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匿深山的“油米之乡”——乾村

标签:
盘点韶关古迹 |
安卧于南雄市东北28千米帽子峰镇东北隅,北耸枝茂林深的油裸坑,南傍苍翠鲜明的大田岭,西枕古林苍茫的帽子峰-温岭,东朝清美的米星洞,稍远东有龙水坑,西山塘坑两山扼守,诸峰刺空,众坡流青,气息明净,水鲜土沃的山间盆地(旧称“横水洞”)腹部。村曾因产玉扣纸远销珠江三角洲及港澳、东南亚等地;盛产优质米响誉韶关,有“油米之乡”“烂米洞”之称。
据有关资料载,张九龄开凿梅关后,朝廷谕令邓邕子孙世袭承办“度关官贾,快然乐谢,例与干缗,以碑其劳。贾旅正徒,莫不乐与。”邓氏子孙散居石前(全安坡头),因于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年)从石前(全安坡头)迁至此得名。
作为“南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宗祠位居村西北隅,后山古林稠密,气纯息鲜。门前卵石铺圆形方孔钱图案。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由二井(花岗岩筑沿)三进,门楼-前厅-中厅-祖堂构成,花岗岩础木撑柱,左右三杠为檐街屋,祖堂后为粮和住宅,为村重要祭祀场所。
据《乾村——中共五岭地委驻址》碑载:“……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五岭地委和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司令部设在这里。1947年3月,中共五岭地委在南雄县凌溪(现属仁化县)成立,书记:张华任,副书记:黄业、刘建华。4月,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成立,政委:张华,总队长:黄业,副总队长:刘建华任。总队下设四支队和一个独立大队。……扩大队伍,建立游击根据地。由于革命形势发展,游击队扩大到四千余人。八月,建立了七个区政权,……游击队控制了大半个南雄县。”
村东仍存半截围楼,方形,残高6米,宽8米,进深10米,占地面积8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花岗岩门框,下部近3米高卵石砌基础,青砖镶角,余部泥砖砌围墙。置竖一字形枪眼。
现村有62户,335人。民风醇仁,生活恬淡,洋溢着浓郁的田园风味。
二〇一七年四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