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繁华落尽是沧桑

(2014-02-11 20:02:12)
标签:

烟波放钓

前黄镇黄素土楼

蚶江古厝

闽南古迹

泉州市

分类: 烟波游记

       繁华落尽是沧桑

 

                                        杨新榕

                      一、前黄土楼

 

 初知“黄素土楼”,还是从近代著名诗人黄朝栋为“黄素土楼”所抒的这一首诗中得知的:“户对帽山山不老,门迎芹水水长流;十二栏杆时得月,万千气象始登楼。”诗人这首诗,将“黄素土楼”与周围优美的风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人未临,在其描绘出的这份诗情画意中早就已经心旷神怡了!

 我曾游过著名的“永定客家土楼”,但不知“黄素土楼”的建筑风格与“永定土楼”是否相似。于是,便趁着“国庆黄金周”前来一睹神往已久的“黄素土楼”。时节虽说已经进入了深秋,但在闽南这个地域,秋老虎的威势比夏日的热辣酷毒甚至有过而无不及。从下榻的酒店驱车直赶往位于泉港区前黄镇的“黄素土楼”,人从凉爽空调的车箱里出来,那如火如炙的秋日阳光倾泻下来,让人的皮肤顿时有种被灼的感觉。秋日是毒辣的,但天际却是清朗的,秋天的风像只巨大的手从天空轻轻扫过,举目望去,蔚蓝的天宇清澈得好似纤尘不染的心,耀眼的秋阳就如佛光穿透心灵。

 一弯幽径,一路稻香,一段神奇传说游离于黄素楼间,醉了往来穿梭的秋风,也醉了欲来探幽的我。与“永定土楼”不同的是,它是建在群山之间,那里终日密林蔽,放眼四顾,除了无尽的苍翠,难觅房舍庙宇。而“黄素土楼”却筑在乡间村落之中,而与保存得相对完整的“永定土楼”相比,“黄素土楼”尽管隐约可见其昔日的宏伟,但已经难掩其残遗的痕迹。“黄素土的厅堂廻廊之间,岁月已将昨日的辉煌一雨涤去,但“黄素土楼”厚重的故事依旧在青苔石缝间若隐若现。我的耳边传来土楼解说员那严重不靠谱的普通话,热情洋溢的他不厌其烦地向游客们介绍着这座黄素石楼由来,我没有耐心去听他那浓郁的地瓜腔和土白掺半的解说。于是,独自一人顺着前黄镇里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六年的古民居逐一漫步走来,沿着曲折的廻廊,静听秋风掠过残垣断壁的呜咽;寂寞,静静留在漆色剥落的墙面上,无言地诉说楼历史的变迁

 一米四的墙壁非常宽厚,展开双臂,我的手指依然摸不着石墙两边,方条石砌成的大楼如一座城墙矗立在我的眼前。站在楼前的石埕上仰首观望,在这一方空地上,大得让人无法呼吸,让人根本没办法用想象去拥抱,只能感叹着它的厚实与伟岸!大楼原为石头的结构,为何偏偏称之为“土楼”呢?问过讲解员,他也说不出个确定的答案来,有说大楼上层表面涂抹的糯米灰混凝土随着年深月久而逐渐变黑,看去类似土壁,因此被称之为“土楼”。但古居旁的邻居村民们也有说大楼建筑时没有搭架,而是采用沙土逐层垫高而筑,所以又称为“土楼”。其实,不论是石楼,还是土楼,都仅仅只是一个称呼,于我来讲,这并无关紧要,让我敬叹的是它的恢宏壮观!走近这座占地约5400平方米的石结构建筑物,就它那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宏伟就已经足够我震撼不已。我想当然地认为,能够建得起这样气派豪宅的必定是哪个富甲一方的土豪,或者是分疆裂土的一路诸候!但讲解员的回答,却惊讶得令我张大了嘴巴合不拢。建起这座石楼的人非但不是高官巨富,反倒是一个贫困潦倒、无处栖身名叫黄素的穷人。正因为黄素地地道道的穷苦人出身,所以这座楼宇从开始起建便由被付与了许许多多离奇神秘的色彩!

 黄素楼始筑于清乾隆六年,曲指算来,至今也已经有272年的历史了。修筑这座楼却跨越了黄素、黄堂官父子两代人,历时三十多年,由此可见其建筑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经典。通过楼前的榜告得知,这座楼石构方行平顶四合式三层的楼阁,楼内构建主房36间,楼外筑有72间环屋,共108间主次有别的正辅房屋。我不由连连赞叹着,一股从未有过的庄严与凝重瞬间压向了我的心头,象一粒砂砾沉浸在波涛汹涌的大河里,被一种绵绵不绝的厚重包裹着,揉捏着。于是,脚下踩着这两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诚惶诚恐地蹑进楼内。

 一阵微风从我身后掠过,撞到对面的石墙又转了回来在我头顶上一阵盘旋。或许是因为这不速之客的叩扰,竟惊起高高残壁上一片灰蒙蒙的沙土从我头顶扑簌落下。拍落头顶沙尘,我不由暗自感叹:怎么这厚实坚固的石头和糯米糖水混凝土墙,竟然也托不住这宏伟华堂的没落,一任岁月轻轻地剥离? 

 面对着楼内的断壁残垣,想起两百多年前那曾经辉煌一时的荣耀,无论构出宏宇高楼、还是辟来通幽曲径,所有的这一切也亦如花开花谢黄素已去数百年,而这座依然保留着当时宏大规模的石楼,在周围颇见现代化气息的民居村落里显得特别的沧桑,楼外石壁泛黄,楼内壁断垣残,风拉扯着墙头的草,与那顾影自怜的残荷一道,在秋风里惆怅。

繁华落尽是沧桑!立于现代建筑群之间的黄素显得有些孤零零,显得特别的另类,特别的寂寥。我想当时一夜暴富的黄素修筑这座最初意愿,无非是想用这坚固楼来守住财富,让家族子孙后代在这里千秋万代延绵兴旺,但人的意愿如何锢锁得住万物兴旺衰微的铁律?然而,“黄素土的规模依旧在,但它却是以自己特别的方式,向来此游赏的中外客人们叙述着一个家族的兴衰,也昭示着一种人事发展的必然规律

走出黄素古居,我如释重负,象是被这段历史淹没后重新站在出发时的起点。黄素是宏伟的,在它的厚重里我们读出了人世沧桑,在它的苍凉中,我们悟出了波澜不惊的禅意!

当你静静地处在它的其间,感受着它久远的历程时,一座古屋,不一样的人总可以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二、蚶江古厝感怀                                               

                                   

已经是深秋季节了,但对我所在的地域来讲,真正有秋天味道的感觉却很短暂,有时甚至没有感觉到,方从酷热的夏日稍稍闻到了点秋风萧索的味道,马上就跨进了寒冷的冬天。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泉州的秋天给人的感觉,才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充满魅力。

“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比起春天的绚丽多姿,秋天的丰盈,比春天更多了一份真实和成熟。但不管怎么说,秋天总是万物凋零的开始,秋季里的这一种沧桑感,在繁华都市里或许没有那么明显,但一走进位于蚶江镇锦江村里头那一座被杂草包围着的老屋,这座被雨打风吹了一个多世纪的古厝,早已经是日见败落,庭院里的遍地落叶、斑驳的屋檐、壁缝墙头的杂草,和老厝里不时可见的断垣残壁,看着墙面龟裂的缝隙遍布交错,那大片大片剥落的泥土砖块,就像一位老人被无声的岁月,慢慢地折皱和稀落他的皮肤和毛发。

     踩着枯褐的落叶,沿着古厝的羊肠小道漫步走来,置身于都市里难得觅来的这一种古朴意境中,默默地感受一个家族起起落落的沧桑史。厝是闽南特有的红砖土墙,大门“凹寿”、中间天井和五开间两落“皇宫”式的结构,和屋脊高高翘起的燕尾,都在默默地诉说着主人当年的尊贵和富足;不知名的野藤从墙角攀爬上来,密密麻麻的叶像一袭绿色的毯披在墙壁的红砖之上,紫的、白的、黄色的杂花,与红绿相间的藤墙相映,让走进来的人还以为走进了缤纷多彩的春园。我不知道,这些叫不出名字来的花有没有被记入“名芳谱”,但在这个地方突然让我有了一种感悟,不见得非是高贵的名花才婀娜多姿娇艳魅力,野花杂草不也一样将这世界装扮得灿烂缤纷!就如这座风炉厝的主人“纪草头”,蚶江镇里一个默默无闻的码头苦工,以自己不贪不昧的节操在艰辛的生活中坚守,也是他这样的诚信为本为自己赢来了赞誉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财富。

     沿着古厝曲折有致的石板路慢慢走着,似乎又走回了原地,我不禁停下来四处观望,这古厝里的每条路好像相互贯通一样,怎么走都走不到尽头,特别是那些随处可见的高高低低的门槛,总让我感觉好像陷进了一个大迷宫一般,心里顿时有些慌张。“古民居群由18座古厝组成,分列成三排和两座一对,再以九宫格的序排列着。”听了陪我游览的好友一番介绍,我一边在感叹古人巧夺天工的匠心和风格别致的布局时,想起了蚶江有这样一句话:“纪草头打晋江,了万三三,才一小堆儿。”这句话说的也是这座古厝的主人纪隆草,他家经营的蚶江和台湾鹿港对渡的生意做得非常大,鼎盛时期除了有100艘运输船往返蚶江和台湾两地外,在台湾还经营了一些店铺,并开发出了一片土地让乡亲们过去种植稻谷蔬菜等。俗语说,财大招忌,不知出于什么事引发了纠分引来了晋江县太爷发兵来蚶江,却被纪隆草用金银轻易地摆平了这个传说让我不禁再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而叹,但是,若不是有他这样的雄厚财力又如何建得起这样的豪宅!想着刚进来时,我从它的外观上,实在看不出它比起泉州其他地方的古厝有什么奇特之处,蚶江古厝也不过是一座很平常的老房子?但当自己亲身走入之后,这才发现在这座古厝里,最有特色就是房间的间隔墙大多是用木板和木柱筑成的,并以此将每一个房间连在一起,以至于刚刚看到处处都是的高门槛,和分不出的路头路尾。据说,古厝里的门槛共有九十九道,这不知是当时的房子设计师别出心裁,还是赋予了这什么特殊的意义,对于宗教气氛浓郁的闽南人来讲,应该不会是巧合,或许有什么神秘的含义在其中,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也已经无从知晓了。

不可否认,当时的“纪草头”的确富可敌国,但再多的财富终究也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袭和万物兴旺衰微的规律,而今的古厝已经日见败落,这在构筑这座皇宫式的大厝时,“纪草头”或许想不到他苦心建造的传奇也不过就一百来年,就成了今人的感叹了!

 沿着铺满落叶的石板路走着,经过的每一落庭院,这里的每一方石砖、每一堵红墙、每一条石椅之间谁知道就不是一个厚重的历史,就不是一个美丽的传奇?就是这样一个破败了的古厝,却被认定为是福建省目前极少见的成片古民居,引来了一拨拨台湾的各界人士,到这里面寻找两地亲缘的印迹!迎着穿廊而来的秋风,徜徉在落叶曼舞的小径,那些攀爬在壁面的野藤叶蔓不时随风拂过,正如我的思绪被秋风鼓噪得迷迷离离一般。人生一世,亦如这春夏秋冬!伫立于这苍茫的天地之间,从这秋风瑟瑟,落叶纷纷的残败古厝里,感受着无情岁月在古厝里留下的印迹。我的心被一种若即若离的惆怅层层包裹着,却又挣不脱悲秋的情绪,也只好随宋玉同叹一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夕阳的余晖在在绿树浓荫之间若隐若现,作别蚶江古厝,心里很有些不舍,回头再次望去,蚶江古厝似乎以自己的存在告诉我们,兴也淡然,败也淡然,成败兴衰之间更见真实智慧的显现,才能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突破障碍,见到真我本性,参悟出生命的真相。

随缘自在,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当然,我自然是参不透这玄机的,无非是厌倦了繁忙的都市生活,只想逃离一下喧嚣的环境,寻一处清幽之地,抛开浮华,做一个陌生的访客,仅此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