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村落——石下村

标签:
盘点韶关古迹 |
“司马第”村为最。内供奉始祖火德公及历代公神位。全村青砖、瓦、木构筑,防匪备盗,关闭小门能独立封锁,客家围屋精品。
李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80年),位于村最南一列屋宇的东南角,坐北朝南,前朝山峰,有宽阔的池塘,二眼水井,翠竹掩映,西南面仍伫立一对功名石。类似四合院建筑,卵石砌础,青砖筑二面坡悬山顶,西侧建筑类似倒座(含“东边村”)。宅门楼红砂岩方门框、门坎、抱鼓石(础雕仙花琼草,身雕四角翱翔蝙蝠,中央仙境,顶雕趴狮),棱形金柱,木质飘檐、穹顶均雕细镂。宅门檐板后侧书“敦本睦族”(中)“入孝”(西)“出弟”(东),成为村的最高指示。内二口阔气的天井(青砖铺面)间隔二排二面坡悬山顶灰瓦房,侧配东西厢房。垂花门(中堂)由八根红砂岩立柱撑立的二面坡歇山顶建筑,木质八角形藻井,三级雕龙头斗拱,棚板侧面雕麒麟、凤凰(“左麒麟,右凤凰”取代“龙凤呈祥”图案),更是罕见。正房二根红砂岩撑柱,中央设神龛,供李氏祖先灵位,配联:“入祠思祖德;登堂念宗功。”檐板书“右昭右穆”字。右下角设“旺相堂”,中央书“本坊土主福德神位”,配联:“白石知公老;黄金赐福人。”西厢房辟为“老年人协会”(门楣书“饬纪”);东厢房门楣书“敦伦”),部分辟为李氏展览室。2000多平方米的宗祠青砖砌墙,全用青砖墙瓦顶,雕梁画栋。宗祠西北角的三德公厅坐西南向东南的围屋,属新屋村,二天井三进,六根红砂岩圆撑柱,棱形藻井。进门檐板中央正书“气象万千”,背书“则蔫茗尘”;另有“露满纯椴”“益昭堂”“寿考维祺”等书,也属其独特之处。旁存一座全河石筑5层客家大围,坚固无比,是独特的棋盘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