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2012-01-03 19:53:14)
标签:

盘点韶关古迹

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2003年统计,有590户,2521人。据楼下村《邓氏族谱》载,以邓姓为旺族,沈、袁、张、陈、何、彭、吴、朱、龚、李、许、郑、谭、罗、曾、邝、黎、王、陶、杜,共21姓。隋朝初年(581-584年)始祖邓亨甫从湘庐阳县(现汝城县)坪塘村来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梁化县(现乐昌市)任县令,致仕后到楼下定居,繁衍46代,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1400年,乐昌市最大、历史较悠久村。唐代的“灵溪春”、“桂花”佳酿就闻名天下,古称“兴隆墟”的廊田呈8爪鱼形安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祥趴在乐昌市东陲约20㎞长,5㎞宽,一马平川的小型盆地,湘粤2省交绥,乐昌、曲江、仁化、乳源、汝城、宜章6县区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市)接壤,清乾隆7年(1742年)张应朝筹建的廊田墟南约4㎞,史称东乡。因3面高山攒簇成北向南渐低,状如1条不规则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的“Λ”型大绿色走廊丘陵平原履带,廊内充填如从“天府之国”切割出来的1片精华数万亩膏田而称廊田。由西北傍五指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亚、铜坑山脉,西接盘岭、猫公头山,西南远眺将军山,南望大石山、金鸡岭、老公石(黄土岭),东南接老大岭、新大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岭,东倚灵君嶂、牛栏山以仁化为邻,北以苍劲的屏风岭、板田山、凤凰山,龙山为屏靠,东北枕“熊掌迹形”的乐昌盆地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巅峰的灵君山(寒公脑、庙庵),共绕舒坦膏腴。东北-西南有源于湘、粤交界的白云仙纯鲜廊田河(古称长来水、灵溪河)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从村西畔倏然擦过,东有柔软的山水圳和源于西南牛栏山的清澈牛栏水(楼下水、金鸡水)在西北角无限深情地投入廊田河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的清白怀抱,如3条活生生永不疲惫的蛟龙世代灌润古村,垒筑地平开阔,水源足够,光照优越,土地肥沃,达3636亩,年产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稻谷>6万担,人称:“廊田是乐昌的粮仓,楼下则是廊田的粮仓。”盛产优稻的“乐昌粮仓”之“米头”。村曾有72座拱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桥,7座水楼(围),足可凭强硬的实力赢得“乐昌水乡”。全村如摔碎的1樽巨大唐三彩,又如古波斯国宝霍斯罗夫之春地毯乐昌第一村——廊田楼下村
飘来永远停泊在沃野中,到处洒满珍贵的艺术碎片。村南侧曾称“南背、金钱落地”的古墟镇,北隅几株千年奇树依旧老当益壮;东北角仅2㎞之遥的天石岩给本已笼罩浓重古朴风韵的村态又包裹了一层密不透风的神秘。博学明识,无所不贯,谦恭慎密,浩德钦明的先辈,以仁为本,以义治之。宋、元、明、清辈出6位进士,8位举人,任县令以上宫职者达25人。始盛于宋绍圣年(1094-1097年)邓荣首位中举人,掘开本村金榜题名先河。宋建炎年(1127年)邓晹中进士,任保昌县令;宋淳熙年(1174年)邓党中进士,授官南思府监税。接踵荣登进士的是宋淳祐年(1241年)邓梦荐,授翰林学士,皇宫教授,封朝散大夫。楼下村名震韶关,一座座厅堂、公祠等有浓厚公利性建筑如雨后蘑菇,拔地而筑。元朝达极至,元至正9年(1349年)邓元考取解元(乡试第一名),并任枝江县令。村巷初具规模,围墙,门楼成防御体系。沈孟五郎及子沈福善从南乡沈洞村来此沈家坊定居,与邓和睦一村。明清达鼎极。明正统7年(1443年)邓颙中进士,授江西永丰知县,后剿贼遇害,封光禄寺少卿,谥忠毅;明景泰7年(1456年)邓瑗中举人,任湖广按察佥宪;邓钦任北京国子监演掌公巽;邓宣任吴县县令;邓守任安远县县令;邓宿任漳浦县令;邓祚任长阳县县令;邓大行任四川巫山县县令;清光绪6年(1881年)邓榕芳中举人。至清末,巷道基本完善,有富斗巷、中心巷、五福巷、坑蜃街、田子巷、东边头、水楼巷、沈家坊、联芳巷等多条主巷,8座宝塔。几乎存好的“科第名家”、“缨簪世奕”、“文武阁”、“五福巷”、“积德流芳”等形态各异的门楼、古巷、楼阁,反复证实纵横交错,曲折有序的村中荣耀。水明楼、镜波楼、忠毅楼、文魁阁、科第阁、邓亨甫公祠、杨溪公宗祠、沈家坊宗祠以及几十间古厅堂,散发浓郁的日本圆通寺庭园风光,堪称乐昌第一村。村中的精神支柱——邓亨甫公祠是村民的崇拜中心,“科第名家”门楼、“缨簪世奕”门楼、国魁“文魁阁”、五福巷文魁阁堪称村中文化宝典。楼下村戏台是村民祭祀的关键平台。较显赫的醮会有:1、打大幡:一般一村或数村联办,参与者有数十户或上百户人,旨在求神保佑,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六畜兴旺等。民国初岩前、沙洲、李屋、平富、农壮大、王屋、黄土岭等村初春举行。自捐款请民间道士(师爷佬)向菩萨许幡(许愿)。夏末请道士荐幡(荐愿)。冬收请道士择日酬幡(还愿),俗称“打大幡。”在田间或空旷坪搭大棚厂作道士法坛,做法事和会首人没活动用。把当地庙菩萨暂接到神坛里日夜供奉。一般8-10位道士参加做法事,7天7夜,3日“文”,4日“武”:文以释迦牟尼(如来佛)为祖师;武以太上老君(李聃)为祖师。竖大幡、刀山、上刀山、捉鬼、过火坑、下油锅等表演最精彩。竖刀山最隆重,外村或别处村民舞龙、狮来庆贺。承坛法师称“大幡师爷”,法名可取朗名:如巫清一郎等,受同行尊重。2、打醮:次于前者的求神祈福形式,有龙神醮、清醮、炼醮、谱醮等,一般一村或数村同办。民国初九牛头为求神保佑日军不进村,楼下村为求雨,鹿江村为求神除瘟等均打过醮。一般做法事3天3晚或5天5晚。程序与前者相仿,免上刀山。炼醮要过火坑、起油锅烧鬼王;火坑在地上挖1条约5-8m长坑,内燃烧木炭或木柴,道士施法将烈火以“搬雪山”形式,口念词句,赤脚踏火过。然后“将军”(人扮)拉着“鬼王”(茅草做)过火坑,烧鬼王认为可邪气不侵。3、安龙神:家门不幸认为是失去镇邪“龙神”,请道士在祖堂焚香点烛做法事1天1晚。重官张帖家堂神位牌,祈求“龙神”镇家,“驱牙除灾,保佑平安。”4、顿兵;1家或1村有祸事,认为保护镇村的“阴兵阴将”走散了,请道士做法事,招集阴兵镇家,驱邪殓妖,保佑平安。5、置花子:即斩关煞。民间小孩有病,认为花树不正或有关煞相侵,请道士在家堂作法事。其中要用稻草做1假人,瓦缸装1雄鸡藏于茅人内,道士手执长剑作破胎取魂动作,从茅人中把雄鸡取出,以示还魂小孩。6、求雨:久旱,乡民请道士做法事祭拜菩萨,祈求神明上天奏禀民间旱情,广施雨霜。有的抬菩萨游街,暴晒神像,以示求雨。均为民间对自然的无奈,“曲线求生”,纯属寓乐有余而成效不足。紫烟充足,遗世独立天石岩余汉谋题刻“天石”,令人思绪万千,难估其价。触目皆是的古迹铺成巷道阔卓,绿树聚荫,渠水流鲜,曲折盘旋,古雅纯和的村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