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与共的研究生时代——谨以此文纪念我们毕业十周年

生死与共的研究生时代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毕业十周年
2000年9月,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攻读刑法硕士研究生,2003年7月毕业后回到家乡的一所大学——华侨大学法学院任教。2013年既是我们研究生毕业十周年,也是我从教十周年。回想起十三年前那次重要的人生选择,追忆起研究生时代的许多往事,我深感幸运,为自己能够有机会到中国这所法学最高殿堂研习法律而骄傲,也为自己能够在这里结识许多法学名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而幸福。那一段日子是我人生当中最值得珍惜和怀念的幸福时光。
一、共患难的那一刻
那一年,我们刑法专业的研究生共有16人,其中,男生11个,女生5个。
http://s6/mw690/8a1007dag7c6ac7df2a55&690
2002年4月20日星期六,那一天注定是一个令我们终生难忘的日子,我们刑法班有十五个同学结伴前往北京郊区的密云县春游。中午十一点多,我们一行人乘车到了密云县城,受到了当时一位在密云县国防科工委工作的人大法学院校友郭双全同学热情接待。他既是我班上许多同学大学时代的同学,也是我的一位安溪老乡,在平时的交往中,我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平时交往比较多,他经常在周末来人大找我们。
吃完午饭之后,我们乘坐两辆“松花江”牌的小面包车,兴致高昂地前往密云水库。在车上,有的同学在说笑,有的同学在打盹,但万万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就在我们身上发生了。当时,我们的面包车走的是上坡路,在某一个拐弯处,突然有一辆北京首汽集团的大客车迎面而来,强大的撞击力不仅把我们的小面包车撞翻了,而且还撞扁了。我当时大脑一黑,晕倒过去,什么都不知道了。当我醒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了密云县医院,看到的是我的另外一位已经醒来的同学默默地半躺在病床上。此时,我才意识到我们刚刚遭遇了一场特别重大的恶性交通事故。在半昏半醒的时候,我在迷迷糊糊中听到了两个医生在我们身边议论道:这两小子命够大的!我当时就预感到,可能有我的同学在这场事故中离开了我们。
当天晚上,我和那位醒来的同学被两辆救护车紧急送往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治疗。救护车在马路上一路鸣笛,一路奔走,真的没有想到,那竟然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乘坐救护车。到了北京军区总医院的时候,医院马上安排医生给我缝已经裂开的上唇。在缝合中,开始陆续有人大的刑法老师和同学来看望我们。我一边在接受缝合,一边听到他们的介绍。此时,我才知道,我们乘坐那辆小面包车的八个人中,已经有四个人永远离我们而去,即我的两位研究生同学、那位安溪老乡以及司机,而我则是四位幸运者之一。我们四位幸运者被紧急送往北京市区的三家医院接受治疗。更为幸运的是,我是四位幸运者当中受伤最轻的。在随后后事的处理中,人大法学院在密云县殡仪馆为我那两位研究生举办了两场隆重的追悼仪式,虽然我的手也骨折了,但还能走路,我就特别交代我同学,追悼会那一天,一定带着我去参加,我要送送我那两位同学的最后一程。
十几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在那两次追悼会上,人大法学院的领导、刑法教研室的全体老师、我们刑法班的其他同学以及这两位同学生前的同学好友,共有三百多人参加了追悼会,大家都表达了对两位同学的哀思。当我看到我那两位同学家属几近昏厥的场面,我不禁痛哭流涕,悲痛万分,我能想象他们失去那么优秀小孩的悲痛心情。如今,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在默默地祝福他们!
二、见真情的那一段
在事故发生后几个月的日子里,我和其他三位受伤的同学就一直在北京三家不同的医院接受治疗。在那段最艰苦,也是最难熬的日子里,正是人大法学院的老师们给我们许许多多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正是我那些热情而又善良的同学帮助我们度过艰难的时光。
在刚刚开始的一个月时间里,每天中午,我们四位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同学都能喝到同学轮流为我们炖好的香喷喷的骨头汤,都能收到来自老师、同学和朋友送来的鲜花。在那段时间里,尽管其他同学都有着繁重的学业,但他们都一直坚持每天给我们炖骨头汤,每次都安排三个人同学兵分三路送到医院来,风雨无阻,坚持不懈。要知道,偌大的北京城市,每次送来的时候,都要先搭坐公交车,再转乘地铁,然后再乘公交车,每次都要转乘好几种交通工具,尽管这样辛苦,尽管这样的麻烦,但他们仍然坚持了一个多月,以至于我都能摸出他们送汤的规律来。有一天,我告诉在同一个医院的同学说:今天,肯定是某某同学送汤来了。结果还真的是那位同学送汤来。此时,我在想,他们每天都要上课,肯定都有值日安排表。
在那一段时间里,我们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有人大法学院老师、同学的探望和关心,最开心,也是最期待的就是每天中午都能够喝到同学们辛辛苦苦炖好的骨头汤。后来,当我出院之后回到宿舍,看到我同学的学习桌上放着一张写满同学姓名的值日表时(上面写着哪天谁买骨头,谁负责炖,谁负责送),我感动得哭了,我忍不住流下了幸福和感动的泪水。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正是以杨丹为班长的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安排,正是他们天天不辞辛苦的送汤,才让我们的身体恢复得那么快,才让我们在苦难当中享受幸福的时刻,才让我们在最脆弱的时候感到同学们的真爱。
至今仍令我感到温馨和幸福的是,我刚住院的时候,感到非常的苦闷和寂寞,有三位细心而又贴心的民商法专业的女同学:蒋桂芝、陈艳、王云,她们为了让我在医院里面有一个好心情,共同出资为我购买了一台收音机,让我在医院里能够随时收听广播,顿时增加了我生活的乐趣。我一直非常感谢这三位女同学的细心和关爱,尽管我们不是同一个专业的,但彼此之间都非常的熟悉和友好,他们对我的关心值得我终生铭记。
三、要感恩的那些人
2003年四五月份之后,随着研究生毕业日子的一天一天临近,我当时就在想,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记载和怀念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风雨日子,怎么纪念我们三年真挚而又伟大的友谊,应该怎么来感谢和感恩这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在与同学的探讨中,我们一致决定编辑一本毕业纪念册,将我们曾经经历的往事一一写入这本纪念册。那段时间,北京正直“非典”,但仍然有不少同学留在了人大,耐心地等待着毕业答辩,等待着毕业日子的到来。
在那段日子里,我和其他同学都非常认真地编辑着这本纪念册,我们当时就表示,一定要让这本毕业纪念册成为每位同学的传家宝,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我们曾经在人大法学院这所非常温馨的法学殿堂中学习生活过,让他们知道,我们在这里结识了许许多多可亲可敬的老师和同学,让他们知道,我们曾经经历的苦难以及在苦难中结下的彼此关心的伟大情谊。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也一直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谢同学曾经对我的帮助和关心。当时在人大校园内,有一家专门销售法律书的书店,平时我经常去那里看书买书,与老板非常熟悉。在毕业前夕,我看到许多同学都在打包行李,我就找那位书店老板借了一把打包机,并向她购买了两捆打包带,回到我们这一年级居住的研究生宿舍楼,挨家挨户为同学免费打包。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一个肩膀扛着打包机,一个肩膀套着两捆打包带,走到二楼的女生宿舍,挨个宿舍叫喊:谁要打包,免费打包。当时有不少女生打开宿舍门,探出头,让我去给她们打包。我也不知道当时为多少女生打了多少包,反正两捆包装袋都用完了,仍还有一些同学没有打包。因为这些女同学,在我们患难的时候,在繁重的学业之余,经常去医院看望我们,关心我们,我一直心存感恩,总觉得在毕业前夕,自己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如果不在毕业前夕为他们做点什么,恐怕以后再也没有回报、感恩他们的机会了。
研究生毕业快十年了,我的三位好同学、好朋友:赵飞、李兆涛、郭双全也已走了十一年了,此时此刻,我在内心深处更加强烈地怀念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天堂过得还好吗?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