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荆州市初中物理教学比赛第二赛场听课记录

(2011-04-30 18:15:09)

荆州市初中物理教学比赛第二赛场听课记录

第一节

课题:《密度及其测量》    执教:监利县毛市中学    张响芝

2011428               地点:沙市第五中学

1.         找一位同学鉴别戒子的真伪,同学准确地判断出了真伪,并把假戒子送给了这位同学。运用了物理学知识。但这位同学没有指出是用什么物理知识来判断的。

2.         老师板书:密度及其测量,学生完成学案。

3.         密度   定义

           公式

           单位

           应用

4.         密度的测量: 原理

                 器材

                 方法

5.         学生陈述测物体密度的方案,跟老师的想法一样。老师展示大屏幕的方案。

6.         学生看大屏幕上的文字,展示的是测量大头针的实验步骤。

7.         以上是测量固体的密度。如何测量液体(盐水)的密度呢?

8.         让学生陈述测量盐水密度的测量方案。

9.         没有量筒如何测量密度,分组讨论。

10.     等质量法测密度。如何测量酱油的密度?主要器材也只有天平。

11.     学生计算大屏幕上展示的例题,测量酱油的密度。学生计算得出了酱油的密度1.14g/m3

12.     密度计还可以直接测量出液体的密度。老师这里设计了用弹簧测力计改装的密度计。只要装满液体,那么弹簧指针指的就是液体的密度。

13.     老师在黑板上推导自制密度计的原理:

,最后得出来的是密度,其单位是g/cm3

14.     学生完成学案。

 

我的听课体会:

张老师教态亲切,语言有磁性,书写大气。教案与学案设计丰富。是一位极富有激情与感染力的年轻老师。

但讲授的内容过饱满,所选内容的难度系数偏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另外,教师关注自己的教案、学案与课件有余,关注学生的学情不足。

 

第二节

课题:平面镜成像和作图                    执教:监利县实验初级中学   周力

 

1.         实验导入:杯中的水只有半杯,但放入平面镜后却感觉不止半杯了。

2.         老师板书课题并让学生完成学案。

3.         老师指出学生的错误与不足,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4.         学生一一作答。老师归纳为:等大、等距、垂直、虚像。还可以浓缩为对称。

5.         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老师放课件。

6.         游戏:两位同学扮演物体和像。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了。

7.         学生完成复习达标15小题。

8.         老师矫正:生活中物体离平面镜越来越远,像越来越小、视力表、时钟在平面镜中的像。要是点拨一下像的特点就好了。依据什么在判断?

9.         再研究平面镜成像的作图。要是让学生自己作图就好了。两条光线反射法,还有没有另外的方法呢?

10.     学生回答:第一种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第二种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1.     下面就利用这两种方法完成学案上的6-8小题。

12.     学生在黑板上演排,这个细节让我感到十分遗憾。老师把三道题的插图集中画在黑板的一角,学生在题目上作图的时候,根本不好操作。周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同学的操作实际。

13.     老师评点学生的作图。并要求学生总结一下,哪些地方容易做错,跟大家一起分享。

14.     学生:虚像、垂直问题、实线与虚线问题、箭头。学生的这些总结太好了!

15.     演示前望远镜的实验。

16.     用大屏幕显示倒立与正理的原理——平面镜平行与垂直。

17.     总结:一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方法、三是作图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的感受:

语言准确、教态亲切、难易适中、互动得体、板书扼要,多媒体运用恰当,学生训练及时,总结概括实用。是一节有指导意义的复习示范课。

对启发与引导还不够机智,对学生中出现的疑难没有及时得到彻底解决。

 

第三节

课题:《机械效率》                 执教:公安县梅园中学    熊传英

 

1.         用大屏幕展示例题。提砂子做的功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呢?

2.         温故知新——依次播放课件,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

3.         多次要学生鼓掌。

4.         探究乐园——学生完成《机械效率复习题》。

5.         老师按照大屏幕上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

6.         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7.         三个公式一一解释。有一公式打错了。

8.         小试牛刀——学生试做,老师评讲。老师多次强调要学生参与进来,大胆举手发言。可学生的学习就是比较被动。

9.         老师发现学生忘记了许多知识点,于是只好自己讲了。

10.     老师直接点击课件,边讲边点击,课件足以呈现解题的过程。

11.     学生演排:计算有用功。

12.     感觉学生学习的非常被动,老师机灵地说,要不我们一起来做这一题吧。

13.     没有摩擦,拉力应该为900N,实际的是1200N。求斜面的机械效率。

14.     学有所获——我们收获了什么?

15.     再显身手——杠杆的机械效率

 

我的感受:

Ppt的播放和老师的讲解基本上占据了整个课堂,由于讲解的内容偏难,起点较高,所遇学生基础差,学生的思路很难跟上老师讲解的节奏。导致教、学有些脱节。

 

 

第四节

课题:机械效率复习                       执教:沙市第一中学   陈雪

1. 把水举高,哪是有用功,哪是做得额外功?导入机械效率的计算式

2.                       展示滑轮组

3.         竖直放置的滑轮组,分析额外功的来源

4.         机械效率计算的另外形势:

5.         这是在不考虑摩擦,只考虑滑轮重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

6.         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例题;货物重240N,用100N的拉力将重物匀速提升2m,若不计绳重与摩擦。求:(1)有用功、总功、滑轮的机械效率;(2)若用这个滑轮组匀速提升300N的重物,拉力应为多大?

7.         教师用展示台展示一位同学的答题情况。矫正错误解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