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粤北客家群围村——湖心坝

标签:
盘点韶关古迹 |




庞大的粤北客家群围村——湖心坝
在一个碧落透丽的初秋,本人随大学挚友刘克先深入雄踞翁源县城北约13千米的江尾镇,S244线西侧,占地约1.52平方千米,迷宫般的粤北明清客家古建筑“大观园”,广东省古村落的南塘村湖心坝,试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湖心坝如一位被大自然溺爱的神婴,北、南、西、东分别被阿髻山、水口山、九仙嶂和苏寨山所悉心簇拥,源于北部柑子山的九仙水(仁川河、江尾江)从西北往东南纵贯,在西南方纵身投入滃江,膏腴遍野的江尾-坝子盆地腹部是它舒坦的温床。据清·徐廷栋《八泉义学碑记》载:“翁源为虞韶郡属邑,万山崱峛,泉源演迤,中多沃膏,百谷茂殖,民食足矣。”江尾俗语:“罗坑(径丰)箕,葸岭箩,湖心坝是仓。”翁源的精华在江尾(素称“江尾粮仓”),江尾的精华属湖心坝。
沈姓独尊的湖心坝,凭藉雄厚的财力,肇始于明末清初,建筑了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围屋群落,如璀璨的群星闪烁在绿蓊蓊的翁北大地。无论是围的规模(总面积达60平方千米)、数量、还是造型,都是当之无愧的韶关客家第一村,粤北客家群楼村,中国客家围楼的露天博物馆。主要围楼有:长安围、外翰第、大夫第、三门楼、懋德楼、乐善楼、奋千楼、燕翼楼、树德楼、德贵楼、修德楼、鲤嫲楼、建爵楼、新兴楼、怡苑楼、曲尺楼、肇兴楼、老屋楼、大圳唇楼、棣萼楼、对门楼、节孝第、下新楼、喜庆围(2座)、修本楼(四方楼)、蛮王楼、老楼子、书房下、伯婆楼、司马第、十三家祠、埙篪第、耙齿楼、下老楼、三善楼、余庆楼、发庐楼、永兴楼、向阳楼、求是斋、福恒楼、流耕堂、群益当、大成当、光公祠、竹头围、富文轩、无角楼、紫东楼、桥头围、祠堂围、仲三公祠、隆旺围、隆望围、平昌楼、隆兴围、锅耳楼、诰封第、亚罩楼、慈仁第、和平楼等62座。
湖心坝围群总体坐西南朝东北,独体朝向不拘,以好为宜。规模因居而异,一般介于1000-200平方米不等。形态迥异,个性鲜明,有圆形、半圆形、四方形、曲尺形、梯形和不规则形等,不一而足。围内均建宗祠或支公祠,2-3层,10-15米高,0·3-1米厚墙。造料崇尚实用,就地取材为主,青砖卵石夯筑外墙,土坏砌内墙(如长安围),覆灰瓦。对围楼的装饰一丝不苟,努力追求整体效果。长安围在横向营造其独尊地位,懋德楼对其屋顶精美轮廓进行刻画,外翰第重视树立高度,三门楼以门面的处理取势,乐善楼则在内部装饰下足功夫等等。注重对细节的精雕细刻。大多数围墙均用红砂岩筑卧“日”字棂窗(或饰牌坊式额)、圆形、葫芦形枪眼,井、门框、门枕石、门槛、墙角、台阶、炮阁底、沟滴等,从外观上强调紫气盈围。吉祥物的选用也较有深意,龙凤图案用得较频繁(如和平楼照壁饰龙头纹棂窗);龟形(如和平楼门枕石饰龟形)、福、寿字(如怡苑楼门簪)、鲤鱼(如懋德楼饰鲤鱼吐水)、龙凤、公鸡报晓、圆形方孔钱窗、“蒸迎紫气”匾等。使用情况不一,多则30、40户人,少则单家独院,几代同堂,弃空为主。围主善用有限的空间,充分展露超卓的建筑智慧和非凡的艺术天赋,把围楼建造成血肉丰满的固体“巨人”。以下就较完好的围作扼要介绍:






一、长安围(即厅下围、新宗祠、永初公祠、仁川堂),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为祈沈氏长久平安,改堂号“长安围”,呈弓形张列于村东北隅。据《永初公祠碑》载,沈氏永初公祠是为祭祀二世祖永初公而兴建的宗祠。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永初公随兄永隆、弟永高,负父仲三公,母邱氏骸骨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赤石迳盛名里大塘背来本县开基。……永初迁湖心坝……动土兴建长安围,寓意长治久安。宗祠建成五栋、二井、一天池,香火堂、暖房和左右厢房。……围成圆形,建有九厅十二井,古称厅下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失火。……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十世孙学礼、昌瑞、培仞、远沾、凤聪、乾泰主复修。原用卵砂混筑,清嘉庆年间改青砖砌。坐西南向东北。半圆形,筑坪,侧各矗二对红砂岩功名石,掘新月形池塘,弧形靠山、弧形围面,倒映在弧形池,构成清美的三弧结合画面。灰砂夯0·3米厚墙由内外围构成,中央长安围,5栋9厅12井,左右厢房,超过300间房屋,占地面积10平方千米,建筑面积6平方千米。正外墙基本成直线,余为弧线。中轴线开三道大门,进深40米,0·2米红砂岩框:第一道正门(外围大门),二面坡悬山顶,灰瓦垄,尺形脊,红砂岩砌四级台阶、门槛,筑外拱内方(深0·3米),设安全拴门,额镶黑大理石“长安围”匾;第二道内方门,红砂岩门枕石、门槛,内卵石铺圆形方孔钱图案;第三道内围大门(永初公祠正门),配联:“长水高山钟毓秀;安居乐业人寿丰。”木板墙,侧窗雕蝙蝠、圆形方孔钱等图案格纹窗,雕圆形方孔钱、卷草、鲜花鸿门梁,格纹挑手。五进,两根锥体础木撑柱。过天井(设圆形方孔钱地漏)为前厅、正厅。屏风、圆金柱和檐柱在同一直线。大跨度房枋穿斗式,前檐与承横梁,棚形额枋板刻松、鹤、龙、凤、麟等祥瑞图案。木撑柱,天井封檐板书“乾”“坤”字。神龛供“沈氏二世开基祖讳永初公妣黄太太神位”另开癸门和巽门。正再次装修。






二、外翰第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居村东北隅,长安围东南面,南与乐善楼相衔。坐东南朝西北,由沈人纪(清同治年间贡生,授乐会县教喻,海阳县训导)建于清光绪年间。曲尺形,最大宽距40米,占地面积109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2平方米。青砖砌二面坡悬山顶,夯砂土墙基,青砖筑或夯土墙,灰瓦或坡顶瓦面。红砂岩镶角、饰竖一字、卧“日”字、圆形窗。青砖叠牙纹重檐,镬耳风火墙,卷草脊。全红砂岩质门,设安全拴,门簪雕八卦图案。内红砂岩筑沟沿,卵石铺圆形方孔钱纹、麦穗纹等。一层多有储物阁楼,配碉楼或闺阁,便梯通上下。红砂岩筑檐阶,红砂岩质碓。修缮一新,住人。西北隅设“樟树坛”伯公神龛。
三、大夫第
四、三门楼
五、修本楼(四方楼) 立于村南,坐西向东,建于清代。面积1800平方米。呈“回”字平面,中央“凹”处为公祠。筑3层角楼,8米高墙相连,均筑葫芦形滴水。用于堆杂物。
六、建爵楼 处于村西北,坐西向东,建于清代。面积3000平方米。前面开三门,不规则方形平面。三大门,两二幢二层围楼,镬耳风火墙。闲弃。
七、鲤嫲楼 深匿村西,坐西南向东北,建于清代。面积1036平方米。长方形,外墙高8米。帖云母片窗花。角建三层楼,正围墙瓦面饰红砂岩鲤鱼形出水口。略有损坏。
八、曲尺楼 镶于村西南,坐北向南,建于清代。面积400平方米。外形如“丁”尺。存杂物。
九、懋德楼 偏居村西,坐北西向东南,建于清代。二层,面积2800平方米。呈不规则形状。青砖砂石夯墙,红砂岩镶角,镶窗、枪眼,牙砖叠重檐纹,雪团滴水。轮廓清晰,线条柔美。青砖砌二面坡悬山顶门楼,全红砂岩质拱门,门簪雕“福”“寿”字,设安全拴。顶额镶一对圆形枪眼,西墙泥塑鲤鱼吐水,生动如鲜。西南角红砂岩框,铁棂,牙纹额窗,顶中央红砂岩筑卧“日”字形,侧配竖二圆孔枪眼。造型别致,基本完好,作杂物房。
十、乐善楼
十一、修本楼
十二、发庐楼
我俩踌躇满志地步出村口,思维仿佛仍被秀美的镬耳墙眷顾,紫红的门框令人魂牵梦萦,浑圆的古井如神秘的圈套笼罩在心灵……似永远无法解开谜底的湖心坝围屋集团,那无穷的魅力象身边的九仙河一样悠长,清亮……当然,兴奋之余,请别忘记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爽嫩的江尾米面和甜蜜的九仙桃。
二〇一五年八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