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江南(一)
千灯古镇,灯之意象
2012年3月下旬,晓辉老师受邀去周庄拍照,我随同前往,因而成就了我们此次的烟花三月下江南之行。
下江南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位于昆山附近的千灯古镇。
千灯古镇原本不在此行的计划之中,但正好空出一个下午的时间,“千灯”的名字又让我们觉得好奇,因此决定前往。

“千灯”是个被周庄、锦溪、甪直、同里……若干知名古镇包围着的鲜为人知的小古镇。这里是明末清初著名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家乡,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世警句,激励无数仁人志士报效国家;这里还是昆曲创始人顾坚的故里;这里的少卿山,有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土建筑金字塔”;这里还有建于梁天监年间的秦峰古塔等诸多历史遗存。

千灯古镇里有条石板街,是江南古镇保存最长、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南北贯穿古镇,全长1.5公里,主干道长800米,由2072块条形花岗石板铺成。石板街始建于南宋,明清及民国时期都进行过整理修缮。石板下面设有既宽又深的下水道,与古镇各处的河埠、河滩相连通。因此,即使下滂沱大雨,石板街上从不积水,转晴即干。

石板街很狭窄,两侧的屋檐相对、小楼相依,成为千灯古镇的特有风貌。
我们行走在石板老街中,吸吮着空气中弥漫的各种莫名的香味,享受着小镇的悠闲与宁静,遇到凭票而入的陈列馆,进去转转,体验一下小镇文化历史的厚重。

有关“千灯”地名的来历,说法很多,有说“原来这里有数千个的土墩,所以称‘千墩’”;也有说“原来这里长有茜草,所以称‘茜墩’”;更有说:“原来这里灯多,所以称‘千灯’”。

其实,千灯的旧称为千墩,清宣统二年,把“千墩”易名为“茜墩”。后来人们都感到“茜墩”、“千墩”都不如“灯”更好。“灯”象征着光明、辉煌和富裕,“千灯”这个地名就由此而来。一九六六年改名为“千灯”至今。

如今的千灯人,以灯为灯,在“灯”上大做文章,建起了“灯艺术馆”。收集了国内外的各种各样的灯。

当我们走进“灯艺术馆”,立刻就被陈列的上千只千姿百态的灯所吸引。

目前,千灯正在打造一个名符其实的“千灯”。到时候的千灯,入夜后,将无处不灯,街上有灯,桥上有灯,岸上有灯,塔上有灯……
呈现千盏彩灯齐明,万家灯火共亮的壮观场景。

民居、拱桥、小船依然是我们拍摄的主题。
借着夕阳的色彩,白墙黑瓦的民居和小船倒影婆娑,成就了一幅幅凸显古镇风情神韵的神奇画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