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内桃源在这里——桃源村

标签:
盘点韶关古迹 |
桃源村原名毫子坑,桃子坑,因桃花满山鲜艳,后易今名。早在明末清初,慧眼独到的始祖仕奇公先居河南卫辉,后迁福建,再迁始兴顿岗斗塘(林明伦故居)。为防匪贼宰杀,有两兄弟又逃往罗坝、司前立居。始祖先独在围坳定居近百年,后迁往围墩建围楼,再住近百年,迁今址,传15世。现有村民430多人,林姓为主,墨坑有黄姓,蓝姓。
稳妥嵌于村东北隅的围楼,建于清代,曾被国军烧毁,如一枚金色玉玺,坐西北朝东南,“回”字结构,高近12米,宽19米,进深17米,占地面积约323平方米。卵石砌1·2米基础,余部泥夯筑,中间置木板、竹片牵引,墙。木大门,置竖一字形和方形窗或枪眼,庑殿顶式,盖灰瓦,配炮角。内侧开窗,木架走廊,栏杆。南侧有梯通顶。首层圈牛,第二、三层住人,第四层存放族谱、轿、层箩、枪、土炮。围再度修缮中。
位居南面,新修的林氏宗祠,前朝半月形风水塘(卵石砌基),门楼花岗岩门墩、门槛;内二井(花岗岩筑沿)三进,正门配联:“桃园花木映衬雪峰,桑梓咸都亨百世;源泉活水缘起斗塘,围墩资始兴千秋。”檐梁雕双龙闹海。中堂配联:“宗亲凡心,男聪女慧好积善;故乡净土,山明水秀留馀香。”雕琼花杂草斜撑。神龛供“林氏堂上历代高祖之神位”,配联:“九牧含弘家声德,万宗光大世泽光。”该祠为村祭祀核心。
村东南面的全花岗岩石拱桥,东北-西南横卧于桃子头溪(河),单拱,跨4米,宽2米,仍通。
村东面仍存一座石磨,正对东北方的火焰山,以镇火灾。据称,曾有人盗走磨,火灾频仍。找回磨后,村才安然。
民宅多卵石砌基础,泥砖筑二面坡悬山,盖灰瓦,二木架升出筑走廊,以扩展利用空间。
村俗有:舞火龙、斗锣鼓,农历二月初二拜沙神,祭新坟。解放前用公尝岭、公尝田开支,宴会,分祭肉(男丁有份)。造纸打牙祭;都亨圩逢一、四、七做牙祭。立夏节家家户户以煮蛋为餐,有“立夏不吃蛋,一身抖抖动”之说。
二〇一七年四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