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圆一个角”:深耕厚植中促进学生成长
标签:
教育 |
| “给圆一个角”:深耕厚植中促进学生成长 |
| http://www.xxsx.cn/images/item/break.gif |
|
作者: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姚建法 |
|
“圆面积的计算”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转化是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主要思想方法依据,也是本节课需要学生感悟的重点内容。学生虽然已经积累了推导平行四边形等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但圆与多边形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区别:一方面需要从“看不见”的圆心沿半径进行细分,得到若干相等的小扇形,再组拼成已知图形;另一方面,将曲边图形转化出直边图形,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极限思想。因此,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其转化路径与思维过程更为隐蔽,课堂上更需要充分、有序地挖掘学生的朴素想法,利用好奇、探究、想象等关键要素,适时展开数学化的引领提升,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理解,提升数学素养,实现意义建构。 【课堂回放】 “能说得在具体一点吗?”我继续追问。“沿半径切,还要切得小一点。”“要平均分。” “以前认识的扇形和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还可以在这里发挥作用啊。”我有意这样说道…… 【教学思考】 1.深耕核心内涵,凸显每节课的长远价值。 另一方面,概念的理解水平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效果,体现概念内涵的价值。教师如果能提供具有结构关联性的认知素材,减少学生思考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则能为他们萌发创造性方案提供更多可能。上面的案例便是实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看到”之前所学知识的长远价值与生长意义:一是认识多边形特征时要抓住“点”、“边”、“角”这三个元素进行研究,知道研究平面图形特征的一般过程与方法;二是教材在“圆”这一单元中增加了扇形的认识内容,明确圆心角和半径是研究扇形的关键要素。学生正是在圆(扇形)和多边形特征之间找到了“角”和“边”这两个关键因素,经过认知组合生成“给圆一个角”的创意,并在互动对话中发现了转化的密钥——沿半径剪出圆心角尽可能小的近似三角形(扇形),最终借助图像直观和想象,将圆等积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并通过分析“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转化的力量与极限的奥秘。 2.基于儿童立场,催生个性化的数学表达。 要让学生说出理性的思维过程。数学结论虽然是理性而严谨的,但经由开放的探索、互动的对话,数学的过程依然充满着自由与创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给圆一个角”的灵光一闪,是一种直觉表达,需要教师及时跟进。“这个‘角’给在哪里”的设问,以及“怎样切”、“切完后怎么办”的追问,适时将学生的思维从朴素的直觉引向理性的思维。学生不仅在积极思索,还能逐步聚焦于圆中的扇形,进而有效展开数学化的操作和推理活动。这样,学生既积累了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又实现了数学表达的进阶。 综上,教师既要深刻理解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洞察所教内容的教育价值,又要坚守儿童立场,一切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发展儿童,数学教学才能深耕厚植,寻找到促进学生不断生长的密码。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