孩子,给孩子好吃的、好玩儿的……来逗孩子开心。这样好吗? 父母在处理孩子情绪的时候,比较经常出现的几种方式是:
1、传统性处理情绪的模式:混淆了孩子的情绪状态、内在需求和表达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因为不接受孩子表达情绪和需求的方式,在简单要求孩子行为变化的同时,忽略了他们的行为下面的内在情感和需要!
比如“哭”,只代表孩子表现情绪和内在需要的一种方式,一个孩子需要妈妈了,他会用哭来表示,也可能用摔东西来表示,或者也可能用语言直接来表达。“哭”只是表达思念和悲伤这些情感需要的其中一种方式!
当父母简单的对孩子说“不许哭”时,我们忙于纠正了孩子的情感表达模式,但同时也将孩子用“哭”的方式想要诉求的某些内在需求也一并屏蔽了。
如果孩子的内在需要或者生理需要不被满足,自然就会有情绪发生,而一旦内在的需要得到满足,情绪自然会顺利通过。
就像一个哭闹的婴儿,如果知道它是想喝水,只要给了它足够的水喝,便不会哭了。一个小孩只有当自己的情感被真实接受的时候,才会清晰地感觉到被爱。
又或者,一个小孩对妈妈大声喊“你把我的秘密说给老师,你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这是一个孩子在受创后对母亲一种指责的表达方式,但不是他真正的情绪和内在需要!
如果父母的回应,仅仅是针对孩子说妈妈是“最坏的妈妈”这个部分,回应孩子说“我是最坏的妈妈?不是我管你,你能长这么大?”于是,问题就转移了,同时孩子的内在需要没有被得到满足,而这个行为问题也很难探讨!尤其是大些的孩子很可能的回应是更加愤怒“就是你的错!谁让你管我!我以后不要你管我了!”
如果父母的回应是“哦,我把这件事情不小心让老师知道了,让你感觉很不满!你需要我们自己在家里处理这个问题?”并且给与适度的理解和道歉。
当孩子的需求处理完毕,你觉得孩子还会说“妈妈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吗?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此之后使用一下的表达方式:“我愿意理解你的不满,不过当你不满的时候,说我是‘最坏的妈妈’,这真让我也有种挫败感,似乎我所有为你的付出都没有意义呢!下次对妈妈有意见的时候,请换种方式发牢骚,直接说明你对妈妈的什么行为不满,然后我们一起探讨好吗?”于是孩子的行为就可以得到引导!
有些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情绪的变化正是通向内在情感需求的一扇窗户,同时情绪也是一种力量,在努力地为自己争取。因此父母们已经了解,孩子的情绪是需要被理解的。
但是,在理解孩子情绪的时候,父母也可能仅仅是打开了这扇窗户,却没有足够深入了解孩子在悲伤的时候,到底需要的内在情感力量是什么。同时也可能没有对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行陪同式调整。因此孩子可能出现放纵情绪模式,或者自我情绪更加严重,却不知道怎么解决、怎么帮助自己!
比如,孩子从学校回来很生气的样子。
父母说“今天情绪很不好?”
孩子说“你今天也不提醒我带饭盒,所以我没吃上早餐!”
父母可能回应:“你今天情绪真的不好!”
孩子大怒:“怎么能好呢?就你们这样?”
父母再叹口气:“我很理解你,今天的不开心!”
孩子情绪更加高涨,甚至从本身事件上的愤怒,转移到了对父母为发生事件的反应上的愤怒!
这种例子我见过很多。
父母其实很努力,但是由于没有恰当的方法来进行对孩子情绪的回应,变成了语言上在理解孩子,却让对方感觉自己在回避问题!原因就是只关注了孩子的情绪,而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产生情绪的内在事件和需求上!
如果回应变成:
“哦,今天没吃上早餐,你一定饿了!妈妈也心疼了!明天当然不能再这样了!”
首先避开孩子的情绪针对对象,而是理解她的情绪背景。
然后,孩子可能说“是啊,我今天饿坏了!后面两堂课都没上好!”
父母可以继续理解性回应:“哦,饿着肚子上课,一定很辛苦!”
孩子的气一般都会慢慢降下来。
这个时候,父母把要给孩子一个承担责任的可能性机会:“那下次怎么办呢?”
往往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会把责任往外推,但如果情绪过去了,他会比较客观地看待问题:“下次晚上我就把饭盒放在门口,这样早上就不会忘记了!”
这就是情绪过后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同样的事情下次怎样可以帮助自己不这么难过!找到生气背后的需求(吃早饭、带饭盒)以及解决方法(晚上我就把饭盒放在门口,这样早上就不会忘记了)
1、传统性处理情绪的模式:混淆了孩子的情绪状态、内在需求和表达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因为不接受孩子表达情绪和需求的方式,在简单要求孩子行为变化的同时,忽略了他们的行为下面的内在情感和需要!
比如“哭”,只代表孩子表现情绪和内在需要的一种方式,一个孩子需要妈妈了,他会用哭来表示,也可能用摔东西来表示,或者也可能用语言直接来表达。“哭”只是表达思念和悲伤这些情感需要的其中一种方式!
当父母简单的对孩子说“不许哭”时,我们忙于纠正了孩子的情感表达模式,但同时也将孩子用“哭”的方式想要诉求的某些内在需求也一并屏蔽了。
如果孩子的内在需要或者生理需要不被满足,自然就会有情绪发生,而一旦内在的需要得到满足,情绪自然会顺利通过。
就像一个哭闹的婴儿,如果知道它是想喝水,只要给了它足够的水喝,便不会哭了。一个小孩只有当自己的情感被真实接受的时候,才会清晰地感觉到被爱。
又或者,一个小孩对妈妈大声喊“你把我的秘密说给老师,你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这是一个孩子在受创后对母亲一种指责的表达方式,但不是他真正的情绪和内在需要!
如果父母的回应,仅仅是针对孩子说妈妈是“最坏的妈妈”这个部分,回应孩子说“我是最坏的妈妈?不是我管你,你能长这么大?”于是,问题就转移了,同时孩子的内在需要没有被得到满足,而这个行为问题也很难探讨!尤其是大些的孩子很可能的回应是更加愤怒“就是你的错!谁让你管我!我以后不要你管我了!”
如果父母的回应是“哦,我把这件事情不小心让老师知道了,让你感觉很不满!你需要我们自己在家里处理这个问题?”并且给与适度的理解和道歉。
当孩子的需求处理完毕,你觉得孩子还会说“妈妈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吗?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此之后使用一下的表达方式:“我愿意理解你的不满,不过当你不满的时候,说我是‘最坏的妈妈’,这真让我也有种挫败感,似乎我所有为你的付出都没有意义呢!下次对妈妈有意见的时候,请换种方式发牢骚,直接说明你对妈妈的什么行为不满,然后我们一起探讨好吗?”于是孩子的行为就可以得到引导!
有些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情绪的变化正是通向内在情感需求的一扇窗户,同时情绪也是一种力量,在努力地为自己争取。因此父母们已经了解,孩子的情绪是需要被理解的。
但是,在理解孩子情绪的时候,父母也可能仅仅是打开了这扇窗户,却没有足够深入了解孩子在悲伤的时候,到底需要的内在情感力量是什么。同时也可能没有对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行陪同式调整。因此孩子可能出现放纵情绪模式,或者自我情绪更加严重,却不知道怎么解决、怎么帮助自己!
比如,孩子从学校回来很生气的样子。
父母说“今天情绪很不好?”
孩子说“你今天也不提醒我带饭盒,所以我没吃上早餐!”
父母可能回应:“你今天情绪真的不好!”
孩子大怒:“怎么能好呢?就你们这样?”
父母再叹口气:“我很理解你,今天的不开心!”
孩子情绪更加高涨,甚至从本身事件上的愤怒,转移到了对父母为发生事件的反应上的愤怒!
这种例子我见过很多。
父母其实很努力,但是由于没有恰当的方法来进行对孩子情绪的回应,变成了语言上在理解孩子,却让对方感觉自己在回避问题!原因就是只关注了孩子的情绪,而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产生情绪的内在事件和需求上!
如果回应变成:
“哦,今天没吃上早餐,你一定饿了!妈妈也心疼了!明天当然不能再这样了!”
首先避开孩子的情绪针对对象,而是理解她的情绪背景。
然后,孩子可能说“是啊,我今天饿坏了!后面两堂课都没上好!”
父母可以继续理解性回应:“哦,饿着肚子上课,一定很辛苦!”
孩子的气一般都会慢慢降下来。
这个时候,父母把要给孩子一个承担责任的可能性机会:“那下次怎么办呢?”
往往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会把责任往外推,但如果情绪过去了,他会比较客观地看待问题:“下次晚上我就把饭盒放在门口,这样早上就不会忘记了!”
这就是情绪过后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同样的事情下次怎样可以帮助自己不这么难过!找到生气背后的需求(吃早饭、带饭盒)以及解决方法(晚上我就把饭盒放在门口,这样早上就不会忘记了)
欢迎加入我们的
后一篇:再富,也要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