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荷
心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2
  • 关注人气: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地的坡向和坡度决定了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量的多少

(2011-10-17 17:42:18)
标签:

杂谈

分类: 高考相关

由图判断甲乙两地冬至日昼夜长短正确的是?

 

山地的坡向和坡度决定了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量的多少。图4中的①②和③④分别是甲、乙两山地在冬至日南、北坡不同坡度所接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图中实线代表等太阳辐射量线)。读图回答79题。

 

http://sq.k12.com.cn/discuz/images/sunchina/attachimg.gif 

 

7.图中序号代表的坡向正确的是

 

 

A①③表示南坡http://s1/middle/8a0724ffhaf7b755bd860&690
B②④表示南坡
C
②③表示北坡
D
①④表示北坡

 

8由图判断甲乙两地冬至日昼夜长短正确的是

 

A.甲地夜长约8小时

B
.乙地昼长约8小时

 

C.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3小时

D
.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1小时

 

9图中ab的值分别为

 

A16°4855°26

B
18°2055°26

 

4.图中序号代表的坡向正确的是
A.①③表示南坡     B.②④表示南坡     C.②③表示北坡      D.①④表示北坡
【解析】甲乙两山地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坡向阳,总体接受太阳辐射多于北坡。因而甲山②坡为南坡,乙山④坡为南坡。
【答案】B
5.由图判断甲乙两地冬至日昼夜长短正确的是
A.甲地夜长约8小时                      B.乙地昼长约8小时
C.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3小时              D.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1小时
【解析】从图上的刻度进行研究,一格代表2小时,甲地昼长约8小时;乙地昼长约11小时多。
【答案】C
3.图中a、b的值分别为
A.16°48′,55°26′        B.18°20′,55°26′
   C.18°20′,56°34’        D.16°48′,56°34′
【解析】a点的坡向与正午太阳光线平行,就是正午太阳高度角
H=90°-49°46′-23°26′=16°48′
b点的是向阳山坡,局部与太阳光线垂直,地表获得的热量和周围的坡面相比是最多的。因而其坡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余角。
H=90°-32°-23°26′
坡度为55°26′
【答案】Ahttp://img.blog.163.com/photo/tijnzDq0QxXJATeWz1yHJw==/2259399638056831919.jpg

 

 

,据图提取隐含信息很重要,注意0等太阳辐射线,就可知道阴坡在正午的时候太阳辐射为0,那阴坡必定和正午太阳光线平行,

 


C
18°2056°34’
D
16°4856°34

 

深挖巧掘,一题多用,提高复习效益
四川省通江县实验中学 张青松

复习时要用功,更要用巧“攻”。如果我们在做题时做出了乐趣,岂不妙哉?做题不在多,在于有效性。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贴近新课标,越来越注重能力考察。

 

 

 

 

 

 

 

 

W020100827439312552948.gif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题。

 

1是甲(49°46N)、乙(32°N)两山地在冬至日不同时刻,北坡和南坡不同坡度所接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0.1卡/厘米2·分)的变化图。分析回答1~3题。 

 

 

 

 

W020100827439313481807.jpg

 

 

1.图中序号代表的坡向正确的是

 

A.①③表示南坡   B.②④表示南坡     C.②③表示北坡     D.①④表示北坡

 

2.图中XY的值分别为

 

A16°48′  55°26                B18°20′  55°26

C18°20’  56°34                D16°48′  56°34

 

3.关于甲、乙两地区的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区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B.乙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区的人口出现老龄化            D.乙地区冰川地貌广泛分布

 

这是对上述能力考查体现得较好的一个题目。图、文、数据信息十分丰富。对能力要求较高。

 

一、图文结合,针对设问,抓住关键,培养有效提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49°46N)、乙(32°N)两山地在冬至日不同时刻,北坡和南坡不同坡度所接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0.1卡/厘米2·分)的变化图。材料中哪些是关键呢?结合图1内容和选项,我们不难可以发现:

 

1.(49°46N)、乙(32°N)──都在北温带;

 

2.冬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3.北坡和南坡不同坡度──这是在同一节气影响太阳高度的两个重要因素。

 

4.图中横轴表示坡度,特别注意0°坡度上太阳辐射的变化(可以排除坡度的影响)。

 

5.纵轴表示北京时间,主要研究0°坡度上太阳辐射出现极值的北京时间。

 

6.等值线表示不同坡度,不同时刻所接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0.1卡/厘米2·分)

 

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分析并解决如下问题:

 

10°坡度上0°等值线表示什么?

 

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线来自地平线。   

W020100827439313952312.gif

2

 

20°坡度上最大值应该在地方时几点出现?

 

正午(地方时12时),此时太阳高度最大。

 

30°等值线为什么可以在其他时刻出现?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在其他坡度,当太阳光线与坡面平行时也会出现0°见下图中的A地。 

 

 

W020100827439314116445.jpg 

3

 

4)甲、乙二地等值线最大值的出现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正午时,太阳直射此坡度地面。  

 

 

 

W020100827439313952312.gif

 

4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获得答案,北温带地区南坡是向阳坡,太阳辐射高于北坡,应选B,②④表示南坡。

 

要解决第二个问题,我们还需算出甲、乙二地在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二、变换公式,巧算、快算地理计算题

 

一般来说,我们在计算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的计算题时,会采用如下公式。

 

H=900-︱Φ-δ︱

 

其中H表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Φ表示当地地理纬度(取正值),δ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下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学生们会感到有困难,光是一个绝对值符号,同学们先就畏惧了三分。这里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计算又快又准确呢?回答是肯定的。

 

这个公式的含义,我们只要搞清了,就简单了。它反映出了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的规律。

 

我们把它变形为:

900-H=︱Φ-δ︱

 

左边表示直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与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差;右边表示直射纬度与当地纬度相隔的纬度数。简化一下,表示成“正午太阳高度差=纬距”。

 

据此,我们不妨用图示法来解决第2题。

 

甲地从图3可见坡度角就等于正午太阳高度:坡度角=H=900-49°46′+23°26′)=16°48

 

乙地,从图4中可以开出坡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

 

坡度角=32°+23°26=55°26

 

所以第2题选A16°48′,55°26′。

 

第三题考查区域特征。

 

首先进行地理空间定位。计算出其地理坐标,纬度已知,只需算经度。

 

三、巧画图,妙设中间数,计算又快又准

 

1.做出如下图示:

 

W020100827439315055475.jpg 

早、晚,东、西关系,一目了然,不易出错。

 

2.巧设中间数,计算经度:

 

一般的方法,根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15°/h,1°/4分钟,

 

然后利用公式:所求经度=已知经度±经度差

 

“±”的取舍,按“东加西减”,经度差按“同减异加”来算。

 

如此,套用公式:甲经度=120°E-7h×15°/h-32m×1°/4分钟=7°E

 

                乙经度=120°E-34 m×1°/4分钟=111°30E

 

所以,甲(49°46N7°E) 在欧洲西部发达国家境内,阿尔卑斯山地区,乙(32°N111°30E)在我国秦岭地区。

 

其实只要细心,一般不会出错。但有时,越是小心,越是犯混,计算出错。特别是在算乙地经度时,我们不妨利用中间数32 m

 

34 m=32 m+2 m32m──8°, 2 m ──30 E

 

瞧,相对容易些了。

 

位定准了,在判断区域特征,这才判断有据。迁移课本知识加以运用,我们不难看出,3题选C,甲地区的人口出现老龄化。

 

四、眼光再“毒”一点:此题还有“宝”否?

 

题目材料用尽。我们不妨问问甲乙两地在冬至日的昼长?

 

研究0°坡度上0°等值线的时间间隔即是。

 

甲:约8小时;乙:约10小时。

 

最后回顾一下,这道题我们做了,有哪些收获?

 

1.巩固了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2.训练了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学会了经纬度、区时、地方时计算的一些重要技巧:图示法、公式变换法、中间数法等。

 

3.巩固了阿尔卑斯山区和我国秦岭地区的一些区域特征。

 

4.尽量用尽题目有用信息,巩固相关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