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桥四亨通,一门七进士”的古城村

标签:
盘点韶关古迹 |
在南雄市油山镇东南面,北靠厚重的虎形金星岩-寨顶俚石山-王岗岭,南仰宽坦的沃野,东隔源于峻巍天峰山的凤咀岭,自北往南流的太源水(城岗河)靠和顺的王岗岭,西牵间自北而南去的黄坑水(春坑水、上惠河)的雄壮古岭-老人岭,南有庙口河悄然南归,圈定一方生机四溢的红砂岩丘陵式南雄盆地腹部。诸峰献瑞,众坡溢紫,群水流鲜,十桥(即寺昌桥、石眼桥、佛子岗桥、龙尾桥、刘松桥、火砖拱桥、上惠桥、黄竹桥、庙口桥和木桥)亨通,风气醇美,视野壮丽,景色雅亮,环域和平。一座名为古(固)城的老村,如熟睡的婴儿,在此舒坦地一躺就逾千载。
文化气息殷实的古城村,据有关资料介绍,村名系南雄州保昌县红梅司菇惠都七甲古城中正坊。现有100多户,500多人。村古建筑以种德堂(曾存福德堂、具庆堂、敦厚堂、敦睦堂、玉馨堂、端本堂、三宜堂、蓼莪堂、桢轩堂,坐镇在村的各重要部位)为聚焦点,东西延展,南北深入,构成气势磅礴的建筑群落。
背枕豪气冲天卧虎山(东西横睡)的种德堂,为纪念基祖李叔通(据《直隶南雄州志》载:“李叔通,登宋哲宗绿圣四年(1097年)丁丑科何昌元榜进士,广州司马。殁于雄,葬于凌江之东,子孙遂世居古城。进士李邵、李琰、李仪、李无双、李祁皆其后裔,到今犹为旺族。宋徽宗间,其子孙在古城定居,村系正方形古客家转屋,称中正坊”),由李明序捐资建于明代嘉靖元年(1521年)。祠前挖一眼近500平方米的方形风水塘,四周卵石筑沿,铺通道,是村特殊的空气调节器。塘前峙立二对花岗岩夹杆石(额雕翔凤、麒麟),是族人引以为荣的标榜。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锅耳式马头墙,覆灰瓦的门楼,侧为青砖筑民宅(饰二处红砂岩圆形方孔钱窗),前树一双红砂岩功名石(额雕麒麟,侧刻“大清光绪三年岁次丁丑冬月吉旦诰授中宪大夫李荣光立”),令人望而生敬。门廊深入,红砂岩门槛、门墩、门框,额正面镶花边“通直名家
宗祠东侧一扇花岗岩框,额镶红砂岩“联芳里”匾方门,尽管内部残破严重,其蕴含的故事历久弥新。据介绍,解放战争初期,粤赣湘边纵队二支队邓国良团在油山一带有力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因村中有任排长的李石等几位游击战士,被敌人称为“土匪窝”。1947年某日,国民党自卫队长陈金才率100多人准备焚村,并请南雄县长韩建勋临督。韩来到“联芳里”匾前,估计古代有兄弟同榜进士,又见种德堂悬七块进士匾,便连连自语道:“朝廷有做官的,不能擅动焚村!”陈才撤军。“联芳里”是村民的救星。
风水塘东侧静趴一座由南北三幢花岗岩或卵石砌基础,青砖筑二面坡硬山顶,饰悬鱼,覆青瓦的屋宇,中央开花岗岩框门,额镶红砂岩“百会处”匾,墙镶红砂岩变形“福”字、“寿”、棱形、牌坊式额等窗,如此装饰,韶关罕见。
过纵卧村东北隅的红砂岩桥为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二迭马头墙(泥塑墀头、脊面),覆青灰瓦门楼,内一对红砂岩夹杆石,红砂岩门框、门墩,抱鼓石(雕花、云纹、椒图),额镶红砂岩“明先公祠”匾。卵石基础,青砖砌重檐,红砂岩天井。门额书“培兰”“檀桂”。可惜,这组庞大的建筑群也沦为危房。而祠后的几株裸枯树,用摇摇欲坠的躯体证明村的悠久。
村西北隅新修的宗祠,原封不动的红砂岩“福范世家”匾与花岗岩门墩、门槛与崭新的内部结构(含“鱼跃”“茑飞”门额、“敦亲睦族”匾)显得有些不协调。西侧花岗岩础,青砖砌三级马头墙建筑与新修祠构成“祖孙配”形象。
神仙圳的传说丰富了村的文史信息。村寨背一条全长500多米的渠。传说当时村在硕石累累处凿渠几年,均无建树。一天,村中来了几位衣衫褴褛的乞丐,当中一位鹤发童颜,戴竹笠者。以乐善好施著称的古城村,让乞丐满载而归。次日,鹤发童颜者用天牛拉神犁,只用一上午就将圳造成。因是仙人助建,村民将之称为“神仙圳”,灌溉了千亩沃野,使古城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油米之地”。
作为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祖财神庙会,曾在种德堂隅建福主神殿,以天官为福主。可能与天峰山真仙岩“三官大帝”有关。农历九月二十二日是增祖财神诞,自农历九月二十一日至十二日举办庙会,道士念《三官经》,做二天法事。二十一日早上由九位穿武装的男一青年舞香火龙,先往后龙山骑龙石祭拜,再朝拜福主神,下座至种德堂中厅,用檀香水沐浴,更新装,用老虎皮垫轿座。下午游村,双狮开路,乐队紧随,五台装故事随后,高脚牌写高举“回避”“肃静”,12面彩旗,迎耙头、关刀者数人,左右擎罗伞护卫福主神,八音班镇后,最后到祠堂平舞蹈,有圆圈舞、三角舞、八字舞等,持续二三个小时。下午请祁剧班(俗称湖南班)唱《天官赐福》等福禄寿康如意戏,连演二天二晚。夜做道场和舞香火龙。道场请张道陵的道士及道教音乐班完成。解放后庙会渐失,现改为姓氏节。
古城村,仙风道骨,五谷丰登,文气蓊郁,令人神往。
二〇一七年一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