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事背后的故事——大班绘本《埃尔莎的故事》教学研究经历

(2012-12-14 13:50:20)
标签:

绘本

交流

教育

幼儿园

分类: 精彩文章选登

江苏省东海县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张书琴

初次见面:没有感觉

20123月的一天,我市教研室王主任打来电话:

“你能不能准备一节大班绘本课和我到宿迁现场教学?”

“怎么不能,我非常愿意。”能被学术上备受大家尊崇、被我奉为楷模的王春华老师挑中出去上课可是非常幸运的,“那我就上《我的幸运一天》吧。”

“《埃尔莎的故事》怎么样?这个故事很有趣,我想请你试试。”

“我先看看好吗?”

“行,要尽快哦。”

晚上,我在电脑前一连看了好几遍《埃尔莎的故事》的PPT,发现里面人物太多、名字还不好记,故事也有点复杂,我给王老师回电话:“没有感觉。”

“我觉得这个故事挺好的,你试试看!”

楷模既说好,我不能自曝没水平,那就试试吧。

再次交流:有点忐忑

按照王老师的建议,我先看绘本书,后看PPT,再看导读,最后看教案。我发现,看绘本书比看PPT容易找到感觉,尤其看完导读之后,故事的内涵全然呈现:小女孩埃尔莎想要像自己的哥哥们那样站着小便,结果却掉进马桶被卡住,全家人开始急切、忙乱地解救她。虽然给家里造成不小的麻烦,但埃尔莎非但没有受到父母的责怪和哥哥的嘲笑,还被全家人的疼爱重重包裹,埃尔莎的五个哥哥和父母的性格各异,但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爱的含义。 

这时,我发现这个故事还真有点意思,但还是觉得没把握。于是,我找来园里几个爱好研究绘本教学的同事,一起讨论、挖掘《埃尔莎的故事》所有的教育价值,这是我们研讨一个绘本教学时首先要做的。通过研讨,我们发现《埃尔莎的故事》的教育价值真不少:

1.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但情节又意想不到,为幼儿提供了大胆猜测和积极表达的机会。

2.埃尔莎掉进马桶后家人急切、忙乱地帮忙,提供了感受亲情的机会。

3.故事幽默的情节会让幼儿忍俊不禁;

4.传递了男女性别的差异,是自我性别认同和早期性教育的好教材。

5.不同于中国习惯和传统的人名、习俗等,为幼儿提供了感受多元文化的机会。

6.红绿色彩的对比和夸张的绘画风格诠释了故事的幽默有趣,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模拟绘画、续编故事的好范本。

7.故事里父母无责怪,哥哥无嘲笑,埃尔莎无自卑,向家长传递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向幼儿暗示了健康的行为表现。  

总结出这么多有意义的点,我开始跃跃欲试。接下来,我设计教案并进行了试教。结果却不是那么如意:活动时间长达50分钟,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说这个故事太难听了,听课的老师说内容太多了。

失败让我有些难过,我再次找来同事,请她们和我一起查找原因、寻找对策。大家一致认为,活动中挖掘的点太多,没有分清主次,所以整个活动缺乏中心,没有重点。随后,我们讨论出了对策:分层教学、抓大放小。即通过三个层次的系列活动完成一个绘本的教学,集体活动作为第一个层次的活动要抓住重要价值、放过次要价值。具体设计思路是:

第一层次的集体教学要面向全体幼儿、实现主要目标。活动中教师应以师者的角色带着一颗慧心支持幼儿初步阅读,感受故事的幽默,领略埃尔莎家人之间的亲情,猜测解救埃尔莎的策略,讲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了解行为方式因性别而有的差异。

第二层次的区域自主阅读要分组分批、兼顾个别差异。活动中教师应以同伴的身份带着一颗童心陪伴幼儿深入阅读,体会埃尔莎“淘气”的尝试、“失足”时的无助、“得救”后的自豪,感受故事和绘画中的多元文化,尝试用绘本的绘画风格记录自己续编的故事。

第三层次的亲子共读活动要和家人共同阅读、家园联动共赢。这时教师要以首席的姿态带着一颗爱心引领家长给孩子讲故事、听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讲故事,树立正确对待孩子的“淘气”和“失误”的观念。

这样一来,第一层次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也就确定下来了:

1.初步阅读绘本,大胆猜测、自主阅读,理解埃尔莎掉进马桶后的故事并讲述。

2.感受埃尔莎家人对她的爱,体会故事的幽默性。

3.理解行为方式因性别而有的差异。

经过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虽然有了点信心,但时间不允许我再次试教,心里还是有点忐忑。

深入接触:欲罢不能

我如期带着大班绘本教学活动《埃尔莎的故事》随王老师先后来到宿迁沭阳、泗阳参加省学前教育学会组织的“送教到县”活动,教学效果超出我的预想,非常成功,我从王老师释然、轻松的笑容中读到了满意,一颗忐忑的心终于平复下来,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从宿迁回来,我再次执教《埃尔莎的故事》参加了全市幼儿园绘本教学观摩活动,同样取得了大家的好评。

反思《埃尔莎的故事》的成功教学,我发现教学的成功不仅在于分层教学、抓大放小的战略的应用,还得益于教师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

活动中教师教的策略有三:

1.精准设计提问。问题不宜少,但要精练、准确,且直指目标,如你从书的封面读到了什么?为什么妈妈让埃尔莎一个人洗澡?你们在家都是和谁一起洗澡的?故事最后埃尔莎说了什么?你认为埃尔莎以后还会站着尿尿吗?

 2.精彩朗读故事。朗读对于不认识汉字、依赖听觉的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好的朗读是对绘本的二度创作,能再现绘本的文学美。教师朗读时可以捧着绘本而不必刻意强调背故事,因为教师捧书朗读的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

3.精心安排阅读。活动前一定要精心挑选适宜的段落让幼儿手持绘本自主阅读,可以是绘本的前半部、中间,也可以是后半部。我们通常会用回形针夹住要集体阅读的部分,方便幼儿找到阅读段落。如:“请你打开绘本,从第10页看到最后,看看书上是怎么讲的?”

教师做到以上三点,幼儿才能有以下自主、积极的学习:

1.自由猜测情节。精确的提问,能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区猜测、理解,从而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2.自主翻阅绘本。教师的示范朗读和放手安排,会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绘本教学一定要让幼儿接触绘本,千万不能完全以教师的讲代替幼儿的读,或者以观看PPT代替看绘本。

3.自信表达理解。活动中,只要教师目标明确、提问准确,孩子就能自信地表达自己对绘本的理解。在《埃尔莎的故事》教学活动中,幼儿围绕“你在书看到了什么?埃尔莎掉进马桶后发生了什么事呢?”等问题积极发言:“哥哥想把埃尔莎拨出来。”“妈妈给埃尔莎穿上了衣服。”“爸爸先去打电话,然后又去找工具。”

经历了对《埃尔莎的故事》的深入研究,我对绘本教学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之后,我陆续开展了大班的《森林》、中班的《棕熊的神奇事》和《床底下》、小班的《小脚丫》和《我的小毯子》等教学活动。此时,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爱上绘本和绘本教学,想不爱已欲罢不能。

相信我与绘本的故事将会不断演绎。

2012年第12期绘本教研

此文章版权归《保育与教育》杂志所有,未经同意禁止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