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之花开遍华夏
 (2020-08-26 11:11:48)
	
			
					(2020-08-26 11:11:48)		| 分类: 教育随笔 | 
 
 
 
一、 
我个人特别欣赏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重要思想是“做”。学习和教育是在行动、实践中进行的,劳动教育作为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一种教育活动,它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定的实践活动。德智体美劳,当全面发展才对,但在”智育为先”的导向下,劳动教育课程仅仅停留在课表上并没有落实到位,只是存于课表中应付各种检查的一种“假象”。实际上,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受到较大程度削弱。随手列举一些司空见惯的客观事实——
学校层面
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考核。
这样自然而然很容易导致的事实现象是——劳技课大多都由班主任兼任,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甚至有的学校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另外,由于在组织实践活动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学校和教师为避免承担一定的责任,一般把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停留在理论的教导上,即使组织劳动实践活动,也主要局限于校内场所的大扫除等相对比较安全的活动。
家庭层面
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劳动教育几乎被有意无意给剥夺,劳动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社会层面
社会上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这使得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
这使得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驴马不分、韭菜麦苗不分、把小马叫大狗”,这种“不识稼穑”的现象比比皆是。过去,劳动的育人功能某种程度上被忽视因此,中小学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毋庸置疑,目前我们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都存在偏颇之处。因此,必须尽快拨乱反正,有效弥补以往我们的不足,改变方能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形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局限,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实问题,在实践中创新,学会合作分享;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从工具性到存在性的转型;在实践形式上,从单一走向多元、整合。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要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强调全身心参与,手脑并用,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要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体现时代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创新创造。”
通过对《指导纲要》的反复解读以及结合我们身边的实际以及我的人生经验,我所理解的劳动教育应当不是不是孤立的,它应当与课堂教学、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相融合,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贯穿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增强他们的劳动能力,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争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才是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重要,更是必要,势在必行!
二、 
(一)优势
1、 地理优势。我校地处郊区,属于城乡结合部,我们学校学生的生源很多来自外来务工子女。有着得天独厚的劳动条件。
2、 学校老师敬业,有专门的劳技老师,开辟了一块专门让学生用来体验实践的一块不大但却珍贵的“种植园”尽可能让班级学生轮流实践体验,并写观察日记,指导落实基本到位。
3、 学校开设了各种劳动课社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例如手工制作、编制、剪纸,创意变废为宝等,让有特长的老师担任辅导教师。
4、 班主任团队厉害,成为劳动教育的主力军。例如每天的清洁值日表,一日三小扫,室内外包干区的清洁,个人物品整理,各种课外劳动实践活动,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参加“劳动嘉年华”体验,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如整理房间、做美食、洗衣物等,很多都拍成视频共享在班级群……各种创意劳动实践活动举不胜举,均由班主任团队老师们落实完成。
(二)劣势
1、对劳动的内涵理解不够,重视不够,导致劳动教育很多浮于表面,缺乏系统性,趣味性,实效性,不够深入,有些僵化。
2、开辟的渠道不够,显得较单一、落后。
3、整合度不够,大都各自为政,浅尝则之。
三、 
(一) 
认真解读《劳动纲要》读通读透,厘清各学段以及各年段的劳动要求,才能精准定位,才能有的放矢,防止揠苗助长和“压”苗助长。 
(二) 健全劳动评价体制。
(三) 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拓展劳动教育的空间,增加劳动实践的机会。
(四)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