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最大古村——廊田楼下村

标签:
盘点韶关古迹 |
在广东省韶关乐昌市廊田镇东南面,南傍“南背”,灵溪河滋润“乐昌米头”——廊田盆地(古称“兴隆墟”),东北与神秘的天石岩遥望,造就“山如屏立当窗见,路似蛇旋隔树看”的“金钱落地”风水圣地。由邓亨甫(据有关资料载,隋初(581~591),邓亨甫作宰梁化(今乐昌)县尉,其时梁化属东衡州(今韶关),任满寓居今廊田镇楼下村,为村邓姓始祖)建于隋朝初年(581-584年)的楼下村,曾架拱桥72座、建7座水楼、五福巷等9条主巷、科第名家等5座门楼,邓亨甫公祠等8座宗祠,8座宝塔,1座戏台,形如乡野王宫。
位于村北的邓亨甫公祠,约始建于明代,据《重修邓亨甫公祠》载,清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乾隆二年(一七三三年)、光绪丁未年(1907年)、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一九七二年、一九九六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方形,面阔15米,进深24.6米,占地面积约369平方米,青砖砌二面坡硬山式穿斗室梁架,覆黛瓦结构。案式正脊,葫芦刹,两端鳌吻,五岳式垂吻。三级台阶,开三门,石灰石质鼓形门枕石,通体精雕麒麟、狮子、盘龙、向日葵、卷草等图案,被岁月磨擦得光滑可鉴的表面,闪烁着不朽艺术魅力。楣书“邓亨甫公祠”。均绘“门神”,雄狮坐镇。盘龙横梁也算不俗之物。内一井二进:前半部分及两侧为过道;后半部分为大堂,二端雕龙头,中央寿字,花边图案横檐梁,雕花、卷草图案垫梁板,雕凤凰图案挑手,雕花垫板,脊檩仍存“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岁七年初十日
文魁阁前有条卵石铺1米宽檐街西通,尽头为五福巷门楼。楼坐东向西,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覆黛瓦,葫芦刹,两侧鳌吻,飞檐翘脊。邓榕芳建于清光绪六年(1881年)。9米高,面阔6米,进深4.5米,筑3米高,1·3米宽拱门。由11只“十”字形孔构成的窗,配联:“文星居北极,奎光射斗牛。”额镶“文魁阁”匾。形态魁梧,磊落英豪。
五福巷门楼内侧往东南方向,分布一系列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马头墙,覆黛瓦民宅,卵石铺巷道曲径通幽。不时与静蹲门口的石灰石质石鼓、彩绘飘棚、木雕麒麟垫板、精雕奔鹿的石灰石质门枕石、通体雕游龙、麒麟、卷草、花卉的横梁相遇,浓重的古韵扑面而至。
村西南隅有座古戏台建筑,戏台以东排列几幢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马头墙,覆黛瓦民宅。东侧有座门楣悬木质“进士”匾民宅,彩绘檐画,泥塑梅雀、牡丹图案,可谓艺术精品。内一井二进,隔板圆形方孔钱窗、檐绘卷草、四门楣分别饰壶形背景“礼门”、双寿桃背景“义路”、双瓜背景“仁居”、双石榴背景“由义”,如此造型,极稀罕。
“进士”匾宅东接积厚流芳巷,两侧仍存几幢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马头墙,覆黛瓦民宅。卵石铺巨著的圆形方孔钱图案檐阶、通体精雕龙凤呈祥、天官上朝、牡丹等图案的横梁、精雕石灰石奔鹿的鼓形门枕石、青砖砌方形照壁,令人铭心刻骨。东端为青砖砌方形门楼,楣镶砖雕莲子水鸟图案,额镶“积厚流芳”砖匾,两侧镶砖雕祥禽瑞兽图案,配方形安全栓。乐昌市不可移动文物。
积厚流芳门东北角为缨簪世奕门楼,邓寿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清修。《族谱》称“为仓板泄气水口,合族盛衰所关”。青砖砌拱券式外拱内方门,坐北向南,通宽3.2米,进深3.6米。门高3米,宽2米,楣镶“缨簪世奕”,砌灰塑五岳式脊顶,残存板瓦覆盖,配方形安全栓。乐昌市不可移动文物。门内卵石铺南北纵走的檐街,街两侧井然布置几幢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马头墙,覆黛瓦民宅。牛轭形横梁,两端雕龙头,中央上麒麟,下盘龙的造型,实属稀有。
据资料载,楼下村从宋-清出邓荣等6位进士,8位举人,宫员25人。
村主要民俗有打大幡、安龙神、顿兵、置花子、求雨等醮会,东北面的天石岩是重要的活动场所。
楼下村繁衍邓姓500余户,3000多人,他村无出其右。
浩浩荡荡的古屋遍布全村,如唐三彩碎片,闪烁着永不褪色的艺术光芒,不愧为广东省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