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南京大屠杀中日关系名古屋市长杂谈 |
日本不认错怎么办
(对日心理调适建议之二)
吴戈
名古屋市长的言论绝对是极不符合公职身份,绝对破坏两市、两国关系的,但中国也的确不可能因此将两国关系下调来回应,南京市代表当场与之论战也并无多大意义。因为不光事情并不发生在中日两国中央政府层面,而且这样的人、这样的论调在日本政界和整个社会已不鲜见,还会越来越多,每次以两国关系整体冷淡来反应,回旋余地太差。
我知道很多人主张灭日,或者认为完全可以不与日本保持正常国家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同胞没必要看下去了,以免耽误你的民族复仇伟业。
今天的局面有历史原因
中国必须立足于面对一个越来越不服气的日本来寻求对策,指望日本在这方面表现良好,哪怕是经济制裁等手段强力压出来的结果,也意义不大,世上没有逼迫的忏悔,忏悔只能是真诚的。
日本之所以这样,战后的历史有很大作用。
首先,中国抗战的胜利有大国帮助的成份(争份量大小不是本文意图),战后中国地位有大国利益需要的成份,然而迅速爆发的中国内战和全球冷战,使中国除东京审判外,根本无机会参与对日本的任何清算。
美国出于冷战需要,对日本进行了迅速扶植和重新武装,但严格地说,美国作为战胜国对日本社会的改造还是相当深刻的,只是这种改造有一个极为特殊之处:让日本对美国彻底服气,却对日本与其它受害国/战胜国的关系作用极小。还不能完全说日本这个民族欺软怕硬,因为中国当时连硬的实力和机会一概没有。
对中国大陆,与日本的和解是在冷战已进行二十余年,面临中美需要解冻,共同应对苏联威胁的戏剧化大三角关系之际实现的,中日解冻是中美解冻的一部分。正如中美解冻遗留了对台军售等棘手问题一样,中日和解除从外交需要上认识中日和解的重要性外,还要加上中国当时对外政策的偏左观念:以阶级论将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与日本劳动人民区别开,对日本上上下下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意识认识不够,并不认为历史问题会成为大问题。
此后,中国还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中日民间外交,青年交流等,目的正是在双方国民中引导正确认识历史,面向未来。
然而,日本战后60年来变化甚大,国民意识中对二战的认识逐步出现淡忘、走样和扭曲不可避免。按理,如果日本政界、学界对此有警醒,加以纠正,也不会太严重,一个民族很难保证思想完全一致,但主流很重要。问题在于日本政界自身不时右转,推波助澜或口是心非。
当然这中间仍然有我前面提到的现象:日本对二战史的挑战基本不涉及美国,因为美国当时让他们痛到了骨头里,战后美国也完全可以一直让日本贫穷落后下去。包括日本国民对驻日美军基地和纪律问题的长期抗议,也多涉及范围、核阴影和侵犯自身利益等,而不是要让美日关系由盟友变成敌人。
可以说,日本是在和美国亲如兄弟的基础上,来对亚洲其它国家展开历史问题的挑战。而美国这个唯一让日本心服口服,并一直能严重影响日本政治走向的国家,对此睁只眼闭只眼。
但这已经是现实,中国对日本国民意识、政治生态、政治走向、美日关系等重大因素,基本没有影响力,遭遇历史问题纠葛怎么能够避免?
因此,我们在长期目标上,必须认识到,使日本彻底、永久地忏悔并不现实。
有人总爱说德国怎么做到了,其实也只是德国政界主流自身一直坚持原则,而不是每一个德国人。而且德国不光有德美同盟,还有北约集体安全、欧盟统一进程,甚至德俄恩怨也因东德的吸纳、俄罗斯的衰微而扯平了,德国根本没有需要愤愤然扯旧帐的对象。即使仅存的对以色列至今还给点优惠军火,以示歉意,就西方阵营来说,也不是外人。
从东亚格局来看,日本除了服美国,别的亚洲国家既不亲热,也不顾忌,相反不时有优越感和防范心,这个外部原因也很重要。
怎么办的问题
说服、宣传、沟通、感召,这些手段,想必很多人会拍案而起,这些工作当然显得软弱,但必须承认,不能废弃,该做还是要做,不做问题更大。
更迫切的是,一时改变不了大格局和外部因素,单就中日关系本身,中国如何想办法?
中国曾经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不断将两国关系降温、停车,结果是这种现象绝没有消失,只是妥协出任内不参拜、不以内阁成员身份参拜等变通,这当然在形式上是个解决,但绝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靖国神社问题,更不是解决了一些政要的战争历史观问题。而我们绝不能否认,即使不谈份额、相互依存度等什么指标,中国在各方面都需要一个正常的中日关系,需要从中日关系中得到(合理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历史问题打政治冷战、贸易战、金融战,都不大方便。
在不讨论开战、灭日等极端想法的前提下,中国民间的主张主要是抵制日货。然而这其实仍然属于贸易战,因为日本也可以抵制中国产品。而且此法过于单一,实施力度也有问题,效果不会好。
因此,要求很简单:中国需要的是在保持中日政治、经济关系基本面正常的前提下,坚持立场,表达不满,施加压力。
这方面,我觉得中国不是没有办法,问题在于:一是办法不要指望日本忏悔,但要立足于使日本付出相应的代价,认识到必须约束言行;二是中日关系所有领域要全方位梳理,甚至由相关机构成立课题组、协调机构,形成全国统一认识、统一机制,以便整体上对日本形成压力,千万别这边正愁愤怒无处表达,那边还在一味示好。毕竟领域或狭窄,中国筹码越少,宽广起来可以利用的地方更多;三是要引入逐步升级理论,将所有可能的反应归纳为压力可递增递减的梯度,越丰富越好,随时调节,以使日本从实际利益上感受到历史问题失当的因果关系。
当然,总的感觉是办法不多,这是中国当前走向真正强大还有不小距离决定了的,但我同时也觉得,不要看不起小处着手,中国可以做的并不算少。比如最起码的,中国对中日关系的表述不要永远是那么真诚善良,调子那么高,高层该发出不满和警告的时候一定要有愤怒的样子。现在到处提什么“三好”(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最多不过跟俄罗斯这么提,跟日本就不提,这么点差别有多大?跟日本之间的好话、套话也说得够多,中国官员为什么不能“失言”几次,倒不是说要发出战争威胁,至少公开揭一揭日本的丑事和伤疤,刺痛他一下,有何不可?最起码得有几个唱红脸的人。
同时,我们在历史研究上也需要有所深入。比如不要只追求从中国角度出发义正辞严就行,要多从日本人的辩护入手,寻找其荒谬和蛮横之处,加以驳斥,同时又要对他们利用的一些似是而非之处,理解不同之处加以研究,因为毕竟说起来我国的抗战史研究官办的还是太粗糙,否则近年余戈、萨苏等人的新视角也不会如此瞩目。我相信,我们如果对抗战史细到日本人那样,甚至更细,他们可钻的空子还有多少?
另外,我们一定要加强对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包括在公众普及性的层面,拿出真正触及这个民族灵魂深处的著作、文艺作品,既使中国人真正了解这个过去的死对头,今天的主要对手,也使日本人明白,你们心里不就那么点事吗?别以为我们看不明白。但说实在的,今天中国的日本问题研究界是不大敢大张旗鼓地与公众交流的,因为特别容易招骂,我写这些尚且如此,更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可想而知。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点,中国人要承认日本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这也是它不服气的支撑之一。侵略历史是痛处和障碍,但正确认识历史绝不是中国对日工作的终极意义。一定程度上中日关系是中国亚洲外交的核心,日本是西方长处在亚洲的榜样,对日本筹码和手段越来越多,中国才算得上真正崛起了。中国即使有一天产生能灭了日本的实力,也只能是中国学习和超越了日本的结果,否则你现在就用原子弹灭了它,也产生不了超越它的全面实力,只是不远处多了一个特大号的放射性垃圾堆,必须举国搬迁。
平心而论,我们现在反映抗战和中日关系的作品,要么愤青味十足,要么是顾全大局的温吞水,哪一个谈得上深刻?这样反思一下,不得不承认,中国对日本的不认错,除了政府太官腔以外,民间充溢的也只有形不成实效的抵制日货呼喊,灭日的极端和影视中幻想杀日的痛快淋漓,唯独没有观日的透彻和处日的更多对策。
当你能对日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说得入木三分,如果有勇气的话,包括中日之间千年以来的关系、纠葛的内在成因,两国国民相互认识的真与伪,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你看他哪个市长哪还有那么多屁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