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术做为一门能究人一生命运的数术,一直传承至今,可谓花样繁多、品种齐全。
今天从两方面歪说子平术的发展:
一、君本位到民本位歪说
古法论命重年,子平术中以年为君、为太岁,不可冲犯,这与社会发展有丝丝的关联。中国社会发展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而这种社会伦理也延伸到了子平术中,经云:君行天令,法运四时。充分表达了,天子是代天行令的意愿。故古法论命重年,重一国、一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逐渐认识到家(家庭:组成社会的重要单位)的重要性,即民众的重要性,如“民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重、君为轻”之类思想,都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觉醒。子平术为了应合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变革,渐渐的从以君为本(年为本)的单一体系,演变发展为以君为本、民为主(日为主)的双重体系,即体现了君的至高无上性,又兼顾了民为主的家的重要性。
儒家及各家思想盛行,子平术又融入了这些儒道思想融入了更多人伦道统理念,如子平术中基本框架就是三纲五常理论:君臣、父子、夫妇。而女命则基本是三从四德的架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至此子平术架构已趋完备,为子平术奠定了基石,传为子平所演变故称子平术,又或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取其称意.......云云。
二、上流社会到三教九流歪说
子平术起初是用于国君及士大夫的学术,老百姓很难接触到,当时读书人基本都集中在朝野,个别亦隐于山水之间,故其术古涩难懂,多缘于文者之风。封建社会极其看中出身、官品,对士农工商是嗤之以鼻的,万育吾先生就曾言:千富不如一官,不过一富豪尔。故子平术的起初服务或适用对象皆是朝野重臣,重在研究其人何时能升迁、何时有灾被贬,有多少禄寿等,它不可能去研究张三家丢了只猫,李四家少了一担柴之类的事,因为不在服务或者说是适用范畴内。
同样随着朝代的更替,部分前朝的文人流入到了民间,此术在民间慢慢传播,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许多文皱古涩的语言和道理不易被普通民众所理解,故而为了适应在平民中的发展,子平术去掉了古本的根基变为通俗易懂,研究鸡狗丢失的小事上去了,越易简越能实用到普遍民众,那么它就越能得到发展。渐渐的子平术没有了古老的原形,变成了积聚了众多人众多年经验的实用工具,同时也丢失了其根本。就好比中医只存其方药,不存其医理一样。而盲派、江湖派、星煞、九宫八卦、象意、旺衰等诸多派别,皆取其巧而生,不再具备完善的大体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