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撖 姓 的 起 源 初 探

(2015-10-16 01:13:33)
标签:

转载

撖瑞才 撖淙武

你姓什么?我姓撖,那个撖?怎么念?怎么写?这个姓是念“敢”或“阚”吗?这是大多数姓撖的人出门在外经常遇到的最多的问题。可能出于工作生活需要或认知方便等原因,有些姓撖的本家人将其姓撖改为姓汉或韩等。

即使姓撖的本家人,也和好多其他比较生僻的姓一样,基本上不知其姓氏的源起,始祖是谁,从何而来。

本文作者姓撖,出生居住并工作在内蒙古地区,也经常面临上述问题的困惑。最近内蒙古及陕北地区的撖姓家族编写撖姓家史,因此本文拟对撖姓的起源根据现在能够看到和找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初步的探究,希望为撖姓的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做一次初步的基础的考证及研究,同时就教于中华大地知道撖姓的大家。由于资料缺乏,众说纷纭,加之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仅当抛砖引玉。

一、目前网络上的主要记载(略)

二、有关撖姓的典籍记载

1、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氏族总部

撖敦恭恪 氏见广韵 撖氏姓苑云河内有之 氏见 广韵 氏王莽传恽 敦氏陈留风俗传姞 姓之后急就篇注秦文公时史敦之后吕氏春秋 陈有恶人曰敦洽晋张方将敦伟 恭氏晋太子 申生号恭君其后氏焉 恪氏晋有中郎令恪启

2、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

  撖姓部汇考 凌迪知万姓统谱 撖姓 撖胡减切 怀州有撖氏望出河内 撖姓部列传(以下略)

3、在史籍《姓苑》中记载:“撖,今河内有之。”在史籍《续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明撖仁亮,宣德举人。”南朝宋国著名思想家、史学家何承天在著写的《姓苑》中所指“河内”,即为当时的河内郡,其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市、温县一带。

至于撖氏的姓氏读音,在典籍《唐韻》、《集韻》中标注得很清楚:为“胡黤切”,即读音为kǎn,与阚氏的姓氏读音相同。

本书按:今诸多汉语字典中皆注其姓氏读音为hàn,谬误!使得撖氏自己也读错音。

4、得姓始祖:阚止。

据史籍《尚友录》的记载,阚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卿士阚止的后代,望族出于会稽。《姓氏考略》记载,阚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地名,故地就在今天山东省汶上县西南的南旺湖中。这个地方,正是我国阚氏家族的发源地,他们的祖先“以地为氏”而姓了阚。《春秋三传》记载,鲁桓公十一年,桓公便曾与宋文公会于阚地。当地的居民有人以地名为自己的姓氏。阚氏后人奉阚止为阚氏的得姓始祖,撖氏亦然。

5、《姓氏考略》记载:音瞰。齐邑,鲁昭公在乾侯取撖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会稷。

撖泽:字德润。三国时吴国山阴人。少时家贫,帮人抄书写业,每抄完一篇,朗诵一遍,追师论讲,究览群书。后来不但成为学者,而且精通历法数学,并举笑廉。进拜太子太傅。每次朝廷大议,经典所疑,都请教于他。以儒学勤劳,封为都乡侯。

三、撖姓名人的历史记载

1、撖大经(根据网络资料)

撖大经(1488—1520),字守道,号静斋,广宗北琵琶张人。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乡试中(第七名)举人。少年聪明好学,每天记诵几千言,以圣贤为目标。曾经说:“作学问并不在于死记文句,应以身心实践、体会,或许才有收效”。因家贫无书,常去崔尚书家借来阅读,不久即还,说:“我已懂得大概意思了”。后于顺德府城东官舍读书,知府前去见他,正当其母忌日,就没出门迎接,知府很生气,扬言要把官舍让给别人。于是大经就回家了。后来知府派人来道歉,大经坚持不回去,知府又召见其弟兄再三道歉,他到底还是没回去,脾气就这样耿直。

因病赴京求医,曾给少师李东阳上书,李东阳称赞他的文章说:“这是国内的英豪啊!”京兆杨月壶诚心诚意宴请他,大经因理学而清高,不屑逢迎权贵。李、杨二公更加敬重他。32岁时病已很重,临终之时嘱咐他的学生张学礼说:“正当的学问不能颠倒,更不能歪曲理学以附合世俗,而求立身成名”,又嘱咐家人:“孝敬父母,和睦相处”。再问其它事没有回答,只说:“朝闻道夕死足矣!”

大经博通经史及诸子百家,甚至兵书、农学、医术、占卜的学说,都研究得透彻全面,对于礼学研究尤为精深,所著《正韵》、《家礼》和对诸书的注释皆未印行,《月影辩》颇有其独到见解。

2、撖君锡

《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二 忠义六》记载:贼既陷荆门,遂向荆州。巡抚陈睿谟急渡江入城,奉惠王常润南奔,监司以下皆奔,士民遂开门迎贼。训导撖君锡正衣冠端坐明伦堂。贼至,欲屈之,诟骂而死。君锡,字宾王,绛县人。贼大索缙绅,故相张居正子尚宝丞允修不食死。户部员外郎李友兰不屈死。诸生王维籓率妻硃及二女避难,为贼所掠。维籓令妻女赴井死,遂见杀。诸生王图南被执,抗骂死。

按明外史撖君锡传记载:君锡,字宾王,绛县人。为诸生有声从游者甚众。崇祯中,为荆州府训导。十五年,李自成既陷襄阳,遂向荆州湖南。巡抚陈睿谟急渡江入城,奉瑞王南奔监司以下皆奔,士民遂开门迎贼。君锡正衣冠,端坐明伦堂。贼至,欲屈之,诟骂而死。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明伦汇编官常典忠烈部》、《永昌演义》中也有类似记载。

3、《大槐树迁民》第二部分迁民始祖的分布九号供厨迁民姓氏(六)中记载撖氏:撖氏迁民始祖当时为泽州等籍人氏,明初奉旨集于广济寺大槐树下,迁往异地,迁民后裔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等地。其他不详。

四、关于撖姓与阚姓

阚姓家族已经对自己的始祖到底是谁进行了考证。2009年中华阚氏家族全国联谊会、阳新迎谱、祭奠始祖活动。根据阚姓家族的考证与分析,他们并不认同撖姓与阚姓在姓氏同源。

五、本文作者对上述资料的初步辨析及考证

(一)关于对目前网络上的主要记载的辨析

目前网络上对撖姓的起源,流传较广的说法认为:撖姓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止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改字部首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名止,被封于阚(今山东汶上),世称阚止,他的后代便以祖上封邑为姓,形成阚氏的说法,其将撖姓与阚氏联系,明显望字生意,依据显然不足。

网络上又据典籍《广韵》记载:“撖,姓也。”又说公元前三世纪末,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和亲,故事虽然生动,得出的结论却又是阚氏一支后人在刘进伯帐下为中军护卫官,亦随其为匈奴所捋,因忠心于刘进伯,固而后来仍在刘进伯帐下为护卫。刘进伯感其忠,遂改其阚氏为撖氏,以嘉称其忠诚守护,其后裔遂称撖氏,读音仍为kǎn。又将阚氏毫无根据地误为撖氏,其后又说在史籍《后汉书》中,仅称“阚护卫易为撖”,却未记载其名,这有待进一步考证。据此本文作者认为:即使其时有撖字出现,也极有可能是个地名,不是姓氏。

而更使我们疑惑的是,根据《广韵校释》第0751页五十四槛中记载:“撖,jian,姓也,《姓苑》云:今河内有之”(对撖字的记载没有标注反切,即没有注音),此处撖字直接以拼音注音,将撖字读音为“建”,该书中关于撖字的其它两种发音分别为kan(音阚)、qian(音前),其三种读音均不读han(音汉)!《广韵》是我国音韵学的经典著作,《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编修韵书。他们根据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唐代孙湎的《唐韵》等韵书,修订增广,编成此书,故名《广韵》。《广韵校释》是蔡梦麒博士校释的,该书于2007年由岳麓书社出版发行。《广韵校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但如据此,则我历代撖姓不读han,这是为什么呢?本文作者推测《广韵校释》可能是以讹传讹将撖字的读音即反切误读了,《广韵校释》的作者没有注意到这个字的准确发音。

史籍《姓苑》中记载:“撖,今河内有之。”《姓苑》此书据说是南朝宋何承天所撰姓苑,共十卷,是关于中国姓氏来源的著作。

南朝宋(公元420年~47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在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而建立。改国号宋,定都建康。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

南朝宋国著名思想家、史学家何承天在其著写的《姓苑》中所指“河内”,即为当时的河内郡,其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市、温县一带。如果《姓苑》中记载:“撖,今河内有之”的说法成立,则表明至少在南朝宋以前或者甚至在汉代就有撖姓。但令我们遗憾的是,在明代以前直至汉代的大约1500年期间,似乎无任何文字记载有名有姓的撖姓人物。

通志·氏族略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至于撖氏的姓氏读音,在典籍《唐韵》、《集韵》中标注得很清楚:为“枯含切”,即读音为kǎn,与阚氏的姓氏读音完全相同。

姜姓阚氏、撖氏同宗同源,皆尊奉阚止(姜止)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阚止。据史籍《尚友录》的记载,阚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卿士阚止的后代,望族出于会稽。《姓氏考略》记载,阚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地名,故地就在今天山东省汶上县西南的南旺湖中。这个地方,正是我国阚氏家族的发源地,他们的祖先“以地为氏”而姓了阚。《春秋三传》记载,鲁桓公十一年,桓公便曾与宋文公会于阚地。当地的居民有人以地名为自己的姓氏。阚氏后人奉阚止为阚氏的得姓始祖,撖氏亦然。

可见上述说法显然又重复了没有根据的姜姓阚氏、撖氏同宗同源的说法。

其记载的历史名人撖驷,(生卒年待考),字玄阴;敦煌郡人(今甘肃敦煌)。著名五胡十六国时期北凉国大臣。聪敏过人,博通经、传,过目成诵,曾注王朗的《易传》,另撰有十三部州志。当时北凉国王沮渠·蒙逊很看重他,曾任他为秘书考课郎中,专门负责点校经籍,勘定了诸子百家三千余卷,后官至尚书。

如果此说真实,那么撖姓至少当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439年)即已出现,而且发源地可能在甘肃一带,撖姓的族别也可能不是汉族。但可惜目前尚未见到撖驷曾注王朗的《易传》及其另撰有十三部州志等书,即使见到,仅以此也不能断定撖驷与1000年后在明初出现的撖姓之间的必然关联,因为资料太少,无从考证。

撖仁亮 (生卒年待考),河内郡人(今河南温县)。著名明朝宣德年间举人。在史籍《续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明撖仁亮,宣德举人。 至于在其迁徙分布中说到撖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四百三十六位,以河内、天水、会稽为郡望。

今河南省的平顶山市宝丰县、郏县,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彦淖尔盟五原县,甘肃省的兰州市永登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山西省的临汾市襄汾县、翼城县、运城市绛县,台湾省等地,均有撖氏族人分布等。

本文作者认为:上述关于撖仁亮的记载,只有“明撖仁亮,宣德举人”等短短八个字,仅说明在明朝宣德年间即有撖姓,其对撖姓于明朝就存在有所佐证,其余说法基本是以现有撖姓的大致分布资料填充的。

(二)有关撖姓的典籍记载的辨析

1、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氏族总部

撖敦恭恪 氏见广韵 撖氏姓苑云河内有之 氏见 广韵 氏王莽传恽 敦氏陈留风俗传姞 姓之后急就篇注秦文公时史敦之后吕氏春秋 陈有恶人曰敦洽晋张方将敦伟 恭氏晋太子 申生号恭君其后氏焉 恪氏晋有中郎令恪启。

2、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

撖姓部汇考 凌迪知万姓统谱 撖姓 撖胡减切怀州有撖氏望出河内 撖姓部列传(以下略)

上述该两书是清朝人陈梦雷编著的,仍以依据不足的“氏见广韵撖氏姓苑云河内有之”为撖姓基本传承,进步在于专设撖姓,但我们已经知道,明朝确实已经出现和存在撖姓,也仅此而已。

附带说明一下:关于上面提到的《万姓统谱》,亦称《古今万姓统谱》,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140卷,另附《历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和《氏族博考》14卷。该书将古今姓氏分韵编排,以姓氏为目次,先常姓,后稀姓,每姓下先注郡望和五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并考姓氏所出,而后依时代先后,分列各姓著名人物,从古代至万历年止,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实则合谱牒传记共成一书。因其收罗广博,既可为姓氏学专著,又可作为查阅历史人名的工具书,所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3、关于撖氏的姓氏读音,有人仍依据史籍《姓苑》中记载:“撖,今河内有之。”在史籍《续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明撖仁亮,宣德举人。”南朝宋国著名思想家、史学家何承天在著写的《姓苑》中所指“河内”,即为当时的河内郡,其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市、温县一带。至于撖氏的姓氏读音,在典籍《唐韻》、《集韻》中标注得很清楚:为“胡黤切”,即读音为kǎn,与阚氏的姓氏读音相同。其本书按认为:今诸多汉语字典中皆注其姓氏读音为hàn,谬误!使得撖氏自己也读错音。

本文作者认为:其实是该书作者谬误了。因为中国古代的反切,类似于现在的拼音。古代没有现代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字的声母,取第二个字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因此撖姓读音为hàn是正确的。

4、得姓始祖:阚止。

据史籍《尚友录》的记载,阚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卿士阚止的后代,望族出于会稽。《姓氏考略》记载,阚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地名,故地就在今天山东省汶上县西南的南旺湖中。这个地方,正是我国阚氏家族的发源地,他们的祖先“以地为氏”而姓了阚。《春秋三传》记载,鲁桓公十一年,桓公便曾与宋文公会于阚地。当地的居民有人以地名为自己的姓氏。阚氏后人奉阚止为阚氏的得姓始祖,撖氏亦然。本文作者认为此说最后生硬冒出一句“撖氏亦然”,没有任何依据。

5、《姓氏考略》记载:音瞰。齐邑,鲁昭公在乾侯取撖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会稷。撖泽:字德润。三国时吴国山阴人。少时家贫,帮人抄书写业,每抄完一篇,朗诵一遍,追师论讲,究览群书。后来不但成为学者,而且精通历法数学,并举笑廉。进拜太子太傅。每次朝廷大议,经典所疑,都请教于他。以儒学勤劳,封为都乡侯。

此说明显有误,把阚泽误以为撖泽!不知何义?

为正视听,有必要赘述一下历史上的阚泽。阚泽(约公元170年—243年),字德润。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大臣。少年时家贫,只得向别人抄书,于是博学多闻。汉末被举为孝廉,出任钱塘长,升郴县令。孙权为骠骑将军时,征召他为西曹掾。后官至中书令、太子太傅,封都乡侯。虞翻称其为“盖蜀之杨雄”、“今之仲舒”。赤乌六年(243年)卒,孙权为之痛惜,数日不食。阚泽曾撰有《乾象历注》一书,今已佚。另有《九章算术》,亦不存。据传,阚泽对圆周率也很有研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就是借鉴了他的成果。

(三)近期网络和报纸文字的主要记载

近期网络和报纸等媒体对于撖姓大多数记载和报道基本上都是互相抄袭、内容雷同、无据可考,难免以讹传讹,篇幅所限,不再细论。

(四)撖姓名人的历史记载

1、关于撖大经(根据网络资料)撖大经(公元1488—1520),字守道,号静斋,广宗北琵琶张人,明武宗正德年间人(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的记载,比较翔实可信。现在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志中也有关于撖大经的记载。

2、关于撖君锡《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二 忠义六》及明外史、《永昌演义》中均有记载,根据其所载“撖君锡传君锡字宾王绛县人为诸生有声从游者甚众崇祯中为荆州府训导十五年”等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撖君锡为明朝崇祯年间(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绛县人,绛县位于今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部。

以上关于两位撖姓先祖的历史记载与史籍《续通志·氏族略》中记载的另一位“明撖仁亮,宣德举人”(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公元1425年即位,在位11年),能够互相印证,可信度较高。

训导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训导职能通常为辅佐地方知府,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主要功能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由此大概可推知明朝训导官职的职位和职责。

荆州素有“长江经济带钢腰”之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湖北省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

此二位明朝撖姓先祖,还有“明撖仁亮,宣德举人”,呈现出聪敏好学、文采卓然、忠义耿直第性格特点。

3、《大槐树迁民》第二部分迁民始祖的分布九号供厨迁民姓氏(六)中记载撖氏:撖氏迁民始祖当时为泽州等籍人氏,明初奉旨集于广济寺大槐树下,迁往异地,迁民后裔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等地。其他不详。

该书记载中的“明初”当为明洪武年间,即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大约1373年至1402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以后还有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由此可见,明初即有“撖氏迁民始祖当时为泽州等籍人氏”。

山西省泽州县位于河南省与山西东南端边界处,太行山最南麓,自古为通向中原的门户,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南与河南省济源、沁阳、博爱、焦作等诸县市交界,北至界碑岭与高平市毗邻,东与陵川县相连,西与阳城、沁水县衔接。

(五)关于撖姓与阚姓

根据阚姓对其阚姓起源的考证与分析,他们并不认同撖姓与阚姓在姓氏上同宗同源。网络上即有《阚姓起源》,具体理由不再赘述。

六、本文作者关于撖姓起源的初步推论

根据上述相关资料研判,关于撖姓起源的初步推论:撖字早己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但当时可能不是姓氏;撖字作为姓氏的存在,基本上可以确定其开始于元末明初,而且极有可能是元末撖姓始祖为避祸患而改其本姓为撖姓;撖姓的起源地可能在今山西省泽州县、绛县一带;撖姓的始祖为何改姓撖,是汉族抑或是其他少数民族,我们目前尚不知晓。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未注明出处者均来自网络):

1、《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

2、《续通志·氏族略》

3、《广韵校释》

4、《大槐树迁民》

本文作者:内蒙古律师 撖瑞才

邮箱:hanrcls@126.com

2013年11月25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