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2015-08-19 18:00:57)
标签:

盘点韶关古迹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在翁源县城北约14千米,S244线西侧,源于柑子山的九仙水(葸茅河)西畔,山川环耸,一方四野葱绿平如鉴的山间盆地(“葸岭箩,湖心坝仓”)凝聚天地精华,毓秀孕英,孵化出以八卦围著称的江尾镇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村东至江尾街,南及径丰罗坑青山下,西傍大小甲,北靠坝仔田螺坑曾屋背夫岭,方圆近20平方千米,从北往南依次罗列八卦围-鼓楼-花新围-近江围-上营宗祠等建筑体系。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葸茅岭张氏族谱》载,相传始祖文公,在元末明初年1368-1375年),因粮差累追,携妻带子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瓦子巷古井头西迁流浪,先到连平石街,南雄珠玑巷等地,最后在翁源县牛岗铺高树下(今细社下)居住。因妻黄氏,妾林氏(即八卦祖婆)不和,妾便在距高树下400米的葸茅墩下搭简棚住。厨房缸的水每到晚上就变空,林氏以为是黄氏刁难。如此几天,便告知文公。林氏挑满水,文公在灶君前陪妾暗察到三更,见一匹金色和一匹白色马来喝缸水,到葸茅墩上就不见了。次日,夫妻俩在马没处挖出黄金、白银各一大缸。随后用钱广置田庄,聘请国师蒋洞真人卜宅立向,绕葸茅山墩绘图建围。因山墩在长岗下,似蒲形,当地人称此墩为蒲岭墩,墩上长茂盛葸茅,故称葸茅岭墩。风水先生认为,整个长岗为蒲苗,葸茅岭墩为蒲子,葸茅为蒲子之毛,已成形。蒲子苗需搭棚,三年后,于同治二年冬完善。……葸茅围是始祖张文二郎在明朝洪武初年1385-1395年)开始请师兴建。46世大建,随后由各代照始祖图,不断完善。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八卦围(葸茅围、迷魂村、葸茅墩,坐西南向东北(坐坤向艮),以祠堂为中心,以八卦图形定位、布局卵石加糯米、黄泥、青砖等砌2层,6-8米高, 0·3米厚,固如生铁的外墙包围,房屋按八卦图形布置,似固体波纹向内收拢。开艮门(正门)、寅门(正门东南约10米)、乾门、巽门,象征天、地、风、泽天象,昭示四季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围内占地23000平方米,1653间房,纵横大小89条巷,清中晚期,人口达5000人左右。现均迁往外围,广西、四川、罗定(廷珠公迁出,已发展到2·8万人)、英德、乐昌、仁化、曲江、阳山及翁源鹿岭、大路下、坑尾头、三华、翁城、周陂、南浦、岩庄榕树下等地。乾门楼青砖砌悬山顶,铺板瓦,红砂岩砌外拱内方,加安全拴门,额镶“乾门 康熙乙亥年立民国癸酉年 江奂会广豪暨徒阮宅三修复”匾。内西北角筑社祠,每年与祖祠同祭。围后筑二面坡硬山顶2层楼阁。花岗石砌外拱内方,加安全拴门,额镶“巽门”匾。据《复修巽门文武帝碑》载:“我巽门自明季肇造,已有历年,相传,内外门俱玄山巳向,名之曰巽门者,舆家而言是也。因其格合五鬼运财,故当时发富之家……雍熙间,有谓一门庇出大泄元气者。爰改外门为申寅兼庚申,上安文武二帝之神……迨光绪二年始行修复……”围内砖木结构,排水系统畅通。后檐比前檐略阔大,布袋形,藏风聚气,希冀敛财致富。中心场地与围街巷布局可据年运迎纳八方吉星瑞气,房间均以八卦图形数组合。南空坪是一个活动自如的乾坤,阴阳交汇点掘井(数百年不枯,毁于1993年地震),供全围人用,全国罕见据载,清咸丰九年(1859年),石达开残部进村掠食与民火拼近1个月,入迷宫式围,无果离去。曾有2家人同日娶亲,因街众巷多,房屋酷似,新娘差点误入洞房。围深含建筑学底蕴,是世界罕见的八卦图聚落。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张氏宗祠(总祠)坐西南朝东北,前朝巨大的聚宝盆(水池),始建于元末明初年1368-1375年)与围合族共建于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次年竣工。九对柱,十二断。清乾隆三年(1738年),刘氏作夜诞,失火焚毁。同年九月修复。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再焚烧。道光元年(1821年)祖考陛位,并土地神位,族贤神楼同立。清咸丰九年(1859年)52日至17日,被太平军焚烧。咸丰十年(1860年)聘江西风水师胡盛达,木匠温永生领徒弟20多人按原样重修。清同治元年(1862年)迁祖牌进香火。次年修寅门,周设10处炮台(祠后坤方炮台最大,三年修成)。民国五年(1916年)开平宗叔张伯璜重修头门。监修地理师钟锡福这样评价祖祠位置:“观贵姓合族之尊祠,从鹿头山发脉,来龙甚远,难于追求。观其乾亥入首,祖堂内作坤山艮向兼申寅。修此大门,亦是坤山艮向兼申寅。穿山壬申,透地丙申,飘出天盘,坐巳未初度,合阳盘理气,借向五行而作,迎纳艮寅朝堂,水通甲卯而去……此所谓迎贪狼而来,倒在文库之中……我祖祠堂发龙入首处是长岗营山公地背大墩穿田过脉,乾亥龙从社墩背入首。辛酉龙从社面下穿田过,子癸龙从禾坪头过,乾亥入气,直至围内后龙坪坤申方进气。”门楼(艮)二面坡悬山顶,铺板瓦,封檐板饰回纹,红砂岩砌三级台阶、门框(设安全拴)、门枕石(面雕头朝外龟)、门槛(雕浪纹)、门簪(雕八卦图案)。卵石铺圆形方孔钱、八卦图案。背悬“泽及西粤”匾。内封檐板饰回纹,红砂岩筑檐阶、门框、门簪(雕八卦图案),石灰石门枕石,红砂岩檐柱配楹联“千年事业承京地;十策家声继曲江”围人是张九龄后裔的佐证。内二井(青砖砌镇井石,饰圆形方孔钱地漏)三进,约宽8米,深35米,280平方米。青砖木混砌,红砂岩鼓形础木撑柱。祠内隔墙配联:“清堂垂千秋;英声百世昌。”额书“重振宗祠”;中堂悬“积善之家”“万石名家”“桂林钦范”等匾;额书:“泽福向流支”,刻楹联:“春露既濡甯无怵惕如将见;大恩难报昌胜低徊不忍忘。”“家号书香葆此令闻而不坠;俗称古处留兹厚道以常新。”正厅设清河堂神龛,供“张门堂上历代始高曾祖考妣祖宗之神位”;刻楹联:“世派番昌亲此堂还归一本;馨香岁登斯地渐数千人。”风度遗韵缭绕。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静伫于八卦围南面的花心楼,坐西北朝东南,前朝聚宝盆(池塘)。长方形,高约10米,宽25米,深7米,总面积约175平方米。卵石砌筑至顶,红砂岩窗框,铁窗棂,穹形楣;顶层红砂岩枪眼。牙纹叠涩重檐,覆阴阳瓦。筑二面坡硬山顶南、北角楼,配炮角。红砂岩砌正拱门,穹顶楣。内损毁严重,弃空。

雄峙于八卦围东南面的近江楼,坐西北朝东南,前朝聚宝盆(池塘)。长方形,3层,高约12米,宽20米,深30米,总面积约600平方米。卵石砌筑至顶,红砂岩镶墙角、窗框,铁窗棂;顶层红砂岩枪眼。牙纹叠涩重檐,覆阴阳瓦。四角筑二面坡硬山顶楼,配炮角。红砂岩砌台阶、门槛、门框,设安全拴,外青砖筑穹形正拱门,穹顶楣。局部墙体损裂。出租。

上营祖祠(营仔祖祠)位于围楼西南面200米处,至九世纪,因人丁兴旺,离200米永宁楼处,文公为妻子黄氏建祖祠,均寅山申向兼艮申分针。二井三进,梁架结构,红砂岩鼓形础撑柱。三栋祖祠设文公和黄氏牌,配联:“祖德恢宏绵万代;宗功浩荡历千秋。”额书“清河堂”,供嗣孙祭。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风度犹存的葸茅岭村

坐东北朝西南的老围鼓楼(永安围鼓楼、老围仔鼓楼),隔葸茅河与大围(东南方)遥望,椭圆龟头八卦围,筑乾(正大门,因围民到百米外井挑水,故称担水门)、巽、甲三门。乾门建于明初,后本围地理师张其营另开艮门(新大门)。全青砖砌,三层。底层大门洞,二层厚木板厅,众会或办红白筵席之所;顶层鼓楼,放大鼓一只,锣一面,设关公帝君和周苍神位。成废墟。

另,古迹还有:二座分别建于上河头和下河头,长均百余米的红砂砂岩三板桥,毁于1964年洪水。建于清道光年间(1841-1845年)的新围下背文庙(牛岗义学堂),曾培养出本族的焕瑞、朝珍、开杨、朝光等,“白坑”的吕兆璜、林国胡等人物。租左房近江公楼办于民国四年(1915年)的“万益押”。

该村主要习俗有:农历年30日后50天的十八社,1944年农历1118日军用飞机炸毁陈村街,市场一片废墟。1946年陈村垌人为纪念此事,每年这天定为“十八社”。当天各家宰鸡鸭、磨豆腐、打菜包,用熟三牲和好酒到关帝庙焚香烛奉神。数年举行1打旱醮。持续3-7天,数千人参加。头年由各姓推“龙头、龙尾、用土”等10人成立“醮会”,择日请师爷、道士,百姓到大段中心敬香。竖竹杆,系红绸“幡竹”,行“许醮”,龙头宣读祈祷《黄表》,酬神,即“还醮”。次年择吉日。前3天搭醮厂、竖刀山、镰山、结纸人马、彩灯等。请和尚、师爷开醮,“龙头、龙尾、用土”,各姓人手执纸马,敲锣打鼓舞狮,供奉。前后3天吃斋。和尚、道士做道场调神坛,上刀山、镰山,师爷画符。事毕,凡贺醮者均到神堂祭仪,称“开祭”。“龙头”陪向大神三跪九叩,读祝词。第6天黄昏百姓擎纸人马由和尚、师爷开路游村,称“送耗”(送瘟神),到河边焚纸马。晚间和尚、道士到荒野“施食”。第7天由主持人领众人送菩萨回各庙,活动告终。

在欣赏八卦围的神秘之余,还可尽情品尝晶透滑爽的江尾米面以及甜润鲜嫩的九仙桃。

可观,可悟,可尝的八卦围之行,不会后悔。

 

二〇一五年八月十九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