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文昌塔 又称文昌阁塔,文昌阁。静谧傍在乳源县城东南端1㎞鹰峰东路南水河西岸,坐南朝北,县文物保护单位。形容隽永,文气充足,壮志凌空,如县城1支永远屹立,思路敏捷,饱含文学素养的妙笔;4周山色葱黛,河光潋滟,洲头夕照,古塔啼鸦,县城徽标。清康熙2年(1663年)《乳源县志》载:始建于明万历12年(1584年),知县赵佑卿筹建,明万历29年(1601年)知县吴邦俊建塔基,天启五年(1625年)知县谭汝伟“阅乳治襟水飞流无关锁,中有沙洲,原塔基而工未竟。……鸠工募夫,捋石庀料……捐俸建文昌塔于其上,层楼耸出,以锁中流”。并撰《建文昌阁记》载:“……一日偕诸生徘徊洲上,则见乎苍山耸翠,拱揖前后,碧江毓秀,映带左右。……不数月而阁成。……高以三层,方以六隅,始成台阁规模。”后经重修成塔。明末由1姓邝乡民修整。1996年省文化厅、乳源县拨款35万元全面维修,并划定保护范围。建塔传说颇多,一说为镇乳江河妖,堵截7尾鲤鱼精上水作孽所建。6角7层楼阁式青砖石灰浆胶泥砌筑。朝西,通高21.20m,底层周长19m,墙厚0.95m。从次层起塔体高度逐层缩小。各层衔接处以菱角牙砖和平行间挑檐砖叠涩出短暂檐,檐不盖瓦。表面批白灰,石灰黄泥浆和青砖砌筑,抹成垄沟。每层均1开正西拱券门,其余开假门或真窗。2、3层门额上分别镶“气象万千、文星拱照”石匾。第5、7层窗门朝东、北,第4、5层窗门分别朝东北、东南方。第5层1窗门朝西南,余层表面凡无窗门者设1座进深10㎝壁龛,塔内枋木结构层楼与外面层次均衡,各层用楼板分隔出塔心室,梯通极。顶原设铁葫芦塔刹,构造完好如初。原塔下建“得月亭”相匹。《乳源县志》载:“檐牙簸空,亭亭天表,窗牖玲珑,超超尘外,登之者,飘然有凌虚之想,宁独一邑之壮观。”诗赞:“一柱中流抵大荒,回狂既倒力非常。残碑芳草连云碧,古道垂杨带月黄。”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