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深日久的下徐村

标签:
盘点韶关古迹 |
在仁化县东北近40千米的闻韶镇,有座北靠牛牯团-岭埂俚-庙背岭-山塘坳-高峰寨,前有樟树坝河自东而东潺潺注入扶溪河,构成头朝东南的精美鲤鱼形风水格,总局坐北朝南的下徐村,四面绿韵葱葱郁郁,古树争鲜斗艳,气清息纯,景色怡人。
位居村腹部的徐氏宗祠,由始祖徐创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据《维修徐氏宗祠序》载,……自我宗十四世从始兴寨头村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迁南雄宝昌下徐村,十七世祖元尊公(即尊之祖)创建徐氏宗祠,有四百多年之久……祠坐北朝南,卵石铺门坪广大,两侧各屹立一对1·5米高红砂岩桅杆石,是徐氏荣耀的标志。青砖砌三级“山”字照壁,外有清泉流过,爽气习习,情况可人。建于红砂岩条石砌四级台阶的祠,高约9米,面阔11米,进深16米,占地面积176平方米;砖木结构,二面坡悬山式,覆灰瓦,二级马头墙花岗岩棱形础檐柱,横梁垫梁板雕仙人荟萃图,龙头斜撑,穹形飘棚(墨绘瓜瓞图案);花岗岩门墩,额悬“徐氏宗祠”匾;龙头、花朵挑手,卷草纹斜撑;门廊宽广,红砂岩门墩,门簪雕八卦图案,枕板雕向日葵;飘棚墨绘龙凤等祥瑞形象。内一井(中镶镇井石)二进,由前厅和正厅构成,8根花岗岩棱形础木撑柱与牛轭形横梁、鳌尾荷蕾斜撑、枳,相互构结,架设高阔空间。木质神龛供“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男堂讲伯叔女院列妯娌”牌,额悬“东海堂”匾,配楹联:“东岳是森严且喜江山常巩固,海棠如锦绣还欣兰桂又胜芳。”结构威丽,形象壮伟。
仇氏宗祠在村中央,由始祖仇创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坐北朝南,门坪广阔,有清泉流过,周掘排水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建于红砂岩条石砌四级台阶,两侧各屹立一对花岗石桅杆石,是仇氏荣耀的铁证。祠高约9米,面阔10米,进深15米,占地面积150平方米;泥砖木结构,二面坡悬山式,覆灰瓦,二级马头墙,牙砖出檐,正面青砖砌,由青砖叠出多级墀头,形如宗祠双翼。红砂岩棱形础檐柱,牛轭形雕龙头横梁,龙头斜撑,穹形飘棚(墨绘龙凤图案,竹节枋间隔)。横梁、檐柱与飘棚间设双层梯形架,方梁雕均匀格纹,荷蕾童柱(露头),如此造型,极罕有。红砂岩门墩,精雕麒麟门簪,雕花朵枕板;额悬“仇氏宗祠”匾。龙头、花朵挑手,卷草纹斜撑;门廊宽广,红砂岩门墩,门簪雕八卦图案,枕板雕向日葵;飘棚墨绘龙凤等祥瑞形象。内一井(中镶镇井石)二进,由前厅和正厅构成,8根花岗岩棱形础(雕各式祥禽瑞兽)木撑柱与牛轭形横梁、鳌尾斜撑、枳,相互构结,架设高阔的空间。前厅天堂檐梁鳌尾斜撑,垫梁板雕雄狮。正厅木质穹形藻井,木质神龛供“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年月招财童子日时进宝仙官”牌,横刻“南阳堂”,配联:“爱物仁民立功立德贻谋远,泉流派衍丕显丕承继述长。”寓意深远。额镂双龙戏珠,底镂麒麟,绕琼花瑞草。该神龛不愧为集精湛工艺和充足文韵的杰作。垫梁板精雕繁花鲜草,蕴意妙趣。宗祠正修缮中。
宗祠西南侧仍存盐埠遗迹。花岗石拱门(设安全栓),青砖砌墙,仍轻易让人联想繁盛的当年。
在村东北隅约1000米处的庙背岭南麓屹立皇封庙。据《下徐村皇封庙塑神序》载,下徐大庙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有幸前朝皇帝南游,到本坊大庙,赐封“皇封庙”。庙位于庙背岭南麓,东有山塘坳,前朝樟树坝河,坐北朝南,泥砖砌二面坡悬山顶,花岗石板镶角建筑(仍存二根近0·5米高的花岗石柱),门额悬“皇封庙”匾,鸿门梁雕双龙护神形象。内一井二进,天井檐梁(三根)分别雕“双龙护宝”“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如此装饰,罕见。正厅仍存直径0·6米的花岗石柱础(二根),可见庙当初规模。彩绘麒麟背景神龛供日、月等诸神。修缮后的庙,香火日趋旺盛。
村东北、东南分别有古道窜通,仍有青砖砌拱门楼,清明的山泉绕村中央而去。
耸矗村东北隅的华林塔,因塔东北侧有华林寺,故称华林寺塔。据《闻韶镇志》载,某年,因瘟疫死人众多,有位慈悲为怀的华林僧人路过下徐村,到处集资请医救人,并兴建“华林寺”,祈神保佑,不久,瘟疫得到控制。有位民间道人说:“此地有虎神作怪,吃人吞兽,若想降怪,须在村东中央位置建塔,如剑刺死虎,方保太平!”华林僧人听后,吩咐众僧,待他圆寂后建塔。华林僧人择吉日在寺神位圆寂后,众僧和附近乡民在寺西南侧建塔,将华林和尚葬于塔内地下。建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十二日(见一块刻“元丰五年九月二十日
二〇一六年五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