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多少的因素(摘自《土壤地理学》朱鹤健、何宜庚)

(2011-10-23 16:58:40)
标签:

杂谈

分类: 地理教学

重温经典,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多少的因素(摘自《土壤地理学》朱鹤健、何宜庚)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温度、降水、湿度和蒸发等因素而起作用,即水热条件及其动态的综合。
  1.气候控制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及其地理分布气候因素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到土壤中的水、气、热的状况和变化。气候不仅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和物质的淋溶过程,而更重要的是在颇大程度上控制着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决定着养分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的速率和规模。所以,气候是土壤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因素,控制着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过程的总趋势。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土壤便有很大的差异。
  气候在地表呈有规律的变化,构成呈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布的图式。而土壤的类型亦发生相应的更替,表现出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土壤的这种空间分异通常认为主要是由气候的变化引起的。但气候与土壤之间的关系,也可因其他成土因素的参与而变得复杂化。另外,土壤的特性不仅与近代气候有关,而且与过去的气候变迁有关。如受第四纪冰川波及的地区的土壤年龄和风化期的长短,就与未受这种影响的地区的土壤有巨大的差别。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土壤受冰川覆盖的影响特别深刻,由于冰川退缩的情况不同,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差异。
  2.气候制约着土壤的形成过程气候对成土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母质和土壤中矿物的风化和淀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水分的蒸发和淋溶等过程。一般地说,温度增高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 0℃增至50℃时,化合物的离解度增加7倍。所以在低纬地区的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速度,比中纬和高纬地区的快得多,风化壳和土壤的厚度也比中、高纬地区厚得多。如我国高温多雨的南方,风化壳的厚度可达几十米;而干冷的北方和高山区,风化壳皆很薄,土壤发育程度也较低。
   
  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湿润地区,淋溶作用强,土壤具有盐基饱和度低,酸性强等特点。如各种森林土壤。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干旱地区,淋溶作用弱,土壤常具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盐基饱和度较高,剖面中有碳酸盐、硫酸盐甚至易溶盐的积累。如栗钙土、棕钙土等。
  水热条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则相应地减少。降水量的影响则刚好相反。雨量增多,有机质及全氮的含量亦多。但过冷和过湿时它们的含量又趋减少。这就表明温带草原土壤(黑钙土)成土过程中水热条件的总效应较高。此外,与该植物有机体的特性也有很大关系。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生物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生物的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物质聚集于土壤之中,才能使土壤具有肥力并使之不断更新。因此,成土过程实质上就是母质在一定条件下为生物不断改造的过程。没有生物的作用便没有土壤的形成。尤其是陆生植物与土壤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从属性。
  1.木本植被的成土作用的特点木本植被的年生长量多,但残落物主要是枝叶的一部分及花果等。残落物层下部为半分解的有机质层,碳含量高而厚度不大;疏松多孔,易吸水和利于淋洗作用,又易通气,适于好气微生物活动并有利于真菌类生长,形成强酸性腐殖质。有机质中含单宁、树脂较多,在真菌分解下产生较强的有机酸,既可抑制细菌活动又能对矿质土粒进行酸性溶提,使表土层的盐基淋失,铁、铝、锰等亦发生螯合淋溶下移。所以在木本植被长期影响下,土壤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灰化过程”,即表土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以及铁、锰、铝等元素的化合物被强烈淋失,表层下部灰白土层,呈酸或强酸性,养分贫乏。
  在木本植物中,阔叶树类的灰分组成中,钙、镁等盐基元素较针叶树的丰富,而残落物中单宁、树脂类的含量则较少。故阔叶林下酸性淋溶作用也较弱。总的来说,木本植被下有机质多聚积于最表层,但厚度不大,故土壤的有机质总量不及草原土壤,有机质的品质和氮、磷的含量也比草原土差。
  2.草本植被对成土过程的影响草本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每年都经历全部或大部分死亡而更新,故其土壤中有机质层较深厚。含单宁、树脂较少,木素含量也不及木本植物高,以纤维素为主。故残落物柔软而少弹性,在分解过程中不产生强酸性物质,并以细菌分解为主,所形成的有机质或腐殖质的品质较好,盐基饱和度也较高。草本植物众多的须根死亡后可形成有机胶体,活根的伸展和分泌出多糖类化合物,都易与土粒结合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肥力易于提高。
  草本植被中草甸和草原又有差异。草甸发育于较湿润的环境,植物生长量较多,生长期较长,枯死的草类由于后期气温土温较低,当年不能很好分解;另外士壤水分过多,分解也较慢。故土壤中积累的有机质较丰富。草原的特点刚好相反,有机质较易矿质化,积累也相对较少,故没有草甸土那样深厚丰富的腐殖质层。
  3.微生物在战土中的作用和意义微生物对土壤形成发展的作用主要有: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分;合成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有的微生物还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创造土壤中的氮化合物;转化矿质养分,使磷、硫、钾等等矿质养分能为植物吸收利用。
  应着重指出的是,种类繁多,数量极大的土壤微生物,尤其是植物区系微生物在养分生物小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这个循环中担负着分解者的职能,使养分元素在生命的无限循环成为可能。由于微生物的分解和合成加工为腐殖质,使有机胶体及其一系列的胶体特性得以发展,某些肥力特征才能表现。没有微生物的固氮作用,高等植物就难以繁茂地发展。所以它是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一环。
  4.土壤动物的作用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对成土作用的影响也极不相同。土壤原生动物中有的能分解有机质,如轮转虫和部分线虫等;有的则不能直接分解植物有机物质,如变形虫、纤毛虫等。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如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蚯蚓、蚁类等,对翻动土壤及消化、分解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很强。其中蚯蚓对士壤肥力的促进作用最突出,热带蚁类的影响在有些地方也很显著。脊椎动物如蛇、鳝鳅、鼹鼠等主要是起机械松土作用。总的来说,土壤动物一方面以其遗体增加土壤有机质;另方面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搬动和消化别的动物或植物有机质,使之拼和于土壤中并被分解,可引起土壤性质的许多变化。


个人认为,中学阶段,理解土壤中有机质多少的影响因素主要从气候中的气温、降水,植物提供的有机物质多少,环境的水分状况来解释。
关于草原土与森林土的有机质比较,除了以上要点外,恐怕还要重点从有机物质的性质、成土环境和微生物的角度才能解释清楚。
建议根据学生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