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永生散文:我是故乡走失的一粒麦子

(2022-05-25 14:23:11)
标签:

365

卢永生散文:我是故乡走失的一粒麦子



作为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我打小就知道,一到芒种,整个农田就渲染成了一片金黄的海洋。微风拂来,麦浪推着麦浪,农历五月中下旬,小麦成熟的季节到了。老家的麦田一片金黄,大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准备着收割小麦,颗粒归仓。
我的家乡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是一个大山区,在麦地的边缘行走,温暖的季节, 让麦子绿油油地拔节。春末夏初,麦子开始抽穗,开花,灌浆。到灌浆后麦子就可以吃了。这时的麦粒,绿盈盈、饱饱的,戳上一把,放到嘴里,一咬,清凉的汁水顿时进入喉咙。仲夏,麦子成熟,一阵风吹过,他们笑弯了腰。

我们曾在麦垄里静坐,手捧教科书,读历史的风云变幻,寻铁路、公路的伸展。大自然精美细致的语言,把思绪诱惑得上下翻飞,我们,如同一株株平凡的麦穗,在阳光下静悄悄地长得籽粒饱满。

站在麦地的边缘,听鸟的叫声此起彼伏,仿佛在抒发自己生活的感悟,尽情瞻望,可以触摸时空的苍茫。有时,我们会试图去理解一粒麦子,如何制造生活的温饱与安康,如何走进农家麦草苫顶的屋子,便想做一棵遮阳挡雨的麦草,接近奉献的本质与辉煌。一株麦子,从小到大,先后共长八片叶子。家乡农村有“七叶儿整,八叶儿黄”之说。这是说,麦长七叶时,麦粒已开始灌浆蓄粉,八叶长足了,麦子也就黄了。今夜,麦稞叶子上,露珠晶莹闪烁。我捋了一片麦叶,觉得边沿生长的绒毛,似锯齿一般粗糙割手。这些叶子,下端紧紧地抱着麦秆,在阳光下制造出养料,源源不断送向麦穗。麦粒饱满成熟了,它自己却枯萎了——我佩服麦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收麦子基本上全靠人工,那时候一家人一天才收一亩麦子,这样的日子要持续七八天,拉回来的麦子运到碾碾滚轧好的麦场上,套上牛,拉上石滚子,转啊,转啊转,然后扬呀场,收籽,晾晒,收仓,最后挑麦秸,做成垛。起垛、上垛,男人用叉往垛上扔麦秸,女人则在垛上挥舞着木叉,麦垛慢慢的高了,每每这时,我总会担心麦垛上的人怎么下来,幼稚的童年里常常打上许多五颜六色的问号。

接下来就是晒麦子啦,也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孩子们会撒欢似的围着一堆堆的麦垛捉迷藏。或是找个阴凉铺个口袋躺下,仰望蓝天白云,总觉得美丽的蓝天是麦场,而丝丝白云是大人们扫场时留下的痕迹。好想把洁白的白云扯一块擦擦父母脸上的汗……美丽的遐想常常被母亲‘回家吃饭啦’的喊声打断。猛地坐起身,一边答应着一边往家跑……如今打麦场被岁月风蚀了,而麦收那些美好的记忆却深深印在我的心里。夏季的脚步刚一迈进,人们便开始收麦子。眼前是金黄色的麦穗,颗粒都非常的饱满,沉甸甸的,把麦秆压的都有些倾斜。远远望去,整个麦田就像一块美丽的黄色地毯,一阵风吹来,麦穗随风舞动,就像金色的大海中的波浪,一浪推这一浪,此起比伏,非常壮观。看着收割机将一粒粒饱满的小麦收起来时,真有点感到心疼与留恋。见不到那金黄的麦地,也许只能等来年麦子丰收时了。
守望麦田,每当面对,总有一种“面朝大海”的感觉。那一望无际的麦田,就是浩瀚无边的海面;那起起伏伏的岗坡,就是静默的波涛;那隐隐约约的远山,则是遥远的海岸。立于一个自选的制高点上瞭望,让人能真正体会到一个哲理:天高地厚,载万物而容万象;天远地阔,任鸟飞而纵马奔。
  蓝天、白云和葱绿的麦田,共同拼合出最辽阔的地理空间,延展着人世最博大的襟怀。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人显得何等渺小,名利又何足挂齿!你有多少的人世烦恼,都能在这里消弥;你有多少的思绪联想,尽可在这里放飞。来这里休闲,不用担心什么风险,不必顾虑什么后果。这里是一个按摩疲倦心灵的温馨港湾,能让你彻底的放松,完全的坦然。
光阴不紧不慢的前行,依旧是风一吹,麦浪便翻滚起金黄。只是曾经农村那种收麦子艰辛场面慢慢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化,伴着祖国的发展,现代化的触角已经深入生活的细节,中国的农村也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可新一代年轻人谁又能体会到老一辈割麦子的艰辛呢?
三夏时节,麦田里没有一丝的风,闷热而干燥,麦子一片片地摞倒,汗水一串串地滴落,归堆、装车、拉运都是体力活,口渴得冒烟,偶有卖冰棍的到田间吆喝,一毛钱可以买到五根,大人们一般情况是舍不得吃。
天气越热,碾压麦也就越顺。中午时分,大地热浪滚滚,打麦场石滚子转得正欢。那时,往打麦场上送水送饭成了我们的正事。从井里打出来的一桶凉水,放上白糖,抬到打麦场。舀上一碗,只听得咕咚咕咚,几大碗水就进了肚。饭也是一年中最好的,量大菜好,有时还会有肉,一大盆饭不一会儿就全空了。那些日子里,也会遇上变天,甚至疾风暴雨。一看雨就要来了,大家伙全部上场,把麦桔杆重新堆起来,用塑料布盖严压实。
如今,我就是故乡走失的一粒麦子,漂泊在异乡,很多时候,想把一把麦子在手上,然后听滚滚麦浪在故乡艰苦而愉快地成长。回望麦地,每每望着那黄灿灿待割的麦子,我就禁不住想起早逝诗人海子的关于土地与麦子的诗:“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是这样美丽而负伤的麦子/吐着芬芳/站在山岗上”。诗人是那样热爱歌诵他的乡村和麦田,在诗人眼里麦子已具有活生生的生命,而我的勤劳的乡人们不懂得,也不会想到海子的诗,他们只是收获,获得那种粮食的富足。


作者卢永生职业传媒人43年,实名卢永生,昵称擦肩而过和冷雨永生。【第四届中华长江文学奖国际赛】参赛:192号卢永生散文:站在远处看你。读过书主编广播电视节目办过报纸,当过网络写手;新浪博客写手、博客中国专栏作家。励志语: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1980年7月房县一中文科毕业,处女诗《我们这人》发表于1987年第3期《东风.>>杂志,从小爱写作,路走得坎坷,但梦还在,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糸毕业,1985年7月进修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糸,1997年9月入北京广播学院深造。代表作《抗婚的少女,你在哪里?》在全国引起轰动,并获五本中央级证书,报告文学《为了洁净》,小说《桥头》,诗《打工者的周末》一批作品共80万字发表,发表于中国青年报,金时代杂志, 《九头鸟》杂志2009年第5期,发表了我的作品《秋雨》,代表作《抗婚的少女,你在哪里?>在湖北日报农村版讨论长达三个月,几十年历任中央,省,市优秀通讯员,2001年新闻中级职称。从1980年11月历任电台记者,编辑,并主持午间半小时改革之路栏目,2010年10月,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局,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颁发30年以上电视工作者荣誉证书,1985年9月任县作协会员,1990年至1991年任局团委书记,1995年任电台编辑部主任,1996年任县新闻中心副主任,2005至2007房县广电报编辑,2007年至2013年3月主编电视<<>点击>节目,2013年3月主编电台<<新闻>节目,2014年6月,任电视台旅游频道副总,《诗祖故里游》编导,湖北房县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卢永生邮码:442100 QQ96114919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