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览韶关书院

梁.萧统《<文选>序》载:“逮乎伏羲氏之王下天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治,由是文藉生焉。”揭示文明根源,也是教育最根本使。《汉书》载:“于是中圣乃设辟雍,庠序之教……郡国之有文学,因文翁始。”治学从教源于此。三国.曹丕《典论.论文》载:“……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教育关系国命民脉。北宋.王安石《慈溪县学记》载:“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夫教化可以美风俗。”一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道南书院新定章程》载:“养士之道莫大于学。学者,学士之所关,教化之本源也。……国家稽古右文,崇儒重道,天下郡县莫不有学,即莫不有书院以为讲习之所……”对教育功能作必要的补充。韶关历来对文人的培养重视有加,秉承“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哲理的学宫,官办为主的学院,希冀学子“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唐.柳宗元《四门助教厅壁序》:“周人置虞庠于四郊,以养国老,教胄子。《祭统》曰:天子设四学。盖其制也。《易传.太初篇》曰:‘天子旦入东学,昼入南学,夕入西学,暮入北学。蔡邕引之,以定明堂之位焉。《大戴礼.保传篇》曰:帝入东学以贵仁,入南学以贵信,入西学以贵德,入北学以贵爵。贾生述之,以明太子之教焉。故曰,为太教之宫,而四学具焉。参明堂之政,原大教之极,其建置之道弘也。……后魏太和中,立学于四门,置助教二十人,隋氏始隶于国子,而降置五人。皇朝始合于太学,又省至三人。”阐明教育必备的基本环境。据清《直隶南雄州志.建置略》载:“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皆教之之地。所以教之者,总其纲曰:明德新民止至善。”不同的地方对教育环境有不同的称谓。韶关教育机构有“育四方秀茂英杰,就八面雄豪贤士”功能。据清《直隶南雄州志.建置略》载:“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设科射策,郡国缘有文学。掾唐武德七年,诏诸州县及乡,并令置学。……后唐天成三年,颁下诸道州府各置州学……宋庆历四年,韶州郡监各令置学。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北宋.欧阳修《吉州学记》有类似的记载:“……其明年(庆历四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韶关办学之风蔚然于宋。清.廖燕《芥堂记》载:“然韶居粤上流,实开五岭风气之先。于是焉穷者,亦于是焉始。故其地多读书积学之士,而书堂园馆,亦因之而众焉。当其盛时,城郭内外,井烟互覆,咿唔弦歌之声相闻。南郊水西之地,别业多至数十百间,皆因丘壑自然之胜。”透切叙说韶城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治学盛况。

学宫名源于泮宫。泮,春称鲁国水名,作宫其上,故称。《辞海》载:“天子之学有辟雍,诸侯之学有泮宫。”源始汉代,“说经者皆以泮宫为学宫。”《辞源》载:“孔庙,封建王朝奉祀孔子旧宅建庙。北齐时,各地皆以坊内立孔颜庙。唐武德二年,以国子学立孔庙,贞观四年各州县郡普遍建立孔庙。明清时也叫文庙,旁设学宫,每年春秋设祭。”孔庙为中国教育机构的“首都”。《宋史.礼志》载:“徽宗崇宁三年诏辟雍文宣王殿以大成为名,元明清仍之”。此后对孔庙崇拜不厌其烦。“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的北宋仁宗庆历4年(1044年)诏天下州县立学,更定科举法,北宋徵宗大观3年(1109年)赐天下州学藏书阁名“稽古”,韶关学院一度旺盛。南宋乾道6年(1170年)乳源县城虞塘建学宫。历经宋元明清700多载,书院、社学、塾馆兴隆。北宋胡宾王及后裔、南宋进士胡梦贞,北宋3世进士邓戡、邓堂、邓弼亮,人赞“二胡声驰翰苑,三邓世耀制科”清代进士丘作砺5世功名,称“五代书香”皆学于书院(学宫)。《元史》载:“大德四年(1300年),添设学正一员,上自国学,下及州县,举生员高等,从翰林考试,凡学宫泽史,取以充焉。……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明史》载:洪武2年(1369年)10月辛卯,诏天下郡县立学。洪武4年(1371年)春正月,诏设科取士,连举三年,嗣后三年一举。……洪武13年(1381年)8月,命天下学校师生,日给廪膳。明代广东办书院臻鼎盛之季。刘伯骥称:“自正德年间起,广东讲学风气与书院兴创便为之一变。在广东理学经陈白沙揭标之后,继之以王阳明抵驻广州,士子云趋景附;魏校提学到粤,也常召儒士辟书院以讲心性之旨。而湛基水、霍韬、方献夫、黄佐、薛中离等皆为理学名儒,各承师说,辟书院以讲学。所以,明代广东书院,以这时为最盛。”顺治年九曾下令禁止书院。康熙初年,禁令稍驰,各地书院重建。《清史》载:乾隆10年(1745年)5月,颁御制《太学训饬士子文》于各省学宫,办学形势不断改善。深潜于市区风采路东段66号的韶州学府是粤北地区的古书院中枢。
蜀.刘备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书院应永远秉赋倾力造就适时各类人才为宗旨。“兴行教化,作育人材”为立学之根,培植“敦孝顺以事亲,秉忠贞以立志”人材。以授道传业为宗旨的书院,已明显心余力绌,无论何时均有其积极意义。敏捷整合“洙泗之风”和“稷下之学”优越,吸取“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擅自骄伐而天下三分”教训,人尽其才,使书院成为效力时代的知识锐器和难得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合理利用,使之青春不老。
二〇一二年九月九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