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将要给孩子什么呢?

(2012-02-15 09:53:49)
标签:

孩子

教育

亲子

萨提亚亲子

育儿

今天回想起两个小细节。上周有六年级的课,一进某班的教室就看见有两位男生撕打了起来,双方势均力敌,力量不相上下,且双方都用其中的一只手紧紧地掐着对方的脖子,双方的另一手纠缠在一起,再看他们两人的脸都涨得通红,见此情景我当声大喝:放手。同时用手紧紧地抓住其中一人,用尽力气把他们分开。只见他们俩彼此用仇视的目光很很地瞪着对方,胸脯一起一伏地大口喘着粗气。待他们平静下来后我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都伸出手直指对方的脸大声说:你问他。看来需要我做些工作了,我继续道:你们俩谁愿意先说?其中A不吭声了,B很很地说:你问他。A也回应道:老师,他用水次我。我略微俯下身问A:他为什么次你?B很委屈地说:A先骂我。这又是一个事情叠加,我转过身子问B:骂你什么了?B此时委屈的眼泪已经下来了,为了照顾男孩子的尊严,我把他们拉到了僻静的阳台上,同时轻手关上了阳台门。B此时已经控制不住那份委屈的泪水,抬起了手臂去擦拭,我对B说:骂你什么了,让你这么委屈?B此时平静了一些些:他骂我是猪。我朝他们俩都点了点说:知道吗,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这不是个恰当的词,你们做了不文明的事情。A你愿意做些什么可以改善你们的关系?因为你们还5个月需要相处。A倔强地抬起了下巴,一幅满不在乎地神情说:对不起。我扭头问B:你接受这样的道歉吗?B边抹眼泪边说:不接受。我对A说:很抱歉,在刚才的过程中B没有感受到你真诚的道歉,如果把你骂他的词放到你的身上,你有什么感受?这时A慢慢地把头放了下来,可是脸还是不对着B又说了一句:对不起。我又问B:你接受这样的道歉吗?B的情绪好了许多,看到A的样子,感觉自己不能太得寸进尺了,于是说:接受。看到此景,我决定要做些事情,我对他们俩说:如果想求得他人的谅解,道歉要真诚,眼神要看着对方,无论你的内心还是行为都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对方能收到你的真诚,更无损自己的尊严,反而让人敬佩.A,在你刚才的道歉中,我没有感受到你的真诚,不知B是否感受到了?B此时低下了头。我接着说:如果你愿意尝试用很男人的方式道歉,眼睛要看着对方,直到对方很诚心地接受。A犹豫了一下,停了一会,我们都在等,过了一小会,A把头转向了B,并用眼睛看着B慢慢地说了一句:对不起,不该骂你。B此时脸上已经绽开了笑容,同时他们都想离开阳台回到座位上,做出了欲走的动作,我叫住了他们俩:骂人的事情解决了,次水的事情还没有解决,B怎样办?B此时毫不犹豫地、真诚地看着A说:对不起,不该次你。我看到他们的关系有所缓和,补充说:如果你们愿意还可以彼此握个手,或者拥抱一下,可能更像个男人。他们俩都大方地伸出了手,开心地离开了阳台。

 

下课后,我来到了B的身边,因为时间的关系,刚才对他的情绪承接上自己感觉还不足够,想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B说:感觉很舒服,也知道了自己处理问题有些太激动,下次一定注意,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离开B时,他笑着向我招手。

 

思考:六年级的男孩子其实已经进入了青春独立期的前期状态,很看重尊严、面子,在处理的过程中,我关照到孩子的内心需要,在细节上给予支持。比如:让他们到阳台,把更多围观的同学隔离开来,同时允许B的情绪流淌出来,没有批评、指责,只是在剥离影响真相的事情,让他们看到真相是什么,同时给予他们选择权,从小事中学习拥有和使用自己的权利。在整个问题处理的过程中,始终给予方向,而不是强制。当我放下控制,给予方向,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顺随。

 

另一个问题是在二年级呈现的。在授课的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互相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其中有一个孩子举手告诉我说,他的同桌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我慢慢地走到孩子的面前(如果快的话,会带上自己的情绪,担心影响到孩子),蹲下来问他:你感觉作业有难度吗?孩子摇摇头看着我,我又尝试问他:是不想做?孩子点点头,我有些意外,又问他:那你想做什么?孩子边翻书边说:我想看课本。我想了一下说:可以,看完以后,如果你愿意就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吗?孩子平静地看着我点点头。

 

思考:通常教师会强制孩子写作业,这个背后的声音是:我是为了你好。可是孩子的感觉却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这个背后是有孩子自己的感受,我们是否接受他们真实的感受,还是为他们好,让他们完成作业?希望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