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球价值链的REER新测度 更能反映全球竞争力
(2013-11-14 15:30:50)
标签:
经济学家大部分流量竞争对手深度财经 |
分类: 今日关注 |
新测度在方法上仍待完善,其应用也有待拓展
■刘仕国
2012年12月以来,日元贬值19%,引发日本贸易伙伴的强烈关注。这真是坏消息吗?不一定。答案取决于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将生产的国际分化引入价格竞争力测度,可为人们提供新的思考。
日元兑欧元和美元迅速贬值,按传统经济学理论,这会为日本带来对美国和欧元区的竞争优势。汇率变动对竞争力的影响可由价格竞争力指标来反映,即真实有效汇率(REER)。REER方法假设,所有贸易品均为最终产品,或用来消费,或用来投资,其全部增加值(value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要求重新思考REER的上述假设。近二十年来,全球价值链已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在全球贸易中,中间品占比升至三分之二,最终产品占比降至三分之一。就上述日元贬值案例而言,这意味着:相对于美国和欧元区的产品,日元贬值确实会降低日本制造货物的价格,但也会降低日本所产中间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降低以此为中间投入的欧美产成品的价格。此外,日本还向许多其他经济体尤其是亚洲经济体提供中间品,基于这些中间产品,这些国家继而向欧美提供下一环节的中间产品。因此,日元贬值影响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效应在理论上不能肯定为负或者肯定为正。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REER新测度
近年来,为反映全球价值链现象,REER测度出现了两种新方法。其一为REER-in-Tasks法,认为有效汇率应揭示货物中可贸易的“要素”或者“部件”的竞争力,而非货物本身的竞争力。这种方法用GDP缩减指数测度相对价格的变化,用贸易增加值来构造权数。其二为REER-in-Goods法,认为REER可以揭示货物的竞争力,但需经进口投入调整。这种方法用GDP缩减指数测度相对价格的变化,用贸易总值以及贸易增加值的国内外构成来构造权数。
REER两种新测度方法各有利弊。REER-in-Tasks法能够更好地吻合理论定义,可测度一国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增加值出口、或其他增加值变量(包括净出口)等的竞争力,预测增加值、贸易格局和净出口,评估一国长期成本的竞争力,但可能不是测度货物贸易格局的最优指标。REER-in-Goods法可测度总产出、贸易总值、或其他“总值”流量(出口和进口)的竞争力,预测总值贸易格局,评估一国货物出口或进口的竞争力。
不同测度反映不同的竞争力
标准REER和REER-in-Tasks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1995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以42个国家为样本,根据各自投入产出表计算标准权重和贸易增加值权重,最终得到关于三种REER的如下实证结果。
其一,对大多数样本国家而言,新测度和标准测度反映的竞争力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不过,中国属于例外,REER-in-Tasks
其二,新测度的值比标准测度更高,二者之间的绝大部分差异来自价格因素(CPI或GDP缩减指数)。同标准REER相比,在样本期间,中国和日本的REER-in-Tasks均多升值27%,美国的竞争力多改善15%,德国则持续下降(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缓慢的影响)。
其三,REER-in-Goods倾向于低于REER-in-Tasks,但新兴经济体例外。欧洲和亚洲新兴经济体(前者如爱沙尼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后者如中国和越南)的REER-in-Tasks同REER-in-Goods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有助于冲抵国内成本的上升,以保持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一些发达经济体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从新兴经济体进口中间投入品,由于后者包含新兴经济体不断上升的国内成本,从而侵蚀了自身的竞争力,使得REER-in-Tasks同REER-in-Goods之间的差异很小,部分冲抵了将部分生产环节配置到新兴经济体而获得的竞争力。因此,日元的贬值会导致日本国外竞争产品的相对竞争力受损,但竞争对手如果从日本进口大量投入中间品,就会部分缓解这种负面影响。
REER测度如能考虑全球价值链因素,就能更真实地反映经济全球化的新进展以及建基其上的国际竞争力格局。
新测度和标准测度之间的差异同时来自权重(总值或增加值)和价格(CPI或GDP缩减指数)两方面,但大部分来自价格。
两种新测度之间的差异对多数经济体而言通常很小,但在全球价值链中作用较大的新兴经济体会较大。
新测度在方法上仍待完善,其应用也有待拓展。(编译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经所研究员)
[注:本文原题名为“Measuring