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门第”在延村

标签:
盘点韶关古迹 |
在南雄市油山镇东北面,有处北傍壮丽的马鞍山,南遥对平和的拿巴山,东朝峙峻的油山,西枕平和的鳖角山,群坡拥抱,众峰团结,共绕满目绿韵,平畴生动,气息鲜明的延溪盆地。明万厉二年(1574年)冯胜作《延溪八景》诗:鞍山九顶(层峦叠嶂画屏风,回首鞍山护后龙。峭枝堆螺排列岫,巉岩拥翠耸群峰。参差影倚天将暮,巨细峥嵘日正中。人道青阳夸九子,此山佳景得毋同)、丹凤朝岗(地灵无处不祯祥,一岭横朝似凤凰。春草丛生添彩色,秋花点缀耀文章。画图那得天生巧,熔铸怎如地辟良。历尽往来今更古,端然伫立向高冈)、洪崖瀑布(洪崖飞湍果奇哉,不比常流滴绿苔。白日险倾千尺雪,晴天暗响数声雷。触岩乱作珠玑散,势壁依稀螮崠狗。试问登临敲句客,伊谁不羡复徘徊)、城郭临池(高建城墉绿沼边,上临霄汉下临渊。鱼翻波浪光浮壁,日照檐牙影落泉。绕郭旋观横带水,登楼下眺倒垂天。溯原创造于何始,嘉靖龙飞四一年)、高园书院(闾里原来重党庠,高园精舍绍书香。青藜伴月三更亮,黄卷吟风五夜凉。曾养鱼龙竞变化,久培桃李尽芬芳。人文代起由斯地,堪与辟雍德泽长)、陇畔池莲(谁把芳莲植沼中,亭亭玉立露华浓。穿波已得随风绿,刺水犹能映水红。滴落明珠朝叶雨,翻摇翠扇午溪风。幽风袭袭留人住,几处歌谣曲未终)、回龙一寺(栋宇连云千百家,隔林古寺锁烟霞。晨钟屡唤半窗梦,暮鼓常惊满树鸦。风到经楼香返棹,月临讲殿影重遮。村居更得禅关挽,山益凝夸水益佳)、五庙团龙(神居遍设筑宫墙,特借威灵护一方。水绕名祠祠绕宅,山团古庙庙团乡。炉烟漠处汝春色,烛焰辉时耀夕阳。多少周全维地脉,何殊锁钥固金汤)。一座千载村落安居其腹,这就是冯氏旺聚——延村。
延村古称延溪大井坊,由上延村和下延村构成。据有关史料载,南雄冯氏乃东汉夏侯征西大将军冯异之裔。传至冯丕振,世居河南汴梁祥符县,生二子,次子朝信,北宋咸平初举人,授文林郎。咸平三年(1000年)由孝廉任粤东惠州博罗县令。秩满归经雄州东北马鞍山,见土旷山秀,双河夹口,具龙虎抱水之格局,遂卜居延溪枫林下,为基祖。
村仍存多幢青砖筑多迭马头墙民宅,同病相怜,深幽的巷道不知蕴藏多少故事。
上延村为纪念南宋端平年间兵部尚书冯迁,建于清乾隆二址年(1755年)的尚书第,坐北朝南,青砖和泥砖砌牌坊式门楼,葫芦刹,鳌吻;平面凸字形,进深40米。红砂岩门框、门墩,门槛,宽8·6米,进深4·2米,正额镶红砂岩“尚书第”匾,背额镶红砂岩“世宦名家”。后面面宽11米,进深26米。内近乎荒芜,存一方乾隆二十年的石碑。东侧新修宗祠,大门侧立“泰山石敢当”碑。
水城坐东朝西,椭圆形,宽20多主,长约40米,外有5米宽,绕东、南、北三面的护城河,悬山顶,盖灰瓦门楼额镶“永昌门
尚书第西侧仍存一排红砂岩镶角,青砖砌尹姓民宅,一墙青砖砌照壁,古意充茂。
巍峙下延村的冯氏宗祠,坐东北朝西南,荒草笼络的门坪仍顽强竖立二对红砂岩质功名石,额雕龙、凤,侧刻字残损,惜哉。红砂岩铺三级台阶,门墩(雕龙头)、门槛,门框,镶“冯氏大宗祠”匾,红砂岩镶角,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四迭马头墙。内二井(红砂岩筑沿,镇井石)三进,石础木撑柱,散落的红砂岩柱础,仍可唤醒人们对昔日辉煌的眷念。木质方形、八角形藻井,一对红砂岩抱鼓石。正厅挂“始平堂”牌。仍待维修的宗祠,是村重要祭祀场所。红砂岩凤形、"卐"、钱形、草形、花朵形等窗棂,颇具特色。
该村人才竞出,自宋、元、明、清,先后中榜达91人,登进士9人,举人1人,郡廪生10人,邑庠生44人,贡生4人,太学生209人,国子监和贤良 13人。传至六世冯迁,宋端平二年(1235年)赐进士,淳祜间,氧化升大司马(兵部尚书),明谭大初赞曰:“秀美汴梁,灵钟嵩岳。笃生我公,作民生觉。蔽芾甘棠,节垂惠博。不辜民望,不负所学。解组来雄,裁延松菊。噫嘻仰先生之风洵哉,山高而水长。羡先生之谊久矣,识操而品卓。”
村曾创办塾馆,以“高园书院”为著,有诗赞:“人文代起上斯地,久培桃李尽芬芳。”
由旺族苗裔创建的村落,似乎正沦为历史的残片,在勃勃生机的油山南麓,正发出无力的叹息。
二〇一七年四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