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张新生)

(2011-12-09 08:07:04)
标签:

胎教

古代胎教

胎儿

早期教育

蒙养教育

育儿

分类: 孕妇胎教方法

http://s13/middle/8a01828fgb39e75c8f7bc&690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

张新生

 

所谓胎教, 主要是指在孕妇怀孕期间, 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 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通过各种外界条件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的刺激所形成的母亲大脑的思维和心理活动, 来对胎儿发生作用, 进行教育, 以便生育出聪明的后代。

综观我国古代各种典籍, 虽然未曾形成过一门独立的胎教学, 但散见于各种哲学、政治、文学、教育、医学等著作中的胎教思想则是极为丰富的。我国最早的中医著作、约在春秋之际成书的嘴黄帝内经》, 就有关于“ 胎病” 的论述。到了汉代, 各种典籍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胎教内容的记载和论述, 初步形成胎教学说。隋唐时期, 胎教学说进一步发展。至宋代, 陈自明在其《妇人大全良方》中立有“ 胎教论” , 专篇进行讨论。从此, 胎教学说便为不少学者、医家所重视。到了明代, 胎教学说更进一步完善, 成为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学说, 并对清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清陈梦雷等在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时, 就把历代关于胎教学说的内容汇集在一起, 立为“ 小儿未生胎养门” 列儿科分卷之首, 予以强调。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 也有建立胎教院, 培养聪明后代, 提高人口质量的主张。

中国古代的胎教学说, 是祖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 对这份宝贵遗产进行发掘和清理,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使它能为保障新一代的健康聪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服务是很有意义的。

 

我国古代是非常重视胎教的。据史书记载, 我国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时期,就开始实行胎教。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列女传记载“ 太任者, 文王之母, 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太任之性, 端一诚庄, 惟德之行。及其有娠, 目不视恶色, 耳不听淫声, 口不出傲言, 能以胎教。 文王生而明圣, 太任教之一而识百。君子谓, 太任为能胎教。” 意思是由于周文王的母亲对周文王实行了胎教, 因而使周文王聪慧明圣。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我国最早实行的胎教。不仅周文王之母实行过胎教, 而且周文王的后代周成王的母亲也实行过胎教。西汉戴德在其所著《大戴礼记》中记载“ 周后任妊成王于身, 立而不跋, 坐而不差, 独处不倡, 虽怒不置, 胎教之谓也。, 不仅如此, 同时还将胎教的方法, “ 书之玉板, 藏之金匾, 置之宗庙, 为后世戒。”

在我国古代, 胎教是作为培养理想的后代而予以重视的。据《韩诗外传》记载, 孟子的母亲在谈到对孟子的培养时曾说“ 吾怀妊是子, 席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 胎教之也。” 可以看出, 孟母为了使孟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也曾实行过胎教。

历代统治阶级也非常重视胎教, 他们把胎教作为培养合格君主必须采取的方法。三国时, 魏文帝就曾指出“ 或有方周成王于汉昭帝者, 余以为周氏体圣考之作, 气察贤砒之胎教。 时成王年二十三, 享国三十年, 世永治长德与年丰, 夫孝昭父非武王, 母非邑姜, 体不承圣化 保无仁孝之德, 佐无隆平之治, 所谓生课宫中, 长妇人手矣 孝昭之崩二十有一, 承衰弊之世, 牧雕落之民, 臣无淑臣之智, 身有短拆之期。” 曹王以周成王同汉昭帝相比较, 强调了胎教对于培养合格、理想君王的重要性。

唐代的著名诗人、宰相元棋, 也曾以周成王为例, 论证胎教对于培养合格君王的作用。他指出“ 且夫周成王人之中才也。 然而克终于道者, 得不谓教之然耶。始为太子也, 未生胎教, 既生保教。” 元祺也把周成王功绩的一部分归之于受过胎教, 强调胎教的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帝王中的杰出人物之一。他能征善战, 治国有方, 但对于皇位继承问题却伤透脑筋。据他自己声称, 这是由于早先没有对后代实行胎教, 以至后代不符合一个理想接班人的条件。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十八年, 太宗谓侍臣日“ 古有胎教世子, 联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 遇物必有诲谕。” 为此, 唐太宗只好采取补救措施“见其临食, 谓日‘汝知饭乎, 对日‘不知。, 日‘凡稼稿艰难, 皆出人力, 不夺其时, 常有此饭。’ 见其乘马, 又谓日‘汝知马乎’ 对日‘不知。’ 日‘能代人劳苦也, 以时消息, 不尽其力, 则可以常有马也’ 见其乘舟, 又谓曰‘汝知舟乎’ 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 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 可不畏惧’ ” 对于这一切, 唐太宗认为如果实行过胎教, 太子是会很早就懂得的。

我国古代的一些教育家, 则从教育的角度来谈胎教的重要性。南北朝时的梁人、古代著名教育家颜之推, 在其所著《颜氏家训》中的教子第二篇中, 就列有“ 胎教之法”“ 怀子三月, 出居别宫。目不邪视, 耳不妄听。音声滋味, 以礼节之。”

南宋时期的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 在他的教育专著小学》一书中, 则以“ 胎孕之教” 为首论。他写道“ 古者妇人妊子, 寝不侧, 坐不边, 立不群, 不食邪味, 割不正不食, 席不正不坐。目不视恶色, 耳不听淫声。夜则令警诵诗, 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 才过人矣。” 同时, 他又以周文王之母实行胎教的事例, 说明胎教对于培养后代的作用。

古代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对胎教也进行过分析。他认为, 元气是自然界原始的物质基础。根据这种观点, 他指出, 人的成长发育也是由气的厚薄所决定的, 是由人处于胚胎时在母体中所承受的气是否健康所决定的。“ 死生者, 无象在天, 以性为主, 察得坚强之性, 则气握厚而体坚强, 坚强则寿命长, 寿命长则不夭死真性软弱者, 气少泊而体赢瘫, 赢窥则寿命短, 短则蚤死。” ①由此足见孕妇与胎儿发育的密切关系。王充还通过母亲心理状态的好坏对胎的影响及母亲的道德修养、性格爱好等对胎儿的遗冷作用的分析, 提出了对胎儿实行教育的具体方法。

我国古代的医学家也都很重视胎教, 许多著名医生都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关于胎教的学说。阶代巢元方, 首次从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外界环境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上, 详细地分析和阐述了胎教原理,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宋、元、明、清的许多医学家多受其影响。宋代医生陈自明, 在他的著作妇人大全良方》一书中指出“ 胎教产图之书, 不可谓之迁而不加信。” 为此, 他把前人有关胎教的学说汇集起来, 在书中立有“ 胎教论” 进行专篇论述。唐代名医孙总逛、徐之才, 明代虞博、郭子章、万全等人也都在各自的著作中提出了胎教学说。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我国古代是极为重视胎教的, 是把胎教作为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手段而予以认识和研究的。

 

中国古代的胎教说, 归纳起来, 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注意精神因索的影响古代胎教说认为, 孕妇的精神状态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极大的影响。愉快的精神会使胎儿变得聪明, 反之则会使胎儿愚笨。

《黄帝内经指出“ 人生而有病颠疾者 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 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 精气并居, 故令子发出颠疾也。” ②这里所说的“ 颠疾” ,是指头部或大脑的疾患, 说明母亲在怀孕时的精神状态将对胎少的发育形成严重的影响。

王充在《论衡· 气孝篇》中指出“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不活。名之日怀, 其意以为已产之子死, 故感伤之子失其性矣。” 这就是说, 母亲的悲伤和忧虑, 会导致“ 气薄而不能成也刀, 或者“ 虽成人形, 则易感伤, 独先疾病, 病独不治” 。

明代医生万全对这种现象解释说“ 子在腹中, 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 则须行坐端严, 性情和悦, 喜怒哀乐, 莫敢不慎。盖过喜则伤心而气散, 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 优则伤肺而气结, 恐则伤肾而气下。母气既伤, 子气应之, 未有不伤者也 盲聋音哑, 痴呆癫痈, 皆察受不正之故也。” 要使后代成为健康、聪明的有用之才, 就必须使孕妇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通过母子间“ 气类僧通, 造化密移” 的作用对胎儿形成良好的影响。古代胎教学说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是极为丰富的。“ 子在身时 非正色目不视, 非正声耳不听” , “ 虽怒不誉” 。“ 欲得观犀牛猛兽珠玉宝物, 欲得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 观礼乐鼓姐豆军旅陈设, 焚烧名香, 口诵诗书古今哉诫 弹琴瑟, 调心神, 和情性, 节嗜欲 ” 。“ 欲子贤良, 端正清虚 无悲哀思虑惊动 无大言, 无号哭 和心静息, 无使气极” 。“ 父为母诵说, 母为儿保练, 庶几培根清源之助” 。如此“ 庶事清静” ,就可以“ 生子皆良、长寿, 忠孝仁义, 聪慧无疾” 。

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 人的精神状态会影响到体内的内分泌状况, 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分泌上的变化。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明显的阻挠胚胎某些组织联合的作用, 因而可以引起胎儿唇裂、愕裂等畸形。这就表明, 在孕期母亲情绪波动造成肾上腺激素增高, 就可能导致生育畸形婴儿。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等的实验也证明, “ 怀孕期间的情绪激动会影响后代的情绪特征” 。

临床观察也证明, 当孕妇在孕期情绪焦虑、抑郁时, 其胎儿通常是低体重的, 或者表现为生后喜欢哭闹、不爱睡觉、进食不佳等病症。严重的精神刺激和打击、惊恐和悲伤所引起的孕妇恶劣的情绪, 可以成为后代器官系统功能失调的病因。

古代胎教学说认为, 孕妇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对胎儿实施良好的教育, 现在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大脑是思维的器官,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它的发育状况影响到人的智力。胎儿生长的第二个月出现大脑的雏形, 此时脑细胞发育迅速, 对于母亲传来的影响较敏感。良好的刺激, 如母亲愉快的心情, 适当的营养, 可以有利于脑细胞的分裂繁殖。到第四、五个月, 大脑初步形成, 第六个月脑的沟徊逐渐增多, 第七个月脑的发育基本定形。胎儿大脑细胞的有丝分裂在妊娠后期最为活跃, 胎教就是抓住脑发育的这一阶段, 尽量在孕妇妊娠期间, 创造舒适、幽静的环境, 使其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 多想美好的事情, 多听轻松悦耳的音乐, 读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文艺作品, 心情开朗, 精神愉快,从而陶冶性情, 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去“ 教育胎儿” , 促使胎儿脑细胞的健康发育。显然, 如果胎儿的大脑发育良好, 就具备了聪明所需的基本条件。

二、注意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古代胎教学说认为, 胎儿“ 察质未定 逐物变化 外象而内感” , 因此, 外界的各种影响都会通过母亲而波及到胎儿。要对胎儿实行教育, 就必须往意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 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 通过“ 潜移默化” , 使胎儿受到教育, 避免恶劣影响对胎儿造成伤害。颜之推指出“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 怀子三月, 出居别宫。” 徐之才强调说,孕妇必须“ 深居其处 寝必安静” 。意思都是使孕妇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仅如此, 还要杜绝一切“ 非礼” 的东西, 即所谓不健康的东西。《青史氏之记指出“古者胎教, 王后腹之, 七月而就宴室, 太史持铜而御户左, 太宰持斗而御户右 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 则太师组瑟而称不习。”

为避免胎儿遇受恶劣环境的伤害, 隋代名医巢元方指出, 孕妇“ 不欲见沤楼侏儒丑恶形人及猿猴之类” 。明代医生万全也认为“ 不可见状貌丑恶人” 。对此, 他解释“ 吾见鄙俗妇人怀胎时, 看搬傀儡装神象舞猴戏者, 后来生子, 貌多肖之。”

万全认为, 要使胎儿受到好的影响, “ 自妊娠之后 常处静室, 多听美言。令人诵读诗书, 陈说礼乐, 耳不闻非言, 目不观严事 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 忠孝贤明, 不然则生男女鄙贱不寿而愚顽。” 万全强调说, 这是“ 因外象而内感也 世传胎教之道” 。

一个优雅、安静的环境是会对孕妇和胎儿带来极大的好处的, 这一点也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明。医学研究表明, 胎的耳、目和感觉在母体内逐渐趋于完善, 特别是在妊娠中期, 胎儿中耳发育完成, 对血液的湍流声, 母亲的心音和肠道的蠕动声, 都已能清楚地听到, 并做出反应。同时, 胎儿对外界活动也有感觉。应用多普勒测定仪监测, 在不同音响出现时, 发现胎儿的心跳次数有改变。这个实验结果说明, 声音可以直接传入胎儿的耳朵, 通过神经反射而引起心跳加快。医生还发现, 胎儿乐于接受低沉委婉的音乐, 并能做出反应, 而不愿意接受尖、细、高调的音响。有人做过实验, 由父亲用委婉的音调给胎儿唱歌、说话, 婴儿出生后往往能很快地适应新环境。还有人试验, 让一个妊娠八个月的胎儿有规律地倾听用巴松管演奏的乐曲, 胎儿即在母腹中出现安祥舒展的蠕动。可见, 多让胎儿听些悦耳、动听、舒畅、轻柔的声音, 将来他的性格就可能温顺、宁静反之, 让他听狂言乱语, 无休止的噪音, 就会刺激胎儿的神经, 产生不良后果。因此, 母亲在怀孕期间如能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 多听些诗文、音乐等轻柔悦耳的声音, 可能会使孩子生后智力聪慧。

 

三、注意饮食宜忌的调摄

古代胎教说认为, 孕妇的饮食情况也是影响胎儿发育的重要因素。因此, 一定要注

意饮食宜忌。

明代医生郭子章指出“ 妇有身者, 别寝处, 淡饮食 免而男女, 端正智慧, 坚强健固。” 医生万全也认为“ 妇人受胎之后, 最宜调饮食, 淡滋味·一常得清纯和平之气以养其胎, 则胎之完固, 生子无疾。” 医生虞博对此进行解释说,’· · 夫小儿之在胎也, 母饥亦饥, 母饱亦饱, 辛辣适口, 胎气随热 或多食煎膊, 或憋味辛酸, 或嗜欲无节 皆能令子受患 先正所谓古者妇人妊人 不食邪味等语, 厥有旨哉” 。

古代胎教学说多强调“ 割不正不食” , “ 不食邪味” , “ 无食燥物, 无辄失食” 。同时还把螃蟹、生姜、虾蟆、鲜鱼、兔肉、犬肉等列为“ 忌食物” , 认为孕妇吃了这些食品, 就会使胎儿出现“ 无声缺唇, 多疮心寒, 心淫情乱, 不一畏羞耻” 等现象。而“ 欲令儿多智有力, 则吱牛心食大麦” 。

对此, 明代医生万全解释说“ 天有五气, 各有所凑, 地有五味, 各有所入。所凑有节适, 所入有度量 皆所以保摄妊娠, 使诸邪不得干焉 察受之时, 一失调养,则内不足以守中, 外不足以为强身, 气形弗充, 而疾病因之。如食兔缺唇, 食犬无声,食杂鱼而疥癣之属, 皆以食物不戒之故也 酸多则伤肝, 苦多则伤心, 甘多则伤脾,辛多则伤肺, 咸多则伤肾, 此地之五味所伤也。”

古代胎教学说认为孕妇的饮食情况会对胎儿发生影响, 甚至会影响到胎的智力,现在看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医学研究表明小儿大部分脑细胞都在出生前分裂而成。脑细胞的数量是否充足, 发育是否良好, 对婴儿的智力发展影响很大。而脑细胞的发育又直接与供给的蛋白质、核酸及一些辅助营养素的充足与否有关。孕妇蛋白质的摄入量, 将直接影响到胎儿大脑皮质的发展。蛋白质摄入量少, 将导致胎几大脑发育不良,形成智力低下, 因此, 欲使孩子生后健康聪明, 母亲在怀孕时期, 应该保证食物中有足够的蛋白质及其他营养。如果孕妇饮食过少, 或过于单纯, 从饮食中得到的营养不能满足胎儿发育的需要, 往往会导致胎萎不长。但是, 肥甘厚味与辛辣炙灭蓉之品, 多食之后, 又容易助湿生热, 使胎儿得病。同时, 孕妇脂肪摄入量过多, 将使胎儿大脑沟回数量减少, 导致大脑皮质的面积缩小, 这样就直接影响到大脑的“ 信息储存量” , 使孩子失去成为“ 天才” 的可能性。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涉及的范围很广, 内容也极为丰富。从胎教的方法以及对胎教原理的解释上, 从孕妇的心境、情绪、营养、外界环境条件以及胎儿的发育情况和母亲对胎儿的影响等多方面, 进行了极为洋细的论述。不仅有教育内容, 而且也有养育内容。它包含了今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胚胎学、营养学、优生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不仅说明我国古代很早就从不同方面来对一个问题进行综合技术研究, 同时也反应出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医学等学科的发展水平。

但是, 由于古代社会发展程度的低下, 生产规模的狭小, 自然科学研究的分散性,加上当时封建迷信思想和影响甚广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束缚, 人们对胎教原理并不能进行正确的科学解释。因此, 古代胎教学说中除部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外, 相当多的说法都包含着大量封建糟粕和迷信思想。如所谓胎教时要“ 席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 ,“ 观犀象猛兽珠玉宝物, 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 , “ 刚柔之强弱, 荣卫之盈虚, 一时所惑, 乃于气形察赋之始, 此皆冥然之中, 察于清者, 其子聪明智慧, 寿而且康。察于浊者, 愚痴不寿” 等等。至于对胎教原理所做的解释“ 因感而变” 、“ 见物而变” 、“ 外感而内变” 等, 则更是唯心主义的。此外, 古代胎教学说认为一个人将来的成败是由他是否受过良好的胎教而决定的, 而忽视后天环境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决定性影响, 这也是片面和错误的。

我们的祖先在世界上首创胎儿教育的先例, 并形成胎教学说, 从而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这无疑是有意义的。清理、发掘这份遗产, 会对当前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口学学者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生产的竟争, 而在生产竞争后面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在科学技术的竞争后面是文化教育的竞争, 而最终隐藏着智力的竞争。由此可见, 人口的质量是一极关重要的问题。如今, 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 为了提高人口的质量, 生育出优良的后代, 非常重视胎教。他们提出的口号是要么不生育, 不要后代要生育, 就要有用之才。为此, 苏联、西德、加拿大、美国等都进行了胎教研究和实验。日本对胎教的研究和实验则更在前列。日本上智医院阿部顺一教授认为受孕状况影响后代智力, 智力活跃、身心健康的婴儿, 一般不会脱胎于酗酒、嗜烟、爱吵嘴、没有修养的妇女。智力活跃儿童的父母常常是文明的, 彼此情投意合, 体贴关怀, 孕妇怀孕期间心情是愉快的。为此, 他曾对名青年孕妇进行“ 胎教” 指导做操排演他所编写的短剧按他的指定有计划、有选择地读书, 看电影, 电视, 听音乐, 玩桥牌, 聊天等等。他把这称之为“ 英才制造工程试验” 。试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之七十一的幼儿智商超常, 他据此写出的《英才之路》一书,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

根据我国人口的现状, 国家提倡并采取了“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的有力措施。这对于控制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 保证四化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如何生好一个孩子, ’是已婚青年所关'DF心的一件大事, 同时也关系到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出生, 是一个家庭的幸福, 千百万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出生, 就将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幸福。推广优生学知识, 提倡实行胎教, 减少先天性痴呆儿童,增多天资好的儿童, 为早期教育打好基础, 都将为家庭和国家带来莫大益处。

我国古代虽然很早就实行胎教, 并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学说, 遗憾的是, 我国学术界并未能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 迄今为止, 尚未有人进行专门研究。本文对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探索, 是想引起大家的重视, “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 发扬光大我国古代胎教学说中有用的东西, 使之为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人口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