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书香之村——户昌山村

标签:
盘点韶关古迹 |
形筑屋势,掩映于犟强穿行岩溶山地的乐宜古道畔,乐昌市庆
云东北3.5km永乐管理区。东依5脉集成的拥蔚翠凤山,箍围
“五脉归巢”(五马归槽),西迎东北-西南“S”形纵贯的田
头水,似太极阴阳鱼的“聚宝盆”,奠定风水天局,房屋如椰菜花式朝四面绽放。3大直巷前后左右沟通,20余条横巷辅织;
巷岔关键点立小门楼,以保障人家安全。
前的池塘里。《李氏族谱》载,始祖伯伦及父大万南宋末迁入,历经八百年风霜。……
规模,为黄圃地区旺村。因人丁迅发,在外地大量购买田地、山岭、寮场。后因遭受瘟疫,人口锐减,康熙年始恢复元气。
嘉庆年(约1523-1662年),人口臻鼎盛。房屋在明代基础上进行扩建,采用当地民房形式,有中轴线结构、“丁”字式、
中门格式、前后厅式等,造型美观、实用。前厅宽阔、采光合理,既实用又方便;两侧有厢房,后厅则为主位,坐向神龛,
厅中摆八仙桌,首席用“寿字椅”,配高脚凳,给人以郑重庄严感。青砖灰瓦、木梁结构。受黄圃“凤山书院”熏陶,明清
起先后建观音阁书院、云从书院、龙门弟私塾、华峰书室、私塾、书屋,敬惜字纸塔、节孝坊和“问礼堂”等文教设施,历
元、明、清几代,英才挺出,先后有一批进士、举人、贡元以及“六品军功”等名人,誉为“人文蔚起,科甲联登。”村前
大坪仍存几十对象征功名的赫赫文峰——“旗杆石”(围公石)、内存壮志凌云的“进士”匾和洁气撼山的“西平世家”
匾等均令人赞叹不绝。屋檐出水短,檐下砖墙立体泥塑像,绘各类图案、人物、花草,配“松风水月”、“蟾宫”、“龙门
第”、“腾蛟起风”等诗、词,书法艺术颇高。雕龙刻凤的神台和大床。祠堂、私塾、雕梁、壁画、牌匾、雕龙镂凤神台、
莲花蕾挑手等文物古迹,栩栩如生,排列井然,举目遍是。古道旁深沉的“云梯”摩崖石刻威风不减当初,内容丰富,文化
气息浓厚。整座建筑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风格,蕴含深厚民风、民俗文化价值,真是书香四季,文贯八方!李氏宗祠为纪念开基祖大万公的宗祠,是村综合文化的集点,含浓厚道祖李耳蕴味。慷慨壮烈的村勋碑——李陈氏节孝坊:巴人歌道:“筑室载直梁,国人以贞真。邪娱不扬目,枉行不动身。奸轨辟乎远,理义协乎民。”是贞节坊功能的精括,族人道德的重要熔炉。作为文化底蕴深渊的古村,不乏此物,“昭明有融,高朗令终。”表图铭旌,洁净骑在村西北隅约1km古道,“苹蘩”贞女顺妇楷模,残损殆尽。《隋书·列女》称:“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非温柔无以成其仁,非贞烈无以显其义。”敦崇礼教,动尊礼度村节节坊则浑身洋溢着这一信息。《乐昌县志》载:“李祚性妻陈氏十九夫故”,表奏朝廷为其建坊,皇上命地方官给银30两于清道光9年(1829年)建4柱3间5楼牌坊。面阔8.7m,3层通高10.7m,每层均设上翘角,豪壮超越。明间比次间较宽,2侧透雕石板饰物,饱满青石葫芦刹顶。正反正中均阴刻“圣旨”,2旁斜方格透雕石砌。左横额阴刻行楷“行义”,落款“乐昌县节妇李祚性妻陈氏立”;右间横额阴刻行楷“苦节”,落款“赐进士出身署韶州知府立”。坊背左右间横额上分别阴刻“兼全”、“孝义”,落款分别是“乐昌县节妇李祚性妻陈氏立”和“署理乐昌教谕刘为”,字均大约0.35m。造型精妙,庄重雅素,德高望众,地方特色浓郁,残损严重,县文物保护单位。闪烁“非正不言,非正不行,非正不听。”孝德重如泰山光辉。村前屋后还存叙述“户昌山村八景”诗文:睡狮望月、松潭浴日、梅溪樵唱、江山揽胜、南华晓钟、蔚岭积雪、炉峰烟蔼、龙颈瀑布,与天姿纯仁的山水共同涵养一座品德孝慈的古生态村落,令人刮目相看,堪称岭南品学兼优的文化瑰宝。已申报粤首批古村落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